林业科学  2002, Vol. 38 Issue (3): 154-159   PDF    
0

文章信息

李世东, 吴转颖.
Li Shidong, Wu Zhuanying.
中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模式探讨
STUDY ON MODELS OF CONVERSION OF CROPLAND TO FOREST AND GRASSLAND IN THE MIDWEST CHINA
林业科学, 2002, 38(3): 154-159.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2, 38(3): 154-159.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1-10-09

作者相关文章

李世东
吴转颖

中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模式探讨
李世东, 吴转颖     
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办公室 北京 100714
摘要: 在将我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区划分为2个大区9个类型区的基础上, 研究了每个大区的退耕还林还草基本技术思路和每个类型区的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包括其类型区域范围、自然资源特点、社会经济特点、主要限制因子、基本技术思路、林草类型结构、植被恢复方式、植被恢复技术、主要树种草种、经营管护方式等。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    分区    模式    西部大开发    
STUDY ON MODELS OF CONVERSION OF CROPLAND TO FOREST AND GRASSLAND IN THE MIDWEST CHINA
Li Shidong, Wu Zhuanying     
Management Office for the Conversion of Cropland toForest and Grassland Project of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714
Abstract: In the paper, the area of the Conversion of Cropland to Forest and Grassland Project was divided into two main regions and nine types of subregions.On the basis of subregion, the basic technical thinking and the model for the conversion of cropland to forest and grassland in each type of subregion were studied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contents :the geographical scop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the social-economic features, the main limiting factors, the basic technical thinking, the structure of forest and grass types, the ways of vegetation recovering, the techniques for vegetation recovering, the main tree and grass species, the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patterns, etc.
Key words: Conversion of cropland to forest and grassland    Subregion    Model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China    

退耕还林还草, 改善生态环境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和切入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6大重点林业工程之一(周生贤, 2001), 1999年四川、陕西、甘肃3省在全国率先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试点, 当年共完成退耕地还林还草38.1 ×104 hm2, 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种草6.7 ×104 hm2(贾达明, 2001); 2000年, 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在长江上游和黄河上中游的17省区市展开, 共完成退耕还林还草核实面积38.2 ×104 hm2, 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种草核实面积44.9 ×104 hm2(李育材, 2001)。2001年, 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在中西部地区的20个省区市展开, 试点任务为退耕地还林还草42 ×104 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种草56 ×104多hm2, 到8月底, 已完成退耕地还林还草24.8 ×104 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种草35.3 ×104 hm2, 预计年底可全部完成计划任务(李世东, 2001)。2002年退耕还林工程将全面启动(朱剑红, 2002)。中国的农村人口比重高, 全国约有9 ×108农民, 占全国总人口的70%, 而且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 最保守的估计为1.2 ×108 ~ 1.5 ×108, 每年还增加500 ×104左右(牛若峰, 2001), 中国的退耕还林还草, 既要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 也要选择自己的科学道路, 同时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实现退耕还林还草的多样性目标(沈国舫, 2001; 支玲, 2001)。为此, 根据工程区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 本文在将工程区分为2个大区9个类型区(见图 1)的基础上, 按照改善生态环境与增加群众收入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大量试验地的观测结果和长期生产实践的科学分析, 分别论述了各个类型区的退耕还林还草模式。1长江上中游及南方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建设模式该区人均耕地少, 山高坡陡, 降雨丰富, 水热条件好, 适生树种多, 植被恢复快, 退耕还林还草的基本技术思路为:一是人均建设0.07 hm2高标准农田, 解决群众的口粮问题; 二是有条件的地方适当发展一部分经济林, 还可以在林下种植药材、花卉、食用菌等, 发展林下产业, 解决群众的收入问题; 三是要在条件适宜的地区, 大力发展既有很好生态效益、又有很好经济效益的竹产业; 四是25°以上的坡耕地要全部还生态林, 造封飞相结合, 乔灌草相搭配, 针阔叶相混交, 还林后进行封山管护, 充分发挥生态效益。对因全部是陡坡耕地, 退耕还林还草后形成的全退户, 第一, 可以转变为造林管护专业户, 除林下经营收入外, 国家采取以粮代赈等方式给予适当补偿; 第二, 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 采取与其他农户换地的方式, 解决长远生计问题; 第三, 对集中连片的全退户, 可以建立生态林场, 按生态林场的办法进行经营运转; 第四, 可以结合小城镇建设和扶贫开发, 进行移民搬迁。

