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学  2000, Vol. 36 Issue (5): 127-132   PDF    
0

文章信息

张金桐, 孟宪佐.
Gu Jiancai, Lu Guiqiao.
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地位
A DISCUSSION ON THE LEADING POSI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FORESTRY ECOLOGY ENVIRONMENT
林业科学, 2000, 36(5): 127-132.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0, 36(5): 127-132.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1998-12-29

作者相关文章

张金桐
孟宪佐

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地位
张金桐, 孟宪佐     
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 保定 071000
摘要: 本文以首都周围绿化工程为例, 论述了林业的生态环境建设主体地位确立的客观性, 指出主体地位确立的物质基础在于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 主体地位确立的条件在于诸多矛盾的正确处理。从而从理论上分析确立了林业的生态环境建设主体地位。为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 把首都周围绿化工程建设推上一个新台阶提出了具体思路。
关键词: 首都周围绿化工程    生态环境建设    主体地位    
A DISCUSSION ON THE LEADING POSI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FORESTRY ECOLOGY ENVIRONMENT
Gu Jiancai, Lu Guiqiao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0
Abstract: The objectivenes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leading posi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forestry ecology environment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which is based on the affronting projects around the capital. The paper shows that the material base of establishment of the leading postition lies in its promotion to the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conditions of the establishment lie in correctly handling contradiction from different aspects. Thus the leading posi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forestry ecology environment is established theoretically, and a concrete idea is put forward to push the affronting projects around the capital to a new step,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nstitutive development.
Key words: Affronting projects around the Capital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y environment    The leading position    

河北省首都周围绿化工程区(简称“首绿工程区”)是特殊区域(环京津, 对首都实施生态护卫)中的林业生态工程。林业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部门, 不但能够通过产业链、经济链的关系, 谋求和社会经济其它部门协调发展, 而更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多种效益和生态环境屏障, 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主体地位的确立是评价任何林业生态经济工程的首要问题, 当然也是评价“首绿工程”的首要问题。

1 河北省首都周围绿化工程区生态环境建设主体地位确立的客观性 1.1 具有担纲主体地位的优势条件

森林资源是地球生命体系中将资源转化为有机物的初级生产者。森林植被资源是第一生产者的定位, 使林业的生态环境建设主体这一命题找到了哲学根据; 同时也成了国家和地方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为生态环境建设主要责任部门找到了理论依据。

森林资源是以其体系体现基础作用的。森林是林业资源特征存在和功能发挥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所以林业经济和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以森林植被为主要特征的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持续发展为基础和前提的。即是说,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是以林业生态资源和林业自然资源(统称为林业自然资本)存量为前提的。这个基础和前提只有在林业生态资源和林业自然资源构成体系并有完整功能, 才能发挥生态环境建设主体作用。至于作为主体地位构成内容的木材资源、林果资源、林药资源、林菌资源、木本粮油资源、森林旅游资源以及各种林产品的经营, 更是以作为体系存在的生态资源和林业自然资源为前提和基础的。

1.2 森林资源是生态环境建设的本元环节

生态环境一般是指地球生物圈中的生命体系和环境体系相互作用, 借以进行物质循环、能量转换的时间、空间场所。它的内涵表现在: (1)从定性考察, 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从定量考察, 是一定时空条件下森林资源的顶极群落, 不仅内部组成的种群数量多, 结构合理, 而且生产能力和生物总量也是最大的; (2)森林资源的调节能力具有不可替代性。在任何一个正常的森林生态系统中, 能量的流动和物质循环总是在不断地进行着, 并在一定时期内, 使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这种动态平衡是森林生态系统巨大调节作用的使然。这种调节作用表现在森林生态系统内部就是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补偿和自组织调节能力; 表现在森林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之间, 就是人们的社会经济行为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的不可分割性。生态平衡是社会经济平衡的基础。因此, 合理地调节人类社会与森林生态系统之间的能量和物质交换关系, 是关系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以上充分说明, 森林资源是生态环境建设的本元所在, 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前提。1998年南北洪水已经在这方面给了人们以红牌警示。

