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学  2001, Vol. 37 Issue (4): 26-34   PDF    
0

文章信息

孙长忠, 沈国舫.
Sun Changzhong, Shen Guofang.
我国人工林生产力问题的研究Ⅱ.———影响我国人工林生产力的人为因素与社会因素探讨
STUDY ON THE PROBLEMS OF FOREST PLANTATION PRODUCTIVITY OF CHINA Ⅱ.———TO PROBE INTO THE SOCIAL AND OTHER NON-NATURE FACTORS DEBASING THE PLANTATION PRODUCTIVITY
林业科学, 2001, 37(4): 26-34.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1, 37(4): 26-34.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0-08-21

作者相关文章

孙长忠
沈国舫

我国人工林生产力问题的研究Ⅱ.———影响我国人工林生产力的人为因素与社会因素探讨
孙长忠1 , 沈国舫2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北京 100091;
2. 北京林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北京 100083
摘要: 以桉树、杉木、马尾松、落叶松及樟子松等为对象, 利用样地调查资料, 结合已有研究成果, 对造成我国人工林生产力低下的多种社会因素, 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南方集体林区人工林林分生产力仅达国有林的44.6%, 由此而造成全国人工林整体生产力水平下降了28%;据估算, 我国人工林林分中, 在立地条件类型层次上真正未做到适地适树而成为低产林的面积, 占总面积的10 %左右, 所造成的人工林整体生产力下降幅度为5%左右; 而树种区域扩张与非高产区大面积造林, 以及种源混乱、逆向选择等树种层次所造成的非适地适树, 是影响人工林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人工林生产力低下的现实, 非主要由营林技术所致, 而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产物与体现, 是自然、社会因素与经济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人工林    生产力    社会因素    问题分析    
STUDY ON THE PROBLEMS OF FOREST PLANTATION PRODUCTIVITY OF CHINA Ⅱ.———TO PROBE INTO THE SOCIAL AND OTHER NON-NATURE FACTORS DEBASING THE PLANTATION PRODUCTIVITY
Sun Changzhong1, Shen Guofang2     
1. 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Forestry, CAF Beijing 100091;
2. Colleg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data from the sample plots of Eucalyptus spp.,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Pinus massoniana, Larix spp.and 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 etc, and combining with other results of research projects on plantation, main natural factors and social factors which effect the productivity of Chinese plantation were studied systematically.The results showed:(1)The plantation productivity of the collective owned stand in the south of China was only 44.6 %of that of state owned plantation, and whice contributed a 28 % reduction in the plantation productivity in whole China.(2)The problem of unmatching species with the site was less serious than that people think of it usually in China, and it contributes only about 5 %reduction in the productivity of Chinese forest plantation.(3)The low silviculture techniques were not the key facts that made the low productivity result of Chinese forest plantation.In fact, it was the product and incarna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of China in past decades as a result of interacting between natural factors, social factors and economic law.
Key words: Forest plantation    Productivity    Social facts    Probing into the problems    

我国人工林生产力低下, 是一个无争的事实。但长期以来对其成因众说纷纭, 其研究工作亦多以局部范围的定性论述为主。全国性系统探讨乃至定量化分析评价工作, 则几无开展。而此问题的研究, 无论对现有人工林的科学管理, 还是对未来人工林的合理营造, 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我国人工林生产力问题的研究”项目, 在广泛收集已有研究成果和各类资源调查资料的基础上, 对我国人工林主要分布区之主要造林树种桉树、杉木、马尾松、落叶松、樟子松等人工林, 进行了实地调查、测定。并对一些典型林场人工林的经营过程, 进行溯源探究, 对影响人工林生产力的多种因素, 进行了逐项调研。试图从宏观的角度, 就自然因素、营林技术措施、人为因素及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对人工林生产力的影响程度, 进行某些量化分析, 以初步建立各因子作用强度的数量概念。

本文就人为及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进行分析评价, 其它因素的影响另文分析(孙长忠等, 2001)。