图 1 中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类型分区 Fig. 1 Type subregions of the conversion of cropland to forest and grassland in Midwest China Ⅰ.西南高山峡谷区High mountain and deep valley subregion in Southwest China; Ⅱ.云贵高原区Plateau subregion of Yunnan-Guizhou; Ⅲ.川渝鄂湘山地丘陵区Mountain and hills subregion in Sichuan-Chongqing-Hubei-Hunan; Ⅳ.长江中下游低山丘陵区Lower mountain and hills subregion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Ⅴ.江河源头高寒草原草甸区Frigid alpine rangeland and meadow subregion in the source of Yangtze River and Yellow River; Ⅵ.黄土丘陵沟壑区Hilly ravine subregion in loess plateau; Ⅶ.蒙晋冀半干旱区Semi-arid subregion in Inner Mongolia-Shanxi-Hebei; Ⅷ.新疆干旱荒漠区Arid and deserts subregion in Xinjiang; Ⅸ.东北山地及沙地区Mountain and sandland subregion in Northeast China.南海诸岛All islands in the Nanhai Sea.1:3800×104.
1.1 西南高山峡谷区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区域范围:青藏高原东南缘, 包括川西、藏东及滇西北。

自然资源特点:地势高、坡度大, 土壤主要是山地褐土, 阳坡土壤瘠薄, 水份亏缺。气候特点是冬寒夏凉, 年降雨量500 ~ 1500 mm。自然植被类型以云杉属、冷杉属种类组成亚高山暗针叶林为主, 森林天然更新不良。

社会经济特点:藏族、羌族、回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人口稀少, 人口密度不足10人·km-2, 畜牧业基础较好, 农区坡耕地多, 广种薄收。

主要限制因子:气候寒冷, 适宜栽植的植物种类少。

基本技术思路:坡度25°以上, 土层浅薄的地块必须全部退耕还林还草; 对于坡度稍缓、土层稍厚的坡地要部分改造成高标准农田, 可以按人均0.1 hm2左右改造, 其余部分全部退耕还林还草。

林草类型结构:以生态林为主, 适当发展用材林、薪炭林、优质牧草。

植被恢复方式:封山育林育草和人工造林种草相结合。对于大阳坡和高山灌丛草甸区, 具有天然下种能力或根株萌蘖能力600株·hm-2以上的荒山, 人工造林困难、陡坡、岩石裸露地, 经过封育可望成林或增加林草盖度的地块, 实行封山育林育草, 其余地块要实行人工造林种草方式恢复植被。

造林种草技术:选择生长快、根系发达、深根性及根蘖性强、树冠浓密、耐干旱瘠薄, 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树木和草类, 以针叶混交、阔叶混交、针阔混交以及乔灌或乔灌草相结合。造林时间以春季为主, 在气候干旱地区, 植苗后应选择苔藓、死地被物、树枝树叶等作穴面覆盖。主要造林树种:云杉、冷杉、桦类、高山栎、高山松、云南铁杉、青杨、沙棘、花椒等。

经营管护方式:对于还用材林、薪炭林、牧草的, 实行谁造林种草、谁受益、谁管护; 对于还生态林的, 集中连片的可以建立生态林场, 非集中连片的可以实行个体承包, 由国家给予适当的生态效益补偿。

1.2 云贵高原区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区域范围:云南大部、贵州全部、广西部分地区。

自然资源特点:以山地高原地貌为主, 属中亚热带, 年降雨量800 ~ 1200 mm, 降雨集中于7 ~ 8月份, 多为暴雨, 水土流失严重, 泥石流、滑坡常有发生。

社会经济特点:人口密度大, 经济贫困, 国家级贫困县集中。

基本技术思路:对于坡度25°以上, 土层浅薄的地块必须退耕还林; 16°~ 25°的耕地, 可采取林药间作的形式, 搞复合经营林业; 16°以下的坡耕地, 除了留足人均0.07 hm2的高标准农田外, 原则上也要还林。

林草类型结构:25°以上的, 全部还生态林; 16°~ 25°的, 生态林与商品林之比为3:2;16°以下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块, 可以适当发展用材林、经济林等, 但要严格控制林种比例, 防止经济林比重过大。

植被恢复方式:采取封山育林、飞播造林、人工造林相结合的方式。偏远、集中连片的山区主要采取飞播造林方式; 立地条件较好, 交通不便的地区主要采取封山育林方式; 立地条件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地区, 主要采取人工造林方式恢复植被。主要造林树种:云杉、冷杉、云南松、思茅松、华山松、台湾杉、相思、高山栎、桦木、刺槐、桤木、杨树、板栗、核桃、胡枝子、桉树、八角、玉桂等。

经营管护方式:飞播造林区及部分封山育林区可以采取建立生态林场的方式管护, 人工造林部分要坚持谁造谁管的方式。

1.3 川渝鄂湘山地丘陵区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区域范围:川东、重庆、陕南、陇南、鄂西、湘西。