1.3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集生态、社会、经济三效于一身的品格

现在, 国家和社会对林业发展的要求, 对林业定位的认识, 都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由单纯的木材取向转为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兼顾, 而从本质上、全局上更注重生态、社会效益。这既是国家、社会对林业发展的要求已发生变化所至, 也是林业部门特点决定的。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是地球生命系统的支撑,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 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储碳库、能源库, 是实现环境与发展相统一的关键和纽带, 对改善生态环境, 维护生态平衡, 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总环境”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是林业既为社会公益事业, 又为重要基础产业,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居于特殊地位的定位的基础。这一定位既体现了林业内涵的准确性-林业自身的价值和品格; 又体现了林业内涵的广延性-林业所具有的全局性、地域性、流域性、兼容性和内联性的品格。

2 首都周围绿化工程对区域经济发展推动是主体地位确立的物质基础

河北省首都周围绿化工程区启动于1986年, 时值我国已步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20多年来, 同属环渤海经济区的北京市、天津市、河北3省市的社会经济处在稳定、快速、协调发展之中, 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经济、农村经济也显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林业, 在这个巨大的社会经济变革中, 有着它独特的作用。首都周围绿化工程的实施, 这种独特的推动作用体现很为明显, 表现在:对京、津、冀整体经济、重点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影响的3个层面上。首先, 从京、津、冀经济整体层面上说明, 首都周围绿化工程的实施对3省市生态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和拉动, 也有具体数据显示。从食物链和经济链及产业关联度分析, 这种影响和拉动, 主要的是反映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上。现截取3省市1986、1990、1995年农业经济、农村经济的动态变化(1997河北经济年鉴; 1986、1990、1995中国经济年鉴), 列表说明(见表 1)。

表 1 首都周围绿化工程区农林牧副渔业发展动态 Tab.1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sideline production andfishing in the area of affronting projects around the capital

从表中所反映的经济关系, 可以看出, 农村社会总产值(包括农村非农产业产值)连续两年呈上升趋势(1995年未查到数据), 且京津2市上升幅度大, 这是因为两市经济总体实力强, 对农村经济反哺能力强, 农业2、3产业基础强有关; 农业总产值除北京市外, 总体上发展平稳; 林业产增幅偏低要作两点具体分析, 一是林业主产产出所占比例、绝对值呈弱势状态, 二是从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产值转移、产业关联等方面给农村社会总产值带来的巨大增值却是显而易见的。这种产业关联不仅有农林牧副渔的关联, 也有其中的肉、蛋、奶、干鲜果品、水产品等产业和林业的产值转化关联。这说明, 林业连同相关产业, 通过大农业增值对区域经济总体产生十分明显的推动作用。另据1985、1986年京津冀统计资料, 农业经济范畴内的各项产业, 发展比例趋向协调, 属于第3产业的经济所占分额变化显著。北京市1、2、3产的产值比重, 由1985年的6.7%、59.8%、33.3%变为1986年的6.7%、59.4%、33.9%;天津市的变化更说明问题, 1986年农村2、3产业增长33.4%;河北省1986年农村2、3产业、乡镇企业产值达223×108元, 为农业总产值的1.3倍, 增长幅度为22.5%。这是首都周围绿化工程起步时的情况。以后又有进一步的发展, 以3省市1995与1994年的对比表说明。

表 2 京津冀3省市1994、1995年1、2、3产产值比较表 Tab.2 Comparison on the output value of 3 estates of Beijing, Tianjing and Hebei Province in 1994, 1995

