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学  2000, Vol. 36 Issue (6): 69-72   PDF    
0

文章信息

郑郁善, 王舒凤.
Zheng Yushan, Wang Shufeng.
杉木毛竹混交林的毛竹地下鞭根结构特征研究
STUDY ON BAMBOO UNDERGROUND STRUCTURE OF MIXED FOREST OF CHINESE FIR AND BAMBOO
林业科学, 2000, 36(6): 69-72.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0, 36(6): 69-72.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1999-10-08

作者相关文章

郑郁善
王舒凤

杉木毛竹混交林的毛竹地下鞭根结构特征研究
郑郁善, 王舒凤     
福建林学院 南平 353001
摘要: 采用固定标准地法, 对尤溪县包溪林业采育场1974年在阔叶树毛竹混交林皆伐迹地上营造杉木纯林后形成的杉木毛竹混交林进行地下结构的调查。结果表明, 杉木对毛竹地下结构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对毛竹竹鞭向纵深延伸、壮芽数的比例提高有促进作用。杉木密度为900~1350株/hm2时, 壮龄鞭比例比较高, 毛竹地下结构比较优化, 更新快; 毛竹竹鞭有928%分布在0~40cm土层中, 其中0~20cm土层中占60%以上, 大于40cm土层中仅占72%;杉木能促进竹鞭向纵深发展, 随杉木密度的增加, 0~20cm层鞭根减少, 20cm以上鞭根明显增加, 岔鞭数加大。
关键词: 杉木    毛竹    混交林    鞭根结构    密度效应        
STUDY ON BAMBOO UNDERGROUND STRUCTURE OF MIXED FOREST OF CHINESE FIR AND BAMBOO
Zheng Yushan, Wang Shufeng     
Fujian College of Forestry Nanping 353001
Abstract: By the method of fixed plots, underground structure of mixed forest of Chinese fir and 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v. pubescens, which was established in 1974 by planting the pure Chinese fir forests on felled bamboo forests, was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owth of bamboo rhizomes was atimulated by Chinese fir trees and the proportion of healthy buds increased.When the density of Chinese fir was 900~1350 trees per hectare, the proportion of healthy rhizomes root was higher, and underground structure of bamboo was optimization.There were about 92.8 percent of healthy rhizomes in the depth of 0~40 cm soillayer, over 60 percent of which distributed in the depth of 0~20 cm soil layer.Chinese fir trees stimulated rhizomes growing deeper.With the increase of Chinese fir density, rhizomes number in the depth of 0~20 cm soillayer decreased and which in both 20~40 cm and over 40 cm soillayer increased obviously.
Key words: Chinese Fir    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v.Pubescens    Mixed forest    Underground structure    Density effect        