1 资料的获取与整理

以南方集体林区、东北林区为重点, 以主要造林树种为对象, 在广泛、系统搜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深入重点林区, 收集有关省(市)、县(林业局)二类调查资料。选择代表性林场, 重点收集各种作业设计样地调查资料, 查阅小班经营档案, 并进行实地核查与补充调查。共收集主要造林树种小班、样地资料5100余块。其中, 杉木1200块, 马尾松300块, 桉树1200余块, 落叶松900余块, 樟子松300余块, 其它树种柳杉、油松等1170块。

样地林分蓄积量与生物量的转换, 依据公式B=V/C·Pj进行。式中, B为生物量, 单位kg/hm2; V为人工林总蓄积量(现存量+间伐量); C为所换算树种树干生物量占全树生物量的比率; Pj为该树种木材基本密度, 单位g/cm3。不同林龄林分间伐量的确定, 以林场小班经营记录的间伐次数及各次间伐量统计数据为准。

2 结果分析 2.1 集体林对总体生产力水平的影响

根据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我国林业经营体制现状, 在人工林林分面积中, 集体(包括私有)所属部分占全国的70.81%, 是我国人工林的主体, 其生产力的高低, 对全局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依据第四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1), 就主要林区国有与集体人工林面积及蓄积量统计、分析, 结果见表 1。由统计结果可见, 在所统计的1396.46×104 hm2人工林中, 集体林占64.06%, 其单位面积蓄积量仅占国有林的60.8%。

表 1 我国主要林区不同权属人工林生产力比较 Tab.1 Comparison of plantation productivity between the nation forest and the collective forest in comparison with each other in main forest regions of China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全国森林资源统计(1989~ 1993), 1994.

集体林主要分布于东南低山丘陵林区和热带林区, 占两区域人工林面积的79.94%。根据气候生产力分析结果(孙长忠等, 2001), 该地区正是我国气候生产力最高的区域, 光、热、水条件优越, 加之立地质量较好, 具有较大的生产潜力。该范围内人工林林分面积接近全国的一半(占47.49%), 是我国人工林的主体, 其生产力的高低, 无疑对全国总体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占面积近80%的集体林分, 其生产力的高低, 不仅决定了人工林的区域水平, 且对全国总体水平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遗憾的是, 现有集体林分生产力低下, 单位面积蓄积量仅为国有林的44.63%, 与其自然生产潜力相差甚远。如此低下的生产力水平, 如此巨大的面积占有比率, 对全国人工林整体水平的影响, 是不能低估的。现暂且不论国有林在此自然条件下所应达到的生产力水平, 仅就集体林与国有林现有差距对全国总体水平的影响, 加以概略分析。

该区集体人工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为27.53 m3/hm2。若按达国有林61.67 m3/hm2为标准, 则蓄积量应再增加34.14 m3/hm2, 按现有面积811.47×104 hm2计算, 所增加的蓄积量, 可使全国2137.29×104 hm2的人工林林分, 蓄积量平均增加12.96 m3/hm2, 从而可使全国人工林平均蓄积量, 由现有的33.31 m3/hm2, 提高到46.27 m3/hm2, 提高了38.9%。这就是说, 仅仅由于东南丘陵与热带林区集体人工林生产力水平的影响, 就使全国人工林整体生产力下降了28%。

再根据集体人工林林分占全国70%的比率, 以及全国各地集体林生产力水平普遍低于国有林的实际, 保守地估计, 由于集体林生产力水平未达国有林标准, 而使全国整体水平降低了30%左右(应达48 m3/hm2左右)。

2.2 适地适树问题探讨与低产林的影响分析

适地适树是人工造林的基本原则要求。然而, 适地适树问题又似乎是我国现有人工林中存在的最为严重的技术问题之一。在所有论及人工林生产力问题的文献中, 几乎无一例外地将此列为各种重要因素之首。但作者认为, 在适地适树评价标准至今尚不清晰的模糊状态下, 将人工林生产力低下的原因, 简单地归咎于适地适树问题, 或过份地强调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不仅似乎有失偏颇之嫌, 且使人容易产生无奈心理。既不利于对问题的深入研究, 更不利于加强对现有人工林的管理。现运用所掌握的文献资料, 结合实地调查结果, 对此作初步探讨, 与同仁商榷。

