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山仑.
- 怎样实现退耕还林还草
- 林业科学, 2000, 36(5): 2-4.
-
文章历史
-
作者相关文章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 也是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实施区域之一。1999年朱基总理视察陕北时提出的“退耕还林(草), 封山绿化, 个体承包, 以粮代赈”16字政策措施切中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要害问题, 也是这一地区实现山川秀美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如何使这一政策措施得到全面贯彻?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在建国初期, 通过数年大规模科学考察就曾经提出, 滥垦滥牧是造成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和人民生活贫困的主要原因, 应将实现“土地合理利用”作为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核心问题。1980年, 中央领导对当时在黄土高原飞机播种“沙打旺”获得成功作了批示, 认为“很有意义”, “效果好, 成本低”, “在西北各省, 建立专门机构, 组织实施”。1983年, 针对延安、榆林等地情况, 中央领导又作出“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是改变中国干旱地区面貌的根本大计”的指示, 随后一个时期内在黄土高原掀起了种草种树的高潮。在科学实验方面, 1985年至今连续15年时间, 作为国家科技攻关项目, 在黄土高原不同类型区建立了11个试区, 进行综合治理研究与示范, 在此期间还组织了第2次对黄土高原的系统考察。上述一系列工作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取得明显成效。但同时应当看到, 所取得的成效主要集中表现在基本农田的大量兴建与部分地区经济果木的发展上, 而有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和绿化荒山, 虽经反复倡导与实践, 至今仍是综合治理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正因为如此, 现在提出的16字政策措施更具有特殊意义, 成为今后能否实现既定生态和经济目标的一个关键。我认为, 在客观上目前已基本具备了实施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中心进行全面治理的条件, 可归结为3点: (1)经过多年治理,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区的面貌有了初步变化, 多数地区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2)黄河下游的防洪和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加速解决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 (3)国家经济实力增强, 有能力加大对黄土高原治理的资金投入, 并对大量退耕地区采取补偿措施。
但是, 除了有利的客观条件外, 还必须重视解决实施中一系列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问题才能使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绿化这一数十年所追求的目标得以实现。我认为解决好以下4个问题是重要的:
1 依据植被地带分布规律和地形地貌条件确定适宜的林草植被类型, 选择优势树草种黄土高原地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3个气候带, 而以半干旱为主, 约占土地面积的60%, 半干旱地区的特点是严重的土壤侵蚀和频繁的干旱同时发生。就天然植被类型而言, 黄土高原主要包括了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和森林草原, 而以典型草原及典型草原与森林草原的过渡带为主, 这与半干旱的气候带基本吻合。在典型半干旱气候条件下, 也恰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 难以形成有规模的天然乔木林, 人工造林由于受到环境限制, 只宜在水分条件较好的沟道和阴坡适当发展, 同时必须加大人工措施, 付出较多代价。因此, 应倡导乔灌草相结合, 一些地方还必须明确以草灌为主。另外, 在大面积人工营造时, 要以适合当地条件的旱中生优势种为主, 引进高耗水的树草种一个时期内也许可繁茂生长形成较大生物量, 但因水分供应不足难以持续利用。
2 把对天然植被保护、改良放在与退耕还林还草同等重要位置人工植树种草无疑是使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一个关键步骤, 但仅此不够, 还必须把天然植被保护、改良放在与退耕还林还草同等重要位置才能达到既定目标。原因有2: (1)需要治理的面积大, 除坡耕地外, 天然草场(牧荒坡)平均占到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土地面积的1/4强, 大部退化严重, 如不切实加以保护和治理, 仅靠人工营造, 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全区的水土流失问题; (2)目前水土流失严重区的人工造林保存率只有25%~30%, 人工种草虽受水分条件限制较小, 但由于受当前种植制度、农业结构、市场等因素制约, 真正能持续下来的更少, 在这种情况下, 尤不可忽视残存天然林草植被在黄土高原生态平衡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根据在陕西安塞、宁夏固原长期实验结果, 在年降水量400 mm以上地区, 对天然草场采取封育措施数年后即可收到明显成效, 最终建成可被持续利用的稳定植被类型。至于分布在子午岭、黄龙山、六盘山等地的次生林区, 面积虽小, 但发挥着不可代替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 是黄土高原最为珍贵的生物资源库和防护体系, 应作为自然保护区对待, 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兼顾林副产品的合理经营, 确保这些次生林区得到完整保护。因此, 为使黄土高原植被得以恢复, 不仅要坚决通过退耕还林还草措施解决滥垦问题, 同时要通过严格的封育措施解决滥牧、滥伐问题。
3 退耕种草要获得成功, 必须将草纳入农业生态系统之中, 并建立起农牧业结合的生产体系草地植被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 人工种草被认为是防止水土流失和发展当地经济的最佳结合点之一, 但为什么多次倡导、几经实践, 至今仍实现不了呢?未形成良性循环的草地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重要原因。首先, 必须将人工种草纳入正式种植制度之中, 为此, 进行农田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但是经济发展的需求, 同时也是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具体做法上, 应将目前的粮食—经济作物2元生产结构转变为粮食—经济作物—牧草(饲料作物) 3元生产结构; 与此同时还必须与发展畜牧业和饲草加工紧密衔接起来, 并逐步将以放牧为主改为以舍饲、半舍饲为主。只有做到这些, 草业才能发展, 退耕种草也才能得以巩固。种草更应强调草在生态系统和生产系统中的地位, 孤立提倡种草不可能获得成功, 与当前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统一起来则可以达到既保持水土又发展生产的双重目的。
4 始终把粮食生产放在重要位置, 实行“以丰补欠、区域调节”对策目前, 水土流失严重区旱作农田对降水的有效利用率仅30%, 水分生产潜力开发值45%左右, 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约为4.5 kg/mm·hm2, 利用已有技术近期内分别提高到45%、55%和7.5kg/mm·hm2, 正常年分使旱地每hm2产量达到2250 kg左右是可能的。但是, 由于该地区气候多变, 年际间降水差异很大, 农业因遭受严重干旱大幅度减产的年份不可避免, 局部农田虽可采取覆盖、集水补灌等集约栽培技术减少损失, 但在大范围内作用还是有限的。因此, 为保持该地区自身粮食供给的相对稳定, 在积极采取提高降水利用率和利用效率技术措施的同时, 还必须采取“以丰补欠、区域调节”的种植业发展策略, 以3~5年为一个目标制定粮食生产和供应计划, 而不完全着眼于当年收成如何, 这一计划思路的转变, 对于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和巩固退耕成果都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