杉木是我国南方栽培面积最大, 用途最广的用材树种。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人为砍伐杉木过度, 致使目前杉木资源日益紧缺, 天然杉木林越来越少。杉木纯林连栽又带来难以克服的地力衰退等问题, 而且生产出来的杉木小径材偏多, 大径材很少, 难以满足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俞新妥, 1997)。目前杉木经营应该找出一个较好的模式, 以利培育大径材, 达到更好的经济效益。毛竹生长快, 产量高, 用途广, 效益大, 引起广大经营者和有关专家的关注(吴炳生, 1984; 郑郁善, 1998; 周建武, 1985; 胡余超 1990;郑郁善, 1998)。福建省自然地理条件优越, 毛竹资源丰富, 发展竹业生产具有明显优势和巨大潜力。杉木毛竹混交林已有悠久的经营历史, 而且具有一定的规模, 但由于经营粗放, 没有发挥出混交林应有优势(郑郁善, 1998; 1997;Zheng Yushan, 1997; 郑郁善, 1997)。通过对杉木毛竹混交林中的毛竹地下鞭根结构进行研究, 选择合理经营模式, 为经营杉木毛竹混交林提供理论依据。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戴云山脉西北面, 位于东经117°48′~118°36′, 北纬25°48′~26°24′, 即福建省尤溪县包溪采育场, 属亚热带大陆性和海洋性季风气候, 年均降雨1460~1780 mm, 年平均蒸发量1327 mm, 年相对湿度83%左右, 年均温18.9℃, 年日照时数1765 h, 无霜期299~333 d。平均海拔高度670~780 m, 平均坡度为30°。母岩为朱罗纪下统陆相盆地岩浆岩; 土壤为红壤, 低山带长坡中部立地类型组, 低山带长坡中部中厚腐立地类型, 质地为壤土, 土层深度 > 1.5 m, A+AB层 > 25 cm。原林分为阔叶树毛竹混交林, 1974年在皆伐迹地上营造杉木纯林, 后随毛竹鞭萌发长笋形成杉木毛竹混交林。林下植被丰富, 有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柃木(Eurya japonica)、岗柃(Eurya groffii)、阔叶若竹(Indocalamus latifolius)、山苍子(Linderx cubeba)、五叶木通(Akebia quinata)、黄瑞木(Adinandra millettii)、金樱子(Rosa laevigata)、拔葜(Smilax china)、观音座莲(Angiopteris fokiensis)、李白(Diplopterygium glaucum)、芒箕(Dicranopteris pedata)、算盘子(Glochidion puberum)等杂灌、草本植物。

2 试验方法

试验地于1974年造林时以杉木密度为设置标准, 采用随机区组法设置固定试验地, 毛竹密度以最适生长状态保留为准。在杉木毛竹混交林中按杉木密度设置标准地21块, 每块标准地面积为25.8 m×25.8 m, 分别为毛竹纯林(A)、杉木密度分别为300株/hm2 (B)、600株/hm2 (C)、900株/hm2 (D)、1350株/hm2 (E)、1800株/hm2 (F)和2100株/hm2 (G)的杉木毛竹混交林。共7个处理, 3个重复。整地、挖穴、造林、幼林抚育和成林管理按常规实施。在每个标准地选择有代表性部位挖掘1个2 m×2 m的小样方, 深度至无竹鞭和无根系为止, 自上而下每20 cm分为1层, 每层中竹鞭按幼龄鞭、壮龄鞭、老龄鞭分别量鞭长, 称鞭重, 测定鞭径、节数、侧芽(分壮、弱芽)的数量、分岔类型、冬笋数、竹鞭生长方向, 并称各层鞭根重等。

3 结果与分析 3.1 竹鞭数量及其垂直分布规律

竹鞭构成毛竹地下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杉木密度在0~1350株/hm2时毛竹竹鞭长、鞭重随着密度加大而增大, 其中杉木密度为900~1350株/hm2毛竹竹鞭长、鞭重较大, 最大为杉木密度为1350株/hm2的林分。杉木密度1350株/hm2时毛竹总鞭长40320 m/hm2, 当杉木密度为2100株/hm2时竹鞭长最小为25701 m/hm2, 与杉木密度1350株/hm2相比, 减少36.3%。壮龄鞭占地下结构的大部分, 各模式中壮龄鞭占了65.2%以上, 随杉木密度的变化, 壮龄鞭比例又呈逐渐增大的规律变化。杉木密度900~1350株/hm2时, 壮龄鞭比例最大; 杉木密度再增大时, 壮龄鞭比例又呈下降趋势, 而相应的老龄鞭所占比例则随杉木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幼龄鞭比例当杉木密度在900~1350株/hm2时最大。说明一定密度(900~1350株/hm2)的杉木可促进毛竹地下结构的更新, 使其结构趋向合理化, 林分具有更大活力; 在鞭重上也体现出与鞭长相类似的规律; 不同模式林分中各年龄鞭径大致相似(表 1)

表 1 不同杉木密度杉木毛竹混交林毛竹竹鞭鞭长、鞭重、鞭径 Tab.1 Characteristics of bamboo rhizomes in mixed Chinese fir with different densities and P.heterocycla cv.Pubescens forests
3.2 竹鞭纵向分布