适地适树评价应该有不同层次的标准。根据其内涵中树与地两大主体的关系, 其标准亦应相应地分为树种区域与立地条件类型尺度两个层次。所谓树种区域层次, 是指某一造林树种的生理、生态特性所要求的自然气候区域。立地条件类型层次则是指在树种分布范围之内不同立地条件类型对造林树种生长需求的适宜程度。通常所说的适地适树多指这一层次。

由于我国南北地域广阔, 跨越多个气候带。因此, 树种区域层次的适地适树评价应该是最主要的。根据1993年资源清查资料, 我国主要造林树种中, 杉木面积占全国人工林林分面积的42.6%。对杉木人工林适地适树问题的分析, 不仅可以较好地反映我国现有人工林存在的问题, 且由于其特殊的分布区域地理优势, 以及与马尾松分布区域重迭近似的特点, 更对未来人工林生产力的提高, 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树种区域层次分析, 杉木造林遍及我国热带至北亚热带广大地区, 包括17个省(区)。地域之广、面积比率之大, 是其它任何造林树种无与伦比的。难道杉木在如此广阔的区域内都能丰产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其实, 杉木的最适区为中亚热带, 而南、北亚热带由于温度与降雨关系而生长较差, 特别在其边缘分布地区更是不宜大面积发展。这倒不是说它不能在此区域内生长, 而是就其生产潜力, 就其对气候资源的利用效率而言, 已远不如该区内更适生的其它树种, 如马尾松、桉树等。从杉木本身来看, 可能并未超出其适生范围(或处于其边缘), 其生长亦并未下降到不适地适树而成为低产林的程度(立地条件类型层次)。但它占据了更高生产力树种的应有位置, 这无疑降低了该区应有的生产力水平。因而认为是不适宜的, 从总体意义上讲, 就是未做到适地适树。如广西大新县上湖林场, 地处北热带, 以杉木、马尾松造林为主, 分别占人工林面积54.3%和27.8%。杉木中龄林平均蓄积量100.48 m3/hm2, 平均生长量为6.70 m3/hm2·a; 马尾松中龄林平均蓄积142.59 m3/hm2, 平均生长量为9.51 m3/hm2·a。马尾松年蓄积生长量比杉木高出近42%。在此气候条件下, 该林场所营造的杉木林, 尽管仍有着不算太低的生产力, 但从树种区域层次来看, 还应认为未做到适地适树的要求。这种情况在广东、广西的南亚热带南部地区问题比较突出。如地处南亚热带的广东阳江、茂名、江门、惠州、汕尾等市, 在众多的造林树种中, 杉木面积分别仍达人工林面积的31.7%、17.9%、11.4%、17.5%和11.5%。

树种区域层次的适宜性问题, 在各树种的边缘栽培区, 以及造林树种交叉分布区内都普遍存在。但由于其表现不像立地条件类型层次那样显而易见, 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其实这一问题造成的损失有时可能会更大, 应引起关注。但受资料所限, 对人工林总体生产力水平的影响程度, 尚难以估计。

立地条件类型层次的适地适树同树种区域层次相比, 表现得具体、直观。若将后者称为隐性问题的话, 这一层次则可称为显性问题。是反映最为强烈, 问题似乎最为严重的层次。适地适树是一个相对概念, 它的逆命题自然也是相对的。在尚未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情况下, 不妨以其生长效果为指标, 就其对我国人工林生产力总体水平的影响程度, 加以框算。对用材林来说, 未做到适地适树, 首先表现为难以成林, 其次反映出成材困难及生产力水平低下。未成林则多变为疏林, 虽造成了财力与资源的浪费, 但未进入人工林林分总体范畴, 对生产力水平无影响, 故不在本文讨论之列。这里需要强调的是, 这一划分与通常笼统意义上对非适地适树的界定对象范围, 有着一定的差别。本文研究的对象, 限定在人工林林分范围之内。而通常所论及的范围则多包括了林分和疏林两部分。