1985~1986年与1994~1995年两个时段相比较, 1986年, 3省市2、3产, 特别是3产发展快速、平稳:1995年和1994年, 3产发展增长率三省市均在14.5%~20.9%之间, 在有了较大基数情况下取得这样的增长率和2、3产业从原料的供给、加工增值、市场开拓, 包括园林、花卉产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其次, 从重点区域经济的变化层面上说明。“首绿工程区”之所以是“三北”防护林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 就是它担负着“建绿色屏障, 以拱卫京津”, 解决风沙、降尘、水源供给的历史重任。河北省承德市、张家口市是完成这一历史重任的排头兵, 是“首绿工程区”的重点区域。从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考察, 生态工程重点区是在区域经济环境中建设的。它的建设必然给区域经济以新的活力甚至会出现新的经济增长点。这种活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是表现在作为区域经济增长基础的生态工程建设实绩上。河北省首都周围绿化工程10年来共完成造林种草161×104 hm2, 占总体规划任务的50%, 使京津周围地区新增幼林73×104多hm2, 加上工程建设初期的195×104 hm2有林地, 一个总规模达347×104 hm2的生态防护林体系初步形成, 在这347×104 hm2生态防护林体系中, 承德市、张家口市就占了109×104 hm2。占现有防护林体系的31.4%, 占10年全区完成数的67.7%。这样的格局不但改善了京津两市的生态环境, 同时, 不管是生物量的产出, 还是初级产品产出都为3省市2、3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原材料。二是表现在对区域经济特别是农村、山区经济质量和发展趋势的影响上。现以承德市、张家口市1996年产值分析表说明(见表 3)。

表 3 河北省首都周围绿化工程区承德、张家口市1996年林业系统总产值分析表 Tab.3 The analysis of the total output value of forestry in 1996 in Chengde andZhangjiakou which are in the area of the affronting

表 3说明, 两市大农业发展, 尤其是2、3产业的发展实力有了一定的增强。其表现是:2、3产业产值和第1产业产值比例有所提高; 2、3产业产值总值占农民人均收入总额比重有所增强(承德更为明显)。以上两种变化反过来调动了农民对构成造林的积极性, 投入力度、经营管理力度、进入市场的意识有了新的增强。总的变化结果是提高首都周围绿化工程质量。最终以资源总量及其适应市场的结构变化, 通过完善、延长、加强产业链、经济链,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再次, 从县域经济的变化层面上说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单元, 它的特点是以资源为基础, 以市场为导向, 努力形成具有特色的、比较完备的、内在联系紧密的主导产业、基础产业、相关产业, 并能协调运作。按照这样的县域经济定位, 河北省首都周围绿化工程区全部56个县(市), 按林业在县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划分, 有以下3种类型。(1)直接的支柱产业型。林业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成分。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丰宁满族自治县、隆化县、平泉县等。以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为倒, 包括林业在内的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9.8%。马铃薯、畜产品、林产品、时差菜是其4大主导产业。其中林业及其加工业是主导产业群的龙头。(2)产业母体型。如兴隆县、迁西县等。以迁西县为例, 在工、农互补共同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 该县的板栗、苹果、安梨等山场资源和宽阔的水面资源已成为该县产业链、群的母体, 积极开发栗制产品、栗蘑、玉米制品、网箱养鱼产业等7大行业为骨干的龙型经济格局, 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生态环境效应型。即从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或使其得到明显改善, 用稳定的第一产业提供生态保护,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以张家口市张北、尚义、康保、沽源为例, 在实施首都周围绿化工程和坝上生态农业工程以来, 使大面积荒滩荒坡披上绿装, 不毛之地变为良田; 恢复和发展了植被, 减少了风沙的为害和水土流失, 调节了当地温度和湿度, 改善了生态环境, 使各县农林牧副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尚义县套里庄乡建起了“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小组”, 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严禁毁草种田, 恢复草原牧场467 hm2, 使全乡畜牧业大发展, 带动了区乡各项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农民人均收入达1300多元。张家口坝上4县总体已建成水浇地2.6×104 hm2, 改造旱作农田6.58×104 hm2, 造林2.93×104 hm2, 人工种草3.07×104 hm2, 改善了农业基础条件, 并为以农林为主的2、3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以上3种类型, 是从总的方面划分的。类型的划分不但表明它们各有区别, 各有特色, 同时表明它们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区别”和“联系”构成了它们以各自优势, 发展特色经济, 以主动进取的精神, 推动着地方区域经济的前进。