自然资源特点: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海拔高低相差悬殊, 地貌类型多样, 地形复杂, 年降雨量700 ~ 1200 mm, 自然资源丰富。

社会经济特点:人口密度大, 人均耕地少, 经济相对不发达。

主要限制因子:人均耕地少, 限制了退耕还林还草的进展。

基本技术思路:在保证人均0.07 hm2高标准农田的基础上, 人均营造0.07 hm2经济林, 其它坡耕地全部还生态林。

林草类型结构:生态林和用材林要占80%以上, 经济林占20%以下。

植被恢复方式:封飞造相结合, 宜封则封、宜飞则飞、宜造则造。

造林种草技术:整地方式, 主要以鱼鳞坑整地为主, 不炼山, 不割灌; 类型搭配, 要针阔混交、乔灌草结合; 林种布局, 山上为生态林、山腰为兼用林、山脚为用材林或经济林、薪炭林; 造林季节, 以春季造林为主。主要造林树种:马尾松、华山松、竹类、栎类、桦类、岷江柏、日本柳杉、花椒、侧柏、杜仲、银槭及木本粮油类等。

经营管护方式:主要发挥农民个体、集体的积极性, 兴办家庭林场和集体林场, 由农民个体、集体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管护。

1.4 长江中下游低山丘陵区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区域范围:洞庭湖、鄱阳湖之间的幕阜山、九岭山及安徽的大别山等地区, 包括江西和湖北、湖南、安徽大部及河南南部。

自然资源特点:江南山地奇峰突起, 沟壑险峻, 基点海拔不高但相对高差较大, 多数山地海拔高度为300 ~ 1000 m, 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体。年均降水量1400 ~ 1800 mm。

社会经济特点:人口密度较大, 人均耕地较少, 经济较不发达。

基本技术思路:该区25°以上坡耕地和15°~ 25°生态地位重要的坡耕地, 须全部退耕还林还草。

林草类型结构:重点营造生态林草, 兼顾用材林和经济林。以乔为主, 乔灌草相结合。

植被恢复方式:以人工造林种草和封山育林育草为主。

造林种草技术:整地方式, 不炼山, 不割灌; 树种搭配, 要针阔混交、乔灌草结合; 林种布局, 山上为生态林、山腰为兼用林、山脚为用材林或经济林、薪炭林; 造林季节, 以春季和秋冬造林为主。主要树种草种:杉木、马尾松、檫木、栎类、竹类、杨树、柳树、榆树、刺槐及木本粮油类和三叶草、黑麦草、高羊茅等。

经营管护方式:大力推行承包、租赁、拍卖, 大力兴办乡村集体林场, 由个人、集体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管护。

2 黄河上中游及北方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建设模式

该区人均坡耕地多, 坡度较缓, 降雨量少, 气候干旱, 适生树种少, 植被恢复慢, 退耕还林还草的基本技术思路为:一是在平坝和缓坡, 首先要保证人均0.13多hm2高标准农田, 并实行集约经营, 解决农民的长期吃饭问题; 二是在立地条件较好的缓坡地, 在保证整体生态效益的前提下, 人均建设0.1 hm2适销对路的名特优新经济林, 解决群众的增收致富问题; 三是在缺薪少柴的西北地区, 还要适当发展一些薪炭林, 并进行科学经营, 解决群众的烧柴问题; 四是其它坡耕地全部还生态林, 乔灌草相结合, 针阔叶相混交。还林后实行封山管护, 还草后实行围栏封育, 形成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群落, 以解决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问题; 五是在造林种草技术上, 选择耐干旱、易成活的树草种, 乔灌草结合, 以灌为主, 封飞造相结合, 以人工造林为主, 并应用抗旱造林种草技术, 促进苗木成活, 保证工程质量。

2.1 江河源头高寒草原草甸区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区域范围:长江、黄河源头区, 位于青海省东南部。

自然资源特点:海拔高, 气候寒冷, 干旱少雨, 属温带干旱区, 日照时间长, 昼夜温差大, 年均降水量500 ~ 700 mm。该区风大沙多, 植被低矮稀疏, 生态条件非常脆弱。植被类型主要有云杉、白桦、山杨、杜鹃、唐松草、蕨类等。土壤以黑钙土、灰褐土、高山草甸土和高山寒漠土为主。

社会经济特点:人口密度小, 农牧交错, 以牧业为主, 群众生活比较困难。

主要限制因子:气候寒冷, 草场退化、沙化非常严重, 水土流失逐年加剧。

基本技术思路:坚持以保护和发展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 可确定退1还3 ~ 5的退还比例; 发展一定比例的薪炭林和饲料林, 保证生产生活需要。