成林不成材部分, 表现为典型的低产林形式。因此, 对非适地适树林分的界定, 可参考低产林标准。

仍以杉木为例, 按其速生对立地的要求和经济上合理的标准, 一般认为在14指数以上立地上栽植, 才算达到了适地适树的要求。按此标准及有关资料, 就福建全省而论, 其林业用地中, ≥14指数的面积占60% (李宝银, 1995); 广西岑溪县占45%, 福建顺昌县64%、建阳县81%、将乐县43%, 四川旺苍县占44%, 各县平均为56% (不包括福建全省值)。假定在现有杉木林分面积中, 各立地质量等级面积比率与林业用地立地等级面积比率相一致(杉木连片造林的现状, 为此假设提供了依据), 则可依此均值作为杉木适生林分比率推算的标准。其结果, 杉木人工林中有44%的面积未做到适地适树。显而易见, 这种以14指数以上作为适生的评价标准, 实质上是在树种区域层次的评价, 是速生丰产林培育对立地的要求, 与通常立地条件类型层次上的认识与印象有较大的差距。其实就杉木生长效果来看, 根据福建洋口林场调查资料, 12指数级立地上的杉木人工林, 只要在科学经营条件下, 如采用良种和集约经营, 其材积生长仍可达部颁速丰林标准。另据南岭山地、雪峰山立地分类及立地质量树种代换评价体系表(张万儒, 1997), 经对南岭山地杉木、马尾松10指数级42个立地条件类型统计, 两树种20a林分标准蓄积量分别平均为148.86和120.52 (m3/hm2), 其生产力分别为7.44和6.03 (m3/hm2·a); 12指数级35个立地类型两树种分别为207.57和171.06 (m3/hm2), 其生产力分别为10.38和8.55 (m3/hm2·a); 雪峰山杉木、马尾松10指数级98个立地类型分别为163.24和164.64 (m3/hm2), 其生产力分别为8.16和8.23 (m3/hm2·a); 12指数级83个立地类型分别为218.20和211.05 (m3/hm2), 其生产力分别为10.91和10.55 (m3/hm2·a)。再据有关研究报告, 湖南衡阳20a生12指数级杉木林生产力为7.73m3/hm2·a (蒋忠培等, 1996); 浙江丽水12指数级20a生杉木林分生产力为7.35 (m3/hm2·a); 浙江庆元12指数级15~20 a生杉木速丰林生产力为9.75 m3/hm2·a (周国模等, 1996)。江西丘陵地区12指数杉木林其生产力7.2~9.3 m3/hm2·a (江西森林, 1986))。又据国家“杉木速生丰产林”标准, 在选择杉木丰产林的造林地时, 在Ⅱ类区可选相当于杉木分布北带地位指数12的立地(国家专业标准ZB B 64001-86) 1)。由以上数据可见, 对12指数级林地, 只要经营措施得当, 杉木是可以成林并成材的。若将12指数级林分归于非适生林分, 在理论上将造成速生丰产林之立地质量要求标准与适地适树评价标准的混淆, 不利于问题的研究。在生产上, 将经科学管理便可较好生长的林分, 划作非适生之列, 也不利于对现有林分的经营。因此, 可将12指数视作杉木适生的最低标准。而只有12指数级以下立地上的杉木林, 才是立地条件类型层次的未达标非适生林分。按此标准, 以典型县、场资料, 对立地条件类型层次的适地适树现状分析、汇总, 列于表 2

表 2 典型县(场)立地等级比率 Tab.2 The site quality areas in some typical counties and forest farms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标准.杉木速生丰产林.ZB B 64001-86.

表 2分析认为, 就南方集体林区立地质量而言, 即使将所有宜林地均营造杉木, 其林分中真正由于立地条件类型不适而造成的低产林面积, 最大估计可能亦仅占10%左右。据大量研究资料(秦勇强等, 1991; 江西森林, 1986; 俞新妥, 1997), 在正常经营条件下, 10指数级杉木年蓄积生长量, 一般可达4~6 m3/hm2 (标准林分为7~8 m3/hm2·a (张万儒, 1997); 浙江标准10~12指数为7.5~10.5 m3/hm2·a (许绍远, 1991))。这就意味着, 即使在此不适宜的立地上营造杉木林, 只要合理经营, 仍不会仅由于立地质量的缘故而形成低产林。

