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学  2001, Vol. 37 Issue (1): 135-137   PDF    
0

文章信息

梁立兴, 李少能.
Liang Lixing, Li Shaoneng.
银杏野生种群的争论
ARGUMENT ABOUT WILD POPULATIONS OF GINKGO
林业科学, 2001, 37(1): 135-137.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1, 37(1): 135-137.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1999-09-10

作者相关文章

梁立兴
李少能

银杏野生种群的争论
梁立兴1, 李少能2     
1. 山东农业大学 泰安 271018;
2. 陕西泾河农林科技开发总公司 西安 710016
摘要: 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调查,阐述了浙江省西天目山银杏野生种争鸣的历史,并作了浙江省西天目山银杏“野生者则绝无”的若干考证。
关键词: 银杏    野生种    西天目山    
ARGUMENT ABOUT WILD POPULATIONS OF GINKGO
Liang Lixing1, Li Shaoneng2     
1.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271018;
2. Shaanxi Jing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ing Company of Farming and Forestry Xi an 710016
Abstract: Based on documental analyses and on-the-spot investigations, this article expounded the history of argument about wild species of ginkgo of West Tianmu Mountain in Zhejiang Province. were put forward. Several textual researches on the view of "as to the wild species, there are none."
Key words: Ginkgo    Wild species    West Tianmu Mountain    

银杏是原产于亚洲东部———中国、朝鲜、韩国和日本的珍稀树种,是世界上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是著名的“活化石”。而我国目前是否有银杏野生种存在,已被国内外许多植物学家、林学家和园艺学家争论了100多年。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浙江省西天目山的银杏群体。根据笔者多年来对浙江省西天目山银杏群体野生性文献的检索和对其银杏群体的实地调查,认为浙江省西天目山银杏群体的野生性值得怀疑(梁立兴,1993)。

1 历史的回顾———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

坚持我国具有银杏野生种较早的植物学家提出“除栽培外,仅在浙江偶有野生种存在”(胡先繍,1954)。

“银杏有野生种”,同时提出“在中国东南部可能仍有野生的银杏,而这种活化石的最后定居地是沿着浙江的西北和安徽的东南一带的山区”(Li Huilin, 1956)。

“现在世界上只有浙江省西天目山一个狭小的深山地区,残存着为数不多的野生种” (林协,1962)。

“浙江西天目山有呈野生状态的银杏,与金钱松等树种混生”(中国树木志编委会,1976)。

“我国浙江天目山有野生状态的银杏”(郑万钧等,1978)。

“银杏树还是一个珍贵的树种,只在我国浙江西天目山海拔500~1000 m的天然混交林中还有野生的植株”(李星学,1981)。

“在浙江天目山海拔1000 m老殿以下有野生银杏,寺庙附近有栽培的银杏……”(郑万钧,1982)。

“全世界只有我国浙江省西天目山海拔400~1000 m的幽深狭谷里,还保留着为数不多的野生银杏树”(佟屏亚,1983)。

“浙江天目山一带,尚有银杏野生者”(陈植,1984)。

“日本也有银杏原生种”(林子琳,1988)。

“当时银杏在世界各地冻死后,仅我国安徽东南部,气温还不过低,以致银杏有少量残存”(何凤仁,1989)。

“在浙江西天目山海拔500~1000 m地区尚有野生混交林”(成俊卿,1992)。

不过上述有关银杏野生种的论述,均未说明浙江省西天目山银杏群体是野生种令人置信的根据,大多数是以讹传讹,互相传抄。

我国老一代树木学家认为银杏“野生者则绝无”,同时认为“今则唯在中国及日本尚有遗种可见,然均系人工栽植,并非野生”(陈嵘,19331937)。

“唯野生者至今尚未寻获”(曾免,1935)。

“银杏的野生种始终还没有得到确切的证实”(李正理,1957)。

“银杏在我国栽培已有很多年代,但没有找到野生的(浙江天目山据说有野生银杏,但我们未发现有野生苗)(裴鉴,1959)。

“在中国遥远的地区和尚未开发的森林中,有否银杏的野生种存在,许多人认为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有些证据相信银杏也许有野生种,不过许多植物学家一般认为这种可能仍是栽培种的后代”(福斯特,1983)。

“迄今没有发现自然生长的原始林”(王伏雄,1983)。

“从对其进行遗传变异的分析来看,认为该群体很可能是僧人在寺庙旁栽植的银杏留下的后代,……假如天目山的银杏属野生起源,那么在其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应该产生许多基因突变,丰富群体的遗传变异;加之,银杏为雌雄异株植物,其交配系统属远交类型(outcrosssing system),群体应该表现出较大程度的遗传变异性,而事实与之相反,因而其野生性值得怀疑”(吴俊元,1992)。这是当前从群体遗传变异角度证实西天目山银杏群体“其野生性值得怀疑”最高水平的论断。

