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学  2000, Vol. 36 Issue (5): 10-11   PDF    
0

文章信息

李文华.
我国西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几个问题
林业科学, 2000, 36(5): 10-11.

文章历史

作者相关文章

李文华

我国西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几个问题
李文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这里所说的西南地区是指滇、黔、桂、川、渝4省(区) 1市, 面积约137×104km2, 约占全国的1/7;人口2×108多, 约占全国的1/5。该区自然条件复杂、区位重要, 又是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地区, 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现仅就生态环境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谈几点初步看法。

1 要从思想上认识西南地区生态建设和生态恢复的重要性

西南地区由于受特殊的地形地势和气候条件的影响, 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本区西部, 属于山地地形, 由于地质构造的年青性和变动性, 河流下切作用强烈, 坡度陡峭, 基质疏松, 水土流失和泥石流滑坡严重。横断山区在海拔2300 m以下的金沙江、怒江和澜沧江河谷, 广泛分布着干旱河谷, 植被稀疏, 在人为的干扰下很容易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喀斯特地貌在本区东部分布很广, 是本区环境脆弱的又一要素。在广西, 喀斯特面积占全自治区面积的51.8 %, 其中, 石灰岩裸露面积占全区土地面积的41 %。在贵州喀斯特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岩溶地区。喀斯特石山和半石山面积已占全省总面积的6 %。四川和云南也有大面积的73 ”%。特别是喀斯特地区不仅石多土少, 表土易于流失, 难以再生, 而且易涝易旱, 蓄水保水能力差。此外, 地表水与地下暗道相互连通, 易形成地下水系统的持续污染。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国西部地区位于国内和国际许多在大河上游, 这一地区环境的变化, 对于全国, 以及东亚地区有重要影响。最近的研究证明, 青藏高原东部可能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 更可能是全球变化的启动区和地球少数异常的“热点”之一。因此我国西南地区的环境对我国东部以及全球气候变化都有一定影响。

本区是我国生物种类和生态系统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至少有10000多种高等植物, 其中当地特有种有700种以上, 中国44%的树种和北半球主要生态系统均可以在这里找到。本区是世界野生生物关键地区之一。横断山和喜马拉雅东部山地生物富含古老和孓遗类型, 并且是许多物种的分化中心和珍稀濒危物种的分布中心。但是由于人口的增长和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生物资源正以惊人的速度遭到破坏。

本区除生物资源外, 还具有丰富的有色金属、贵金属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然而, 由于交通不便和生态环境脆弱, 矿产资源的开发难度大, 并容易造成污染。

本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之一。各民族具有与本区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和特殊性有着密切关系的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保护地区文化的多样性对本区未来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区人口增长迅速, 地方经济落后, 人民生活贫困。加上文化素质低, 信息闭塞, 环境意识薄弱, 产生大量短期行为, 如坡地种植, 破坏森林, 过牧, 过度捕猎野生生物, 不合理开采矿产资源等。人类活动在脆弱的自然背景上造成了生态失衡, 环境恶化, 灾害频繁, 生态环境建设刻不容缓。

2 以可持续发展原理为指导, 把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框架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统一。西南地区的特点是人口众多、农村人口比重大、贫困人口数量大, 农业人口转移任务重。生态建设必须把保护环境与农村的脱贫致富结合起来。我国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成功的模式。如: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农业建设、农林复合经营等。这些模式都包含了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统一, 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结合, 群众广泛参与, 政府综合协调, 以增强自身造血功能等符合可持续发展原理的深刻内涵。

3 因地制宜, 保育和重建秀美山川

从区域总体来看, 西南地区的地势分为3个阶梯:第1阶梯位于西部, 由川西北高原和横断山脉组成, 是青藏高原的东延部分, 这里有许多举世闻名的高大山脉, 在河流下切作用下, 形成高山峡谷地貌, 平均海拔3000 m以上; 第2阶梯为云贵高原, 平均海拔1000~2000 m; 第3阶梯为广西盆地及四川盆地, 平均海拔500 m以下。本区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明显, 气候、植被和土壤具有明显的三维分布特点。这里不仅可以找到从热带到寒带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生态系统, 同时还有干旱河谷、石灰岩山地等特殊的景观类型, 各地区发展的环境限制因子各异。在进行西部大开发和生态建设中, 一定要因地制宜, 根据自然—经济条件的特点, 探索多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忌用简单的模式处理复杂的事物。要把生态分区、生态评价、生态规划、生态工程、生态监测结合起来。

4 拓宽思路, 调整结构

要拓宽思路, 改变单纯以粮食为主的小农业观点, 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各种服务功能。利用西部大开发的难得机遇,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改变农业=种植业=粮食生产的狭隘观念, 重视发展草业和畜牧业。对林业来说, 要改变单纯木材的经营理念, 进一步发展经济林木, 促进非木质产品的开发利用; 注重发展农林牧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组织大农业深度开发, 逐步建立起结构合理、功能齐全、优势产业明显的农村生态经济系统。要根据产业化的要求, 由单项开发向综合开发过渡; 由运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开发向现代新技术密集型开发过渡; 由注重目前和局部经济效益向注重长远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开发过渡。要走规模开发、集约经营、后续加工的途径, 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等管理形式。

5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建立和完善自然保护区体系

本区是我国生物种类和生态系统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但是由于人口的增长和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生物资源正以惊人的速度遭到破坏。这表现在长期以来森林(特别是天然林)面积的持续减少, 草场退化, 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降低等诸方面。近年来, 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文化遗产地的建设方面进行了很多工作, 特别是天然林保护工程、长江防护林工程以及退耕还林(草)的工作开展以来, 生态环境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当前的问题在于加强管理, 使政策落到实处。

6 建立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保障机制

政府要加大对水土保持和流域治理的投入, 拓宽融资渠道, 开辟新财源。要研究大江上游生态保护效应, 尽快制定具体政策, 对江河上游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环境治理实施生态补偿制度, 在收益地区开征生态环境补偿税。要利用经济杠杆, 鼓励各种力量参加生态环境的保护。

7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

既要注意发展和引进高新技术, 又要注意充分应用已有科研成果; 同时要注意挖掘当地群众在生态建设方面长期积累的传统知识以及在新形势下群众创造的经验和模式, 并加以总结提高。

8 政策、立法方面的问题

生态建设是一件技术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政府决定的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草)等政策深得民心, 受到广大群众的积极拥护。但在执行过程中, 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加以调整。首先, 我们的有些政策定得过粗, 统得过死。例如, 退耕还林(草)的补贴标准。建议今后政府宏观控制, 地方自主调剂, 要加强监督, 防止出现“一放就乱”。第二,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例如, 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一样有其发生和发展的规律, 有自然更新演替的规律。这些规律又因立地条件、成林树种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而有所不同。短期停止采伐, 以使退化的森林休养生态, 是必要的, 但这并不是科学的管理生态系统的途径。利用这段时机, 尽快地按照森林类型制定科学的管理办法, 使森林管理纳入持续经营的轨道。

9 加强培养人才, 建立生态文明

西部开发和生态建设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人的素质提高和观念的转变。建议在教育财政中, 设立贫困地区教育专项基金, 并在分配上向边远、高寒、少数民族山区倾斜, 以利于从根本上帮助这些地区提高人口素质, 实现可持续发展。

大力加强生态环境教育, 树立绿色文明。通过典型示范使群众充分了解生态保护对发展经济的促进作用。保护地区文化多样性, 把生态学观融贯到人居环境的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