然而, 在现实林分中, 确实存在着不少的低产林分。据“低产林用材林现状调查研究”项目资料(段绍光等, 1994; 吕宣友, 1991; 林业部资源和林政管理司等, 1993; 孙源和, 1994; 孙源和等, 1994), 该项目在对中南6省(区) (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杉木、马尾松、杨树、桉树、毛竹等主要造林树种人工林调查后得出结论, 低产用材林面积约占林分面积的20%左右(龚辉文, 1993), 并以毛竹、桉树低产林面积比例较大。疏林地占林分面积的12%左右。在对低产林形成原因分析后认为, 主要是由于经营管理不善所造成的, 而立地质量差, 未做到适地适树者所占比例较小。如广东省, 低产林面积占有林地的10.44%。其中, “拔大毛”式经营所形成的低产林占53.6%, 未适地适树占27.1%, 病虫危害等占19.4%。由此可见, 未做到适地适树而形成的低产林面积仅占该省有林地的2.8%。

综合以上分析认为, 立地条件类型层次即通常所说的适地适树问题, 在我国现有人工林林分中, 远没有人们通常认为和宣传的那么严重, 就按未做到适地适树, 便全部形成低产林计, 其所占比例也仅为人工林林分面积的10%左右。即使按此面积比例, 按现有低产林产量仅达平均水平的40%计(据有关规定, 平均蓄积量上下各20%~25%为中产林指标, 其下为低产林) (各地标准尚不统一), 将其降低的生长量添加至全国人工林, 则可使其平均蓄积量提高1.77 m3/hm2, 达35.04 m3/hm2。即由于适地适树工作欠缺而造成生产力下降的幅度为5.3%。

由此可见, 立地条件类型层次的适地适树问题并不十分严重, 更不是造成我国人工林生产力低下的主要原因。而经营管理水平低下, 才是其症结所在。相同自然条件下, 集体林与国有林生产力的较大差异(集体仅为国有的44.6%), 就是很好的说明。