林草类型结构:以还生态林草为主, 兼还部分饲料林草和薪炭林。

植被恢复方式:退耕地实施人工造林种草恢复植被, 退牧地和其它荒山荒地, 封山育林育草和人工造林种草相结合。

造林种草技术:人工造林要针阔、乔灌草、灌草结合, 注意采用保水技术, 还草可在雨季进行人工喷播优质牧草。主要树种草种:云杉、冷杉、圆柏、高山柏、白桦、红桦、青杨、云杉、杜鹃、山生柳、锦鸡儿、金露梅、高山绣线菊、垫状驼绒藜、西藏沙棘、竤子等。

经营管护方式:还经济林、牧草、药材的, 谁造谁管护。还生态林的相对集中区域, 可转为生态林场经营管护; 相对较分散的, 农民承包经营管护, 实行生态效益补偿。

2.2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区域范围:北至长城一线, 东以吕梁山为界, 南抵韩城、铜川, 西达西宁。

自然资源特点:年均降水量350 ~ 600 mm, 地形由塬、梁、峁、沟、川组成, 地表支离破碎, 沟壑纵横, 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 地带性土壤为黑垆土、褐色土、褐土、黄绵土, 土壤贫瘠。主要植物种类有大针茅、长芒草、艾蒿、柠条等。

社会经济特点:人口密度平均140人·km-2, 是西部地区人口密度较大, 分布相对较为集中的地区。

主要限制因子:人口相对较多, 土壤瘠薄, 气候干旱, 水土流失严重。

基本技术思路:易造成水土流失的25°以上陡坡地全部退耕, 还水土保持林, 并营造部分饲料林, 发展养殖业, 舍饲圈养小尾寒羊; 在坡度平缓、不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地带建人均0.1 hm2基本农田, 并采用经济埂、反坡整地等人均再发展0.07 hm2经济林; 农民的薪柴问题可采取以煤代柴的方式解决。

林草类型结构:还生态林为主, 兼还部分饲料林草、经济林, 以保证农牧民的生活需要。生态林、饲料林草、经济林所占比例为70%、20%、10%。

植被恢复方式:退耕地采用人工造林种草, 其它宜林荒山荒地, 采用封、造相结合的方式恢复植被。

造林种草技术:以灌、草为主, 栽植少量乔木树种; 选用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的树、草种, 采用灌草、乔灌草相结合的方式恢复植被; 造林整地要提前一个季节或在头年秋季进行; 经济林采用宽带反坡经济埂梯田或大鱼鳞坑, 其它乔木树种采用带状整地, 灌木采用小坑穴整地; 以春季为主, 也可雨季造林。主要树种草种:油松、侧柏、华北落叶松、刺槐、国槐、白榆、杨、柳、山桃、山杏、柠条、沙棘、沙柳、紫花苜蓿、紫穗槐、苹果、核桃、枣、柿、梨等。

经营管护方式:还经济林和饲料林草的, 谁造林谁管护。还生态林的, 国家补贴粮食与开发林下产业相结合, 发展造林管护专业户。

2.3 蒙晋冀半干旱区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区域范围:北以大青山为界, 南至吕梁山和太行山, 东至河北坝上, 西至贺兰山, 紧靠干旱风沙地带。

自然资源特点:降雨量由东南部的550 mm向西逐步递减到150 mm, 植被稀疏, 风大沙大, 土地沙化严重, 天然植被急剧衰退, 生态环境脆弱。植被类型主要是杨树、刺槐、沙枣、樟子松、柠条、花棒、黄柳、沙柳、紫穗槐、沙拐枣等。

社会经济特点:人口密度不大, 农牧交错, 草场退化严重。

主要限制因子:干旱少雨, 风大沙大, 土地沙化严重。

基本技术思路:针对坡度较缓、人为活动较频繁、粮食产量长期不稳的实际情况, 可采用进一退二还三模式(即人均建0.1 hm2高标准农田, 退出0.13 hm2坡梁地, 还林还草还牧), 并在坡度平缓、不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地块人均发展0.1 hm2经济林和药材, 保证农民的经济收入。

林草类型结构:还生态林为主, 兼还部分饲料林草、薪炭林, 饲料林草和薪炭林所占比例分别控制在30%和10%以内。

植被恢复方式:退耕地采取人工造林种草, 以灌草为主, 其它宜林荒山荒地, 由于该区地下水相对丰富, 植物群落自我恢复能力较强, 可先封育恢复植被, 再营造适生乔灌树种, 形成以灌草为主、乔灌草相结合、具有较好生态效益的林草植被。