竹鞭分布深度受林地土壤厚度和经营状况的影响, A+B层土壤深厚和土层疏松的土壤更有利于竹鞭向纵深发展, 形成良好的分布。竹笋个体随竹鞭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竹鞭分布的加深, 使得竹根吸收养分空间加大, 有利于毛竹抽笋养竹(周建武等, 1985)。从表 2看, 毛竹竹鞭大多分布在0~40 cm土层中, 总鞭长占了92.8%~95.2%, 而0~20 cm土层更是竹鞭密集, 约有60%的竹鞭分布其中。随着杉木密度的增加, 表层土壤杉木根系大量分布, 毛竹根系向深层土壤方向发展, 0~20 cm土层竹鞭鞭长所占比例逐渐减少, 20~40 cm和40 cm以下两层鞭长所占比例逐渐增加, 可见杉木会促进毛竹根系向土壤深层延伸。平均鞭长随杉木密度增加而减少, 这是由于毛竹竹鞭遇到杉木根桩时无法穿越, 便导致岔鞭萌生, 鞭段数增加, 平均鞭长减小。在杉木密度为300~900株/hm2时, 鞭长减幅并不明显, 而到密度为1350株/hm2时, 才明显下降剧烈。杉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毛竹鞭的伸长生长, 促使毛竹营养物质在鞭中积累, 使得毛竹鞭径增大, 但杉木密度过大时, 反而会使毛竹鞭径变小。当杉木密度为600~1350株hm2时, 其鞭径大于毛竹纯林, 有利于毛竹抽笋长竹(表 2)。

表 2 不同杉木密度下毛竹竹鞭纵向分布 Tab.2 Depth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hizomes in mixed forest with different densities
3.3 竹鞭蔓延 3.3.1 竹鞭分岔类型

分单侧单岔、单侧多岔、双侧单岔和双侧多岔几种。混交林中多为单侧单岔, 少数双侧单岔和双侧多岔, 幼鞭基本上不分岔。在不同密度杉木林下竹鞭分岔情况基本相同, 分岔数随杉木密度增加而增加。侧芽因受鞭梢顶端优势的抑制, 往往处于休眠状态。一旦鞭梢被折断, 其附近的侧芽很快就萌发形成新鞭, 如竹鞭与杉木蔸相遇, 无法穿越甚至折断, 便不再延伸(表 3)。

表 3 竹鞭分岔类型 Tab.3 The type of rhizomes branch
3.3.2 鞭芽特征

毛竹鞭节上有许多侧芽, 芽随时间变化而改变其形态, 发育良好的形成壮芽, 发育不良的形成弱芽。不同模式的林分中, 毛竹抽芽能力不同。据表 4可见杉木毛竹混交林比毛竹纯林各指标都高, 杉木密度为1350株/hm2林分壮芽数达到271253个/hm2, 比毛竹纯林多了72498个。冬笋数所占比例则是杉木密度为900~1350株/hm2的杉木毛竹混交林大于其它模式林分。由以上分析可见, 杉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毛竹出笋。

表 4 竹鞭上各种鞭芽的数量 Tab.4 Number of rhizome buds
4 小结与讨论

杉木毛竹混交林中, 毛竹地下竹鞭鞭长随着杉木密度的增加呈正态分布趋势。在一定密度范围内, 随着杉木密度增大, 毛竹鞭长增加, 当杉木密度超过了1350株/hm2时, 反而随密度加大而鞭长量减短。当杉木密度为2100株/hm2以下时, 竹鞭长比纯林减少了18743 m/hm2, 减幅达9.4%。毛竹竹鞭鞭重具有同样的规律变化。

随着杉木密度的增加, 地下结构中毛竹壮龄鞭比例明显先加大, 后又减少, 幼龄鞭比例均比毛竹纯林的大, 表明一定密度(900~1350株/hm2)杉木能够促进毛竹地下结构的优化、更新。