2.3 经营水平对生产力的影响

经营水平的高低, 不能根据经营过程中所实施的某些具体措施之多寡予以鉴别。而应从经营过程的科技含量、科学性及生长效果加以评价。

2.3.1 国有林与集体林的比较

经调查, 国有林与集体林在经营强度上并无本质的差别。但从生长效果来看, 以福建洋口林场与洋口乡集体林为例, 二者却表现出显著的差异(见表 3)。国有林生产力是集体林的1.5~2.8倍。从而说明, 二者在经营水平上相差悬殊。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科技含量福建洋口林场自1973年后, 均以杉木初级种子园种子育苗造林。现有杉木林分大部分为此初级良种1代林。现在育苗又采用2代种子园种子。按实测结果, 1代种子园林分较一般种子林分, 增产20%~30%, 2代较1代增益更高。乡村造林至今仍未使用或在很小面积上使用良种(速丰林基地使用)。这就意味着, 仅此一项就使其比国营林场生产力下降了20%~30%。林场杉木中成熟林生产力平均较乡村集体林高80%, 不难看出良种的贡献。从洋口林场马尾松人工林的生长, 亦可反映出良种的作用。该场现有马尾松近、成熟林是外来种源(未达良种水平), 遗传品质差, 即使在Ⅱ类立地上, 生长仍较差。在林场较为正规经营条件下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低于邻近顺昌、将乐等县的集体林。因此, 良种的运用程度, 是经营水平和科技含量高低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影响人工林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国家林业局林木种苗总站资料, 1996年全国生产良种种子仅占主要造林树种收购种子的7.7% (1995年约5%, 杉木10%~20%, 落叶松(东北) 10%左右)。这就意味着以实生起源的人工林, 直到今日其良种率不会比此值更高。由此可以想象我国十几、二十多年前所营造的现有人工林, 可能还不能论及良种使用率问题。相反, 在大面积人工造林, 随意采种的年代, 逆向选择的现象则更为普遍。且更大的问题可能还在于种源的混乱与不适。这才是适地适树问题的核心之所在。但由此所造成人工林林分生产力下降的幅度, 尚难以估计。(2)经营的科学性水平经营措施的科学性, 是其实施效果的关键。在人工林各项经营措施的实施中, 所把握的时机, 实施过程中的到位程度, 既是经营水平高低的具体体现, 也是实现经营效果的关键所在。成林抚育间伐, 其基本要求是及时与合理。就杉木而言, 其高、径速生期分别为造林后的3~5a和10~15a。因此, 在10a前一般就应进行间伐, 以形成良好的树冠, 为干材阶段的速生打好基础。其间伐方式也应该是下层伐。这些基本要求在国营林场是比较容易做到的, 但在乡镇常将间伐作为木材采伐性生产活动, 有意拖延始伐期, 以求间伐出径阶更大的木材, 以至出现林龄达18a仍未间伐的林分。在作业过程中, 随意加大间伐强度, 伐大留小现象较为普遍。例如, 自然条件完全一致的福建洋口林场杉木人工林与洋口乡集体林, 在中龄阶段, 集体林分平均高与平均胸径, 均较林场高5%, 但到近熟林, 二项指标较林场分别下降了40%和50%, 成熟林也分别低10%左右(见表 3)。这种“拔大毛”式的作业方式, 从良种选育角度考虑, 无疑是一种去优留劣的逆向选择过程。那些被留下来的林木, 不是“先天不足”, 就是“后天发育不良”。如此林分何以能良好地生长并表现出较高的生产力呢?这是目前集体林经营中, 存在的最为严重的人为“掠夺式”经营活动。有意拖延始伐期, 往往又形成了“密 & quot; 不透风的“麻杆林”; 幼林失管及成林过伐, 又形成了大量的低产林和过“疏”林分。这就是当前人工林经营中, 所存在的最为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普遍存在, 不仅仅是经营技术水平不高, 而更重要的是反映了经营意识的低下。另外, 在南方集体林区, 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提前采伐现象。由于受资源龄组结构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和急功近利短期行为主观意识的支配, 人工林中采伐近熟, 以至中龄林的现象近年来有所增加。据了解, 洋口乡附近集体林, 杉木现多为20 a生左右, 25 a以上林分已很少见。现采伐年龄为20~25 a, 且有逐年下降的势头。根据杉木生长过程, 其材积生长一般在20~30 a达数量成熟, 但其生长速度下降缓慢, 仍维持相当长的稳定生长时期。25~40 a为其成熟阶段, 其工艺成熟(心材比例)至少在30 a以后。若按40 a计, 前20 a的材积生长量仅为后20 a的1/2 (俞新妥, 1997)。由此可见, 以20 a为基点, 每推迟1 a采伐, 其生产力则提高10%。再如四川洪雅柳杉林, 经对33个固定样地生长量测定资料计算, 林龄25~32 a间平均蓄积生长量为37.5 m3/hm2·a, 年均生长率为10.26%。32 a生林分蓄积量(691.5 m3/hm2)是25a (402 m3/hm2)的1.72倍, 即7 a间生长量占了前25 a的72%。如此巨大之增产效果, 恐怕是其它任何经营措施所不及的。同时, 它又从另一侧面反映出提前采伐可能对人工林生产力影响的严重性。

表 3 福建洋口林场与洋口乡杉木人工林生产力比较 Tab.3 Comparison of the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plantation productivity between Yangkou forest farm and local collective forest in Fujian Province
2.3.2 一般人工林与人工速生丰产林的比较

人工速生丰产林在人工林中, 是自然条件与树种要求, 自然因素与人为作用关系最为和谐的部分, 是现阶段科技水平与经济实力的体现。它既反映了未来人工用材林的发展方向与经营水平, 又是现阶段经营水平对生产力作用大小的最好说明。

福建是我国林分生产力最高的省份(除新疆非正常因素外), 也是国内丰产林基地建设成效显著的典型之一。其基地面积已达人工林面积的32.8%。基地林分生长状况见表 4。以杉木中龄林为例, 基地林分蓄积量是一般人工林林分的1.84倍。扣除基地林分立地质量高于一般林分而造成的非经营性增长后, 二者仍达1.788倍。从而说明, 在科技含量增加, 经济投入加大, 集约程度提高的丰产栽培条件下, 通过人为努力, 已使现有林生产力提高了78.8%。