造林种草技术:造、飞、封相结合。飞播选择在地广人稀的区域, 在雨季来临前进行; 人工造林整地在前年秋季为好, 也可选在当年春季进行, 造林以春季为主, 以营造灌木林为主, 人工种草可在春季或雨季进行人工直播。主要树种草种:油松、樟子松、刺槐、侧柏、新疆杨、核桃、枣、沙枣、杨树、柳树、榆树、沙柳、柠条、沙棘、沙打旺、花棒、踏郎、紫穗槐、苜蓿等。

经营管护方式:还饲料林、薪炭林、牧草、药材的, 谁造谁管护。还生态林的, 转为生态林场经营管护或农民承包经营管护。

2.4 新疆干旱荒漠区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区域范围:新疆全部。

自然资源特点:极端干旱、少雨, 年均降水量多在200 mm以下。植被稀疏, 风沙频繁, 沙漠浩瀚, 戈壁绵延, 生态环境极其恶劣。

社会经济特点:人少地多, 农牧交错, 少数民族聚居区, 群众生活较困难。

主要限制因子:水资源短缺, 沙漠扩张、危害并蚕食绿洲, 生态环境加剧恶化。

基本技术思路:针对地势平缓、风沙危害严重的实际, 可借鉴进一退二还三模式, 发展人均0.1 hm2高标准农田或牧场, 并发展人均0.13 hm2经济林、用材林, 其它主要还生态林, 巩固并力争扩大绿洲。

林草类型结构:将沙漠危害较为严重的前沿地带耕地全部退下来, 恢复林草植被, 建设乔灌草合理配置的防风阻沙林带。在其上风方向100 m范围内的局部沙丘迎风坡上, 采取设栏封沙、铺设沙障、栽植灌木林带的方式, 抑制风沙流动, 达到固定沙丘的目的。在其后沙漠危害较轻的地带, 建人均0.1 hm2高标准农田或牧场, 并发展人均0.07 hm2经济林, 以保证农民的经济收入。以还防风固沙林为主, 兼还部分饲料林草、薪炭林、用材林、经济林。

植被恢复方式:退耕地采用人工造林种草, 以灌草为主, 其它宜林荒山荒地可先封育恢复植被, 再营造适生乔灌树种, 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生态效益稳定的林草植被。

造林种草技术:造飞封相结合。飞播选择在地广人稀的区域, 在雨季来临前进行; 人工造林以春季为主, 采用人工铺设沙障, 然后造林种草, 以灌木为主。主要树种草种:新疆杨、毛白杨、二白杨、胡杨、榆树、枣、沙枣、小叶杨、旱柳、柽柳、沙柳、沙蒿、柠条、紫穗槐、梭梭、花棒、杨柴等。

经营管护方式:还经济林、用材林、薪炭林、饲料林草的, 谁造谁管护。还防风固沙等生态林的, 可实行生态效益补偿。

2.5 东北山地及沙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区域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东部风沙区及部分山区县。

自然资源特点:地势相对平缓, 谷地宽坦, 气候寒冷。

社会经济特点:人口密度不大, 农牧交错, 农林交错, 草场退化严重。

基本技术思路:可采用进一退二还三或更多的模式, 并在坡度平缓、不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地块人均发展0.1 hm2经济林和药材, 以保证农民的经济收入。

林草类型结构:还生态林为主, 兼还部分经济林、饲料林、薪炭林、优质牧草。

植被恢复方式:以人工造林种草和封山育林育草为主。

主要树种草种:落叶松、樟子松、桦树、山杨、蒙古栎、胡枝子、苜蓿、沙打旺等。

经营管护方式:还经济林、饲料林、薪炭林、牧草的, 实行个体承包经营管护。还生态林的, 建立生态林场进行经营管护, 或由农民承包经营管护。

参考文献(References)
贾达明.绘就新世纪林业建设的美好蓝图.中国绿色时报, 2001年12月31日
李世东. 2002. 中外退耕还林还草之比较及其启示. 世界林业研究, (2): 7-11.
李育材. 2001. 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回顾与总体思路. 林业经济, (9): 3-11.
牛若峰. 2001. 中国农业现代化走什么道路. 中国农村经济, (1): 25-30.
沈国舫. 2001. 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环境建设问题. 林业科学, 37(1): 1-6.
支玲. 2001. 从中外退耕还林背景看我国以粮代赈目标的多样性. 林业经济, (7): 29-31.
周生贤. 2001. 努力实现新世纪林业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林业, (2B): 3-12.
朱剑红.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启动.人民日报, 2002年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