竹鞭大多分布在0~40 cm的土层中, 鞭长、鞭重所占比例分别为92.8%~95.2%和95.4%~93.3%, 其中0~20 cm层是竹鞭密集分布层, 其比例均达到了60%左右。随着杉木密度的增加, 竹鞭向纵深处拓展, 0~20 cm层鞭长、鞭重所占比例减少, 20~40 cm、40 cm以下两层所占比例增加。

杉木密度900~1350株/hm2时的混交林壮芽、弱芽、冬笋数数量都比毛竹纯林大, 壮芽比例也高。随着杉木密度加大, 壮芽比例也加大, 杉木密度超过1350株/hm2时, 壮芽比例反而减少。

杉木根系延展性不大, 分布幅度小, 有足够范围可供毛竹鞭系生长, 而且毛竹的速生性、早郁闭, 可以提高杉木的成活率。营造杉木毛竹混交林, 可以改良林地土壤, 节约劳动资金, 同时可以生产出杉木大径材, 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毛竹成林后, 可以逐年收获, 经济价值高, 达到以短养长的目的。

19年生杉木根系分布水平约有3~5 m, 垂直根系深达0.6~1.5 m, 进入成熟期的杉木根系生长趋于缓慢, 并无多大能力向外拓展, 即每株杉木根系所占面积7.07~19.63 m2。培养杉木大径材为目的的杉木林分, 19年生时密度大约在900~1350株/hm2, 杉木根系所占面积不大, 还有一定的土壤空间没有被利用, 而毛竹根系以地下竹鞭的拓展来扩大分布, 可以充分利用杉木根系的空间。杉木蔸周围杉木根系较密集的地方, 毛竹竹鞭明显减少, 表明毛竹和杉木具有较大的互补性。杉木毛竹混交林能促进根系向下拓展, 增加了对林地的改良作用, 扩大了杉木毛竹的吸收空间。毛竹每两年换1次叶, 所以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树枝落叶返回土壤中, 能够改良林地土壤, 增加肥力。但杉木密度再加大时, 毛竹利用空间大量减少, 竹鞭减少比较剧烈。所以营造杉木毛竹混交林要注意控制杉木密度。

目前为了培养出杉木大径材, 一般采用低密度(2505株/hm2)植苗造林, 以后再进行逐步间伐至密度为900~1350株/hm2, 主要是为了杉木能早日郁闭, 形成林内小气候。而营造杉木毛竹混交林, 可以弥补以上缺陷。因为毛竹是生长极快的树种, 如果用母竹造林, 则在3~5年就可成林。

参考文献(References)
胡余超. 1990. 毛竹笋用林地下竹鞭分布规律与竹笋个体发育的关系. 浙江林学院学报, 1: 4.
吴炳生. 1984. 毛竹林地下结构与产量分析. 竹子研究汇刊, 3(1): 49-58.
俞新妥, 等. 1997. 杉木栽培学. 福州: 福建出版社.
郑郁善, 洪伟, 陈礼光. 1998. 毛竹丰产林竹鞭结构特征研究. 林业科学, 34(专刊): 52-59.
郑郁善, 洪伟. 1998. 毛竹经营学.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郑郁善, 洪伟. 1998. 毛竹林丰产年龄结构模型的研究. 林业科学, 34(3): 32-39. DOI:10.3321/j.issn:1001-7488.1998.03.005
郑郁善. 1997. 毛竹材用丰产林密度效应模型的研究. 生物数学报, 12(3): 279-282.
郑郁善. 1997. 杉木毛竹混交复层林生物量和结构的研究. 福建林学院学报, 17(3): 227-230.
周建武, 胡超宗. 1985. 笋用毛竹丰产林地下竹鞭的调查. 竹子研究汇刊, 4(1): 57-65.
Zheng Yushan, Ding Yingxiang. 1998. Effect of Mixed Forests of Chinese fir and Tsoong's Tree on Soil Properties. PEDOS PHE RE, 8(2): 16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