表 4 福建省杉木速丰基地林与一般用材林生产力对比表 Tab.4 The productivity of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fast growing and high yield plantation and usual timber plantation in comparison with each other in Fujian Province of China
2.4 人工林生产力低下的现实, 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产物与体现

林业生产周期长, 风险大, 经济效益低的基本特点, 决定了它自我发展的“低能性”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依赖性。特别是在人工林建设中, 这种特性则表现得尤为突出与明显。

作为基本建设性质的人工林资源培育, 首先要有长期而巨大的资金投入。人工林建设就资金长期占用与低效使用的特点而言, 是一种资金与劳动积累的物化过程与存在形式。其生产力水平受投资收益递增规律所作用, 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而人工林本身投资回报率较低的固有属性, 又难以吸引大量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资金投入。而以多效益经营的人工林更与此格格不入。因此, 政府的资金投入力度,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工林的发展水平。而政府投资的规模, 除受政府对此的认识与重视程度的影响外, 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制于经济发展的水平, 即受制于财政的负担能力。因此, 人工林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也是社会、经济水平的体现。纵观世界各国人工林发展历程, 人工林面积的迅速扩大与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 无不是以初期的高额资金直接投入, 与后期经济政策的大力扶持相结合而实现的。如新西兰在1983年以前, 对所造幼林进行验收后, 均给予45%的费用补助; 1983年后则又通过税制优惠政策而加以经济扶持, 人工林经营成本折合人民币达1.1×104~1.6×104元/hm2 (罗中康, 1993)。原西德国有林采取全部费用国家包揽的政策, 私有林采取减轻税收, 增加投资和补助金的方式加以扶持。林农实行退休制, “退休”后每月可领到足以保证生活的退休金。国家对大的林业建设项目, 向州政府提供60%~70%的投资资金。

多年来我国国有林经营采用费用预算、国家拔款的事业性管理方式。但在造林营林预算中, 只有造林资金而无幼、中龄林抚育资金, 且投资数额与营林需求差距较大。对占人工林70%的集体林, 国家则很少投入, 只是在造林时有一点象征意义上的支持, 在抚育管护工作中, 则没有任何投入。集体人工林的营造与管护, 几乎全部由集体经济所承担。在过去的几十年中, 由于农村集体经济十分落后, 财力非常有限, 加之传统营林观念的影响, 在林业投入上, 仅局限于造林时的投工, 其他经营活动在人力、物力上的投入则更是十分有限。这种重造轻管(多为行政命令所致), 只造不管的经营方式, 不仅使造林成效大为降低, 且对人工林生产力的提高构成了严重的障碍。全国现有人工林中, 国有林生产力高出集体林约60%的现实, 就是很好的说明。

因此认为, 以绿化为目的所营造的, 占世界人工林总面积1/4的我国人工林体系, 在国家经济还不发达, 投入十分有限的过去, 根本无法创造出大面积的高产人工林分。在国力仍不十分强大的今天, 要大幅度全面提高现有和未来人工林的生产力水平, 实行较为集约的经营, 还将可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2.5 人工林生产力低下的现实, 非主要为营林技术所致, 而是行政干预与经济规律的作用结果

人工林经营技术水平, 强烈地受到森林所有者经济实力的影响与制约。而技术本身的发展则较少受此条件的影响, 因而常超前于现实经营水平。因此, 就我国人工林生产力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在技术方面已大多具备有效解决的能力。与现有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营林配套技术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回顾过去几十年来林业生产技术发展过程, 就生产总体而言, 现在实行的耕作制度与技术规程, 与20、30年前并无本质的差别。也就是说现有中龄组以上人工林, 若在其经营过程中, 都能达到原有设计技术要求, 生产力定能达到预期的高产目标。营林技术的发展程度, 并不是我国人工林生产力提高的限制因素。相反, 大面积集中连片, “整齐划一”的同一树种造林, 盲目引种等引发的适地适树与林分稳定性等影响生产力的有关问题, 无不是长官意旨与行政命令的结果。回顾我国森林资源几次较大的破坏过程, 无不是政治因素与政策失误所造成的。如对人工林资源破坏较大的1985年南方9省(区)木材市场开放, 由于在没有采取相应措施保护森林的情况下, 匆忙放开价格, 本意在于促进林区经济, 反而无意中助长了乱砍滥伐之风, 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现行的税收制度对人工林经营也存在着不良的影响。如对以营林为目的的间伐活动, 其间伐材仍收取较大比例的税费, 而间伐材本身价格又很低, 在经济规律作用下, 又进一步助长了有意推迟始伐期和伐大留小的非正常经营行为。由此可见, 政策的正确性与延续性, 行政管理(命令)对技术的干预作用, 是影响人工林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因素。而经济规律是作用于每一营林措施的基本规律, 能否达到经济合理的要求, 是每一措施能否得到有效实施的关键, 特别是对集体林的经营而言, 各种措施的实施, 经济杠杆的作用, 是最有力的保证。