1989—10—05~1989—10—15,美国阿诺德树木园的Peter Del Tredici先生对西天目山的银杏作了详细调查,他认为“在西天目山人为活动近1500 a的条件下,要解决长期争论的野生性是很困难的,争论的焦点首先应明确“野生”的概念是什么,而不是树木本身的生态特性”(Peter,1992)。而吴俊元等人的文章却部分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西方的植物学家C.S.Sargent(1987)和E.H.Wilson(1914;1919)等,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亚洲做了一些野外调查后认为,野生银杏可能已经绝迹,现存的银杏是佛教徒在寺庙栽植后而保存下来的。

2 讨论

从西天目山的土壤、气候条件来看,是银杏的最适生地,但与外地相比,却没有“银杏树王”和最大年龄的树木。西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内有古老的银杏大树224株,分布于海拔300~1200 m范围内。224株银杏的平均胸径45 cm,平均树高18.4 m。其中胸径100 cm以上的有8株,最大的1株胸径达123 cm,树高27.5 m,树龄在300~500 a之间。如果西天目山的银杏群体是野生种,那么年龄最大的树,最高的树,最粗的树均应在这里出现,而且是参差不齐,然而事实却不尽然。

西天目山开山老店建于公元936年,距今已有1060 a,一般建庙的规律是先建庙,后植树。先植树,后建庙的情况少见。因此,与西天目山银杏群体树龄的历史事实相符。

所谓“野生性(种)”,即是天然生的,非人工栽培的。笔者于1990年夏季在西天目山作银杏考察时,银杏的野生性是此次考察的重点问题之一,我们采用的是路线调查方法,3人分别沿两道山脊和一道山峪从山下走向开山老店,然后再从开山老店沿另外两道山峪和一道山脊走向山下,却未发现天目山银杏的野生痕迹,更未发现银杏的野生植株。

如果天目山存在着银杏野生种,从这里可进一步研究银杏的起源、演化和发展,同时也可完全证明银杏群体的原始性和植物区系古老的科学价值。

综上所述,从银杏生态学和分子遗传学的研究结果看来,笔者支持陈嵘、曾免、福斯特A.S.、裴鉴、王伏雄、吴俊元、Sargent C.S.、Wilson E.H.等人提出的“野生者则绝无”、“很可能是僧人在寺庙旁栽植的银杏留下的后代”及“其野生性值得怀疑”的观点。

参考文献(References)
陈嵘主编. 造林学各论. 北京: 中国农学会编, 东华印刷馆, 1933, 124~128
陈嵘主编. 中国树木分类学. 北京: 中国农学会编, 东华印刷馆, 1937, 3~4
陈植主编. 观赏树木学.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4, 545~548
成俊卿主编. 中国木材学.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2, 18~19
[美]福斯特A. S. 等著. 李正理等译. 维管植物比较形态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3, 362~378
何凤仁. 1989. 银杏载培.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3.
胡先繍. 1954. 水杉、水松、银杏. 生物学通报, (12): 12-15.
梁立兴. 1993. 中国当代银杏大全. 北京: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20-23.
李正理. 1957. 银杏的雌雄同株. 植物学报, 6(3): 189-193.
李星学, 等. 1981. 植物界的发展和演化.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38-142.
林协. 1962. 我国的珍贵古树———银杏. 科学大众, (7): 207.
林子琳. 1988. 使人返老还童的银杏叶健康法. 台北市: 正义出版社, 15-16.
裴鉴, 单人骅主编. 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59, 2~3
佟屏亚. 1983. 果树史话.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76-178.
王伏雄, 等. 1983. 银杏胚胎发育的研究———兼论银杏目的亲缘关系. 植物学报, 25(3): 199-207.
吴俊元, 等. 1992. 天目山银杏群体遗传变异的同工酶分析. 植物资源与环境, (2): 20-23.
曾免. 1935. 浙江诸暨之银杏. 园艺, 11(5): 157-165.
郑万钧, 傅立国主编. 中国植物志(第七卷).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8, 18~23
郑万钧主编. 中国树木志.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2, 154~158
中国树木志编委会主编. 中国树木志.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76, 308~313
Li Huilin. 1956. A horticural and botanical history of Ginkgo. morris Arboretum: 3-12.
Peter D T et al. Ginkgo of Tian Mu Shan. in Press The Conservation Biol, 1992,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