3 正确处理河北省首都周围绿化工程区生态环境建设中的矛盾是主体地位确立的保证

作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点工程——河北省首都周围绿化工程建设10 a来,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 事物都是表现为两个方面的, 成绩的取得并没有泯灭矛盾的存在。

3.1 矛盾分析的立足点

分析矛盾的目的在于解决矛盾。解决矛盾的前提是要树立3个意识, 即生态环境建设是基本国策的意识; 重视林业发展, 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是全球共识的意识; 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主体的意识。正确的立足点是分析和解决矛盾的认识论基础和行动的出发点。

3.2 矛盾的具体分析

要分析和解决的矛盾主要有:建设现状和需求的矛盾; 发展企划和投入力度的矛盾; 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

3.2.1 建设现状和需求的矛盾

主要指环境建设现状和人类对生存环境需求的矛盾。具体表现为要素需求的矛盾。人类生产和生存的环境要素包括:大气、降水、风、灾害性天气、空气质量等。“首绿工程”实施以来, 上述诸项要素和需求矛盾状况, 既有改善和缓解的一面, 又有某些方面加剧和趋恶的一面。改善缓解的主要表现是:北京市每年冬春季风速降低了40%, 扬沙日减少了34%;市区降尘由80年代初期的日均31.4 t/km2下降到1993年的18.5 t/km2, 降低了41.1%;空气中颗粒悬浮物由496 ug/m3下降到384 ug/m3。天津市近3年扬沙、浮尘、大风日数明显减少, 分别由70年代的21.7 d、12.5 d、38.6 d, 减少为近年的平均2 d、1.8 d、13 d。加剧和趋恶主要表现是: (1)水旱灾害频繁。据测算, 工程项目区(含京、津工程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1.7×104 km2, 大量肥沃表土被带走, 造成山区土壤更加贫瘠, 且有大量泥沙拥入平原河道、水库, 造成水库淤积和水体污染。由于地表缺乏植被的涵养调节, 雨多时形成山洪爆发, 干旱年份则加重旱情。(2)风沙为害仍在肆虐。京津周围地区冬春大风日天数多, 具备风沙产生的动力条件。不合理开发造成的地表状况, 又为风沙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张家口和承德市坝上的沙漠化土地, 是风沙为害京津的重要沙源地。其沙漠化土地从80年代中期占土地面积的40%, 增加到90年代中期的48% (王兴芬, 1998)。(3)水污染严重。据京津唐地区19条河流49个河段, 重污染河流占35%左右, 中度污染河流占20%左右, 轻度污染河流占26%左右。地下水污染也较为严重。北京市地下水硬度高达80德国度, 天津市则达100~120德国度。硝酸盐污染在北京市范围较广。地下水硬度升高和硝酸盐污染已严重威胁城市供水。(4)水资源短缺。历史上, 这一地区河流纵横, 湖泊洼淀密布, 河渠四通八达, 入海口较多。而目前水资源上蓄、中用、下排的格局已定, 集水区已由下游平原移至山区。海河下游地区的河流已成一片干河网。永定河芦沟桥以下河段已断流20多年。(5)大气污染严重。北京是世界上空气污染最严重的10大城市之一, 在北京的日常大气中, 二氧化硫含量达100 ug/m3, 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的5倍。

建设和需求的矛盾, 呼唤绿色, 呼唤关系整个人类和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绿色产业。

3.2.2 发展企划和投入力度的矛盾

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察, 这组矛盾主要表现为环境建设投入和工程欠债之间的矛盾。“环境建设”主要指作为地球生命支持系统, 处在森林植被和人类食物营养链最前端的森林资源建设。而“工程欠债”则是指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求和投入力度远不能适应发展规划的要求, 靠牺牲工程造林质量保住造林速度, 以实现企划的要求。现用1995年、1997年河北省首都周围绿化工程“造林成本”分析这个问题(见表 4)。

