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学  2000, Vol. 36 Issue (4): 85-91   PDF    
0

文章信息

黄选瑞, 张玉珍, 周怀钧, 滕起和, 卢占山.
Huang Xuanrui, Zhang Yuzhen, Zhou Huaijun, Teng Qihe, Lu Zhanshan.
对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基本认识
BASIC KNOWLEDGE ON SUSTAINABLE FORESTRY DEVELOPMENT IN CHINA
林业科学, 2000, 36(4): 85-91.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0, 36(4): 85-91.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1999-10-28

作者相关文章

黄选瑞
张玉珍
周怀钧
滕起和
卢占山

对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基本认识
黄选瑞1 , 张玉珍1 , 周怀钧1 , 滕起和2 , 卢占山3     
1. 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 保定 071000;
2. 河北省林业勘察设计院 石家庄 050081;
3. 包头市师范学校 包头 014000
摘要: 林业是环境再生产的主导产业。林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在于规范和调整林业部门的经营、管理行为。而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强调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有效经营管理, 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多种物质产品和环境服务功能。中国林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经济运行体制的变革、现行林业政策体系不健全, 以及土地资源相对不足、水资源总量少、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的现实。林业发展目标取向的现实差异, 要求政府建立起适当的协调机制, 在保障森林经营者、部门, 乃至全体公民合法权益的基础上,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目标的协调。林业部门也必须把社会、生态环境目标, 融于经济目标之中, 避免或减少外部不经济性的产生。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实践, 一是要明确特定区域对林业的需求结构和自然基础; 二是建立相应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目标和森林目标; 三是构筑起配套的技术体系; 四是完善政策保障体系。中国自然资源结构、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呈现出显著的地域分异规律。由此决定了不同的区域, 或者同一区域的不同时段, 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 对于林产品和森林生态环境功能的需求结构和发展道路存在着差异。因此, 区域化在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实践中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
关键词: 中国    林业可持续发展    森林可持续经营    区域化    
BASIC KNOWLEDGE ON SUSTAINABLE FORESTRY DEVELOPMENT IN CHINA
Huang Xuanrui1, Zhang Yuzhen1, Zhou Huaijun1, Teng Qihe2, Lu Zhanshan3     
1.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0;
2. Academy of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 of Hebei Province Shijia Zhuang 050081;
3. Baotou Normal School Baotou 014000
Abstract: Forestry is a major industry in environmental reproduction. The key of sustainable forestry development lies in regulating and adjusting the management behaviors of forest manager and department. By means of managing forest ecosystem effectively,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emphasizes that forest ecosystem provides varied material products and environment services for social and economical development. The facts that forestry confronts in China include: enormous population pressure, transform of economical system, unsoundness of forestry policy systems in effect, as well as the relative inadequate land resources, the total quantity of water resources in China is not enough, and the critical situ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re is practical variance in objective orientation of forestry development the government must strike up appropriate harmonious mechanism based on ensuring legal authority of forest managers, forest department and all citizenry and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ion of society,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objectives of sustainable forestry development. Forestry department must join societ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bjectives into economy objectives to avoid or decrease the appearance of external diseconomy. To the sustainable forestry development, the essential task is to set up the ecologically rational, socially and economically feasible operating system in management. It has four specific tasks. Firstly, determining what natural basis for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is needed in the process of sustainable forestry development; Secondly, combining the above social demands with natural basis, to determine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bjective, and the forest objective in the sustainable forestry development which can guarante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three objectives; Thirdly, to determine the means of realizing the objective of sustainable forestry development, including the strategy, the special means, the technological system of the sustainable forestry development and its operating system; Fourth, to improve the guarantee system of sustainable forestry development, including the system of macro regulation and control by the government, the system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management system, the system of rational disposition of interests based on the property right system and the system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ducation in forestry. In China, the natural resourecs structure, geographical characters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ppear conspicuous regional division rules. So the difference of needs for forest products and forest ecosystem environment function, as well as the difference of forestry development load are existed in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cess for different regional or different periods in the same regional. Therefore, regionalisation has a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practices of sustainable forestry development.
Key words: China    Sustainable forestry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Regionalisation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需求不断实现, 以及与自然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的过程。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除了不断的提高人类物质生活水平之外, 还应包括环境容量的扩大和环境质量的提高。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既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可持续发展由理论走向实践的具体体现。森林面积持续减少而引发的多种生态环境问题, 以及与之相关的更为深远的社会、经济负效应; 林业政策、制度上的缺陷; 林业科技转化不力等传统林业的种种弊端, 都成为困扰林业发展的瓶颈。这一切也正是可持续林业和森林可持续经营提出的背景和需要研究的重点。有关可持续林业的研究和实践, 可归结为如下3个相互关联的问题:第一、什么是林业可持续发展?森林可持续经营?第二、中国林业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三、如何使林业可持续发展由理论走向实践?本文拟就“什么是”、“为什么”以及“如何”研究和实践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中的若干问题, 提出我们的观点和思路。