3 小结

南方集体林区集体人工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为27.53 m3/hm2, 国有林为61.67 m3/hm2, 仅达国有林的44.6%。仅由于该区集体人工林生产力水平的影响, 就使全国人工林整体生产力下降了28%。集体人工林生产力水平低下, 是造成我国人工林总体水平不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国现有人工林林分中, 在立地条件类型层次未做到适地适树的面积, 占人工林林分总面积的10%左右。由此而造成全国人工林生产力下降的幅度为5%左右。立地条件类型层次的适地适树问题, 远没有人们通常认为和宣传的那么严重。更不是造成我国人工林生产力低下的主要原因。

人工林生产力低下的现实, 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产物与体现。以绿化为目的所营造的, 占世界人工林总面积1/4的我国人工林体系, 在国家经济还不发达, 投入十分有限的过去, 根本无法创造出大面积的高产林分。在国力仍不十分强大的今天, 要大幅度全面提高现有和未来人工林的生产力水平, 还可能遇到类似的问题。

政策的正确性与延续性, 行政命令对技术的干预作用, 是影响人工林生产力水平的又一重要因素。而经济规律是作用于每一营林措施的基本规律, 能否达到经济合理的要求, 是每一措施能否得到有效实施的关键。

参考文献(References)
段绍光, 王永利. 1994. 豫南山区马尾松低产林成因及对策. 河南林业勘察设计院院报, (1): 8-11.
龚辉文. 1993. 低产用材林现状调查研究. 林业资源管理, (1): 37-42.
《江西森林》编委会编.江西森林.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6, 319
蒋忠培, 朱祥云, 徐佑明. 1996. 衡阳地区杉木立地评价及其应用. 林业科学研究, 9(4): 418-425. DOI:10.3321/j.issn:1001-1498.1996.04.016
李宝银. 1995. 福建省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持续发展的系统研究. 林业资源管理, (特刊): 37-42.
林业部资源和林政管理司、林业部调查规划设计院、中国林学会森林经理学会.深化改革加强森林科学经营提高林地生产力专家研究讨会论文集.林业资源管理, 1993 (特刊)
罗中康. 1993. 新西兰人工林集约经营考察报告. 贵州林业科技, 21(3): 46-48.
吕宣友. 1991. 潜山县低产林资源调查及改造对策. 安徽林业科技, (3): 28-30.
秦勇强, 沈湘林, 宣阿平, 等. 1991. 浙北杉木林立地条件类型的划分与评价. 浙江林学院学报, 8(2): 245-250.
孙源和. 1994. 浅谈我省低产林的改造. 华东森林经理, 8(2): 40-42.
孙源和, 徐建春. 1994. 低产林改造的调整研究. 浙江林业科技, 14(2): 53-55.
孙长忠, 沈国舫. 2001. 我国人工林生产力问题的研究Ⅰ.影响我国人工林生产力的自然因素评价. 林业科学, 37(3): 72-77. DOI:10.3321/j.issn:1001-7488.2001.03.012
许绍远, 史荣金. 1991. 浙江省杉木林抚育间伐技术标准. 浙江林学院学报, 8(1): 1-7.
俞新妥主编.杉木栽培学, 福州: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148~151, 247
张万儒主编.中国森林立地.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7, 416~442
周国模, 姚建祥. 1996. 浙江庆元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的研究. 浙江林学院学报, 13(13): 235-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