表 4 河北省首都周围绿化工程区造林成本分析 Tab.4 The analysis of the afforestation cost in the area of the affronting projects around the capital in Hebei province

表 4中可见, 河北省“首绿工程区”从1995年、1997年工程造林投资和完成任务情况看, 可粗略作4点分析。(1)除唐山市、保定市外, 1997工程造林单位面积投入, 高于1995年。而秦皇岛、承德、张家口市1995年却低于1997年; 廊坊市两个年度持平。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在投资和任务分配运作中, 省市在某些环节上有不规范和国家林业主管部门造林补助费的年度不确定性所至。(2)直接和林农利益挂钩的“亩投入”, 一些地区明显少于国家补助的数额, 这主要与市、县两级所提取的管理费和非生产开支有关。(3)从2个年度国家对“首绿工程区”实际年度投资结构看, 资料显示, 1995年工程造林费占工程总投资的76%, 工程造林费占其它费用的77%;1997年两项比率分别比1995年提高5.2个百分点、7.3个百分点。这说明投资结构是向着有利于直接生产费用提高的方向发展的。(4) “首绿工程区”造林费用严重不足, 问题主要在(2)上。1995年唐山市、张家口市、承德市、廊坊市农民为工程造林投工投劳折款分别为4.9042×104yuan、3.859×104yuan、2.9495×104yuan、1.426×104yuan, 等于这些地区的林农为工程造林每667 m2增加的投入分别为6.7yuan、29yuan、25yuan、176yuan, 为国家投入的:0.043、3.22、2.08、11.53倍。

图表和这一组数据, 只说明一个问题, 即国家在重点林业生态工程上仍然存在着投资严重不足的现象。就是本文所指出的:一方面体现为生态环境建设主要部分的林业经济生态工程建设任务重; 另一方面国家和地方匹配的投入只是补助性的。解决这一矛盾的出路, 一是要改革投入体制, 实行国家投资为主, 群众集资为辅的投资体制; 二是改变投资管理体制, 加大管理力度, 保证投资主体用于工程造林本身; 三是变造林工程任务一般分配为招标确定的方法。总目标是保证在2010年以前高标准完成以1.857×107 hm2新造林任务为核心的工程任务, 以发挥京津周围地区绿化工程整体防护功能。

3.2.3 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

这是前两个矛盾的综合反映。“首绿工程区”的主体骨干在承德、张家口。它们所辖大部分为国家级贫困县。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和社会经济贫困的压力, 同时存在于区域经济之中。这是国家贫困山区的现实。

生态环境建设任务艰巨和社会经济不发达这对矛盾中, 社会经济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社会经济(含区域经济)是整体, 是巨系统; 生态环境是区域经济的保姆。因为生态环境往往是和资源联系在一起的。因此, 它又是决定区域经济特色和发展模式的基础。由于这种特殊情况的存在, 在协调社会经济大系统和生境建设子系统关系时, 要把握要点。一条是, 在山区经济发展缓慢, 群众生活相对贫困的情况下, 林业发展处在“瓶颈”的位置上。基此, 林业的发展必须和农业经济发展, 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结合起来, 在重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前提下, 突出经济效益, 通过利益机制, 从根本上调动起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积极性, 共同推进生物、生态环境建设; 另一条是, 把处理二者矛盾的切入点放在坚持和贯彻可持续发展理论上(黄选瑞, 1998), 从基地、市场、产业关联度、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现状出发来协调未来的规划设计, 把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要求落到实处。更为重要的是, 要把解决这一矛盾, 作为总结治洪经验, 重视林业事业, 建设秀美山川的重要措施来抓。

参考文献(References)
国务院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1986. 1986年中国经济年鉴.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1991. 1990年中国经济年鉴.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1996. 1995年中国经济年鉴.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河北省人民政府. 1998. 1997河北经济年鉴.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36.
黄选瑞, 等. 1998.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目的与途径. 河北林果研究, (3).
王兴芬, 冯小军. 1998. 京津周围绿化, 还须风雨兼程. 中国绿色时报: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