1 对林业可持续发展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认识

可持续发展, 最终有赖于各产业部门的具体实践。而各产业部门在可持续发展实践中, 所肩负着的具体使命和任务是有差异的。林业既是一项经济产业又是一项社会事业, 是集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于一体的特殊行业。事实上, 林业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其目的、对象都在发生着变化。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森林价值观的转变, 以及人类对森林的功能与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化。森林毁坏后使生态环境恶化的事实已经使人们普遍认识到, 林业的兴衰直接关系到生存环境的改善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1998年发生在长江、松花江、嫩江全流域的特大洪水就是最好的佐证。林业发展的滞后, 已经开始制约农业和水利的持续性, 也使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温室效应等重大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 林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再也不仅是林业本身的问题, 而成为农业问题、水利问题、环境问题、社会问题、政治问题, 最终成为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当代林业实质上已是包含自然环境, 经济基础, 社会条件等综合要素在内的一个极其特殊的产业部门。

由此看来, 我们认为可持续林业是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其生产力和可更新能力, 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不受到损害前提下的林业实践活动。它是通过综合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 以发挥其多种功能, 从而保护土壤、空气和水的质量, 以及森林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既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木质、非木质林产品和良好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的需要, 又不损害未来满足其需求的林业。可持续林业从健康、完整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良好的环境及主要林产品持续生产等诸多方面, 反映了现代森林的多重价值观。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什么是森林可持续经营, 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可归纳为(Romm, 1993; 朱春全, 1998; 张玉珍等, 1999)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通过现实和潜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合理经营, 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活力, 维护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过程, 以此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 对森林产品及其环境服务功能的需求, 保障和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可见,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从全局、系统、综合长远的高度, 把处理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基础和森林生态系统的关系; 处理好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 处理好不同空间尺度(景观、社区、区域、国家与全球)的关系; 处理好近期、中期与长期发展的关系为着眼点, 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 协调森林与人类的矛盾以及利益关系出发, 通过对森林的合理经营, 促进和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林业与森林可持续经营之间, 其内涵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可持续林业的提出是将林业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1),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 从森林生态系统在生命支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出发, 以人与森林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森林生态系统的固有特征为依据来规范和调整林业部门的行为。即规范林业部门管理行为、森林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和政府对林业的宏观调控政策。而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点在于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有效经营管理, 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提供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产品和环境服务功能, 从而实现人与森林协同发展的目的。因此。森林可持续经营同时也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具体体现。没有一个持续经营的森林, 就不可能有持续发展的林业; 没有一个持续发展的林业, 必然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1) 潘存德.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博士论文.北京林业大学, 1994, 31~34.

2 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因 2.1 社会经济背景

影响和制约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很多, 其中人口问题、经济运行体制的变革和现行的林业政策体系是最主要, 也是最直接的社会经济因素。

2.1.1 巨大的人口压力

人口问题不仅是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同时, 也是中国整个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长期制约因素。由于人口三大高峰相继来临, 预计2030年人口规模下限为15×108, 由此必然会增加林产品需求和环境压力, 进一步加剧林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难度。

2.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注定了今后林业发展必须面对市场化这一现实, 促使林业必须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制和管理模式。市场经济条件下, 要保持林业的持续发展, 就必须保证林业的比较利益能够同其它产业基本持平, 保证林业经营者的实际收入, 至少不低于社会平均收益。弱质林业在多种社会经济环境制约下, 单纯依靠市场运行规模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林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仅是社会效益大的公益事业, 同时也是效益相对较低的产业, 而且还是受市场机制、自然因素约束的风险产业, 使得林业走向市场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陷入相对被动的困境。市场经济要求林业通过社会化大生产, 实现林业经营规模化、生产专业化、产品商业化。而现实市场环境对林业发展十分不利。首先, 由于价值规律成为调节生产经营活动的最重要法则, 生产要素通常是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 受比较利益驱动, 林业吸引资金能力差, 林业投入不足, 成为制约林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其次, 巨大的森林生态效益难以在市场交换中实现。第三, 林业经营者受自身素质的影响, 市场意识不强。不论是在国有林区还是其它地区, 许多林副产品得不到重视, 长期形成的线性思维模式, 把林业经济的发展仅仅盯在木材上, 缺乏开展多种经营、顺应市场的能力。第四, 表现为林业要素市场发育较差, 至今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林地产权制度与市场运行规范。第五, 不利于中国林业走向市场的地缘环境。我国土地利用开发的总体战略首先要保证农业用地, 留给林业的发展空间综合条件相对较差, 以边远山区和丘陵地带以及严重退化的贫瘠土地为主, 客观上加大了林业进一步发展的成本和难度。特别是我国10大防护林工程体系所涉及的地域, 绝大部分地区, 位于交通不便、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的边远山区和大江大河源头, 自然条件的制约与当地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 使得林业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许多难以解决的困境和不利因素。

2.1.3 林业政策体系不能完全适应可持续林业发展需要

就林业生产和林业经营者经济行为而言, 土地产权制度、林业生产组织形式和收益分配制度、林业生产部门与政府的关系以及中国社会千百年来所积淀的历史文化传统和行为习惯是最具影响力的制度因素。林业实践中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 总是林业生产经营者与其利益相关者的某种行为方式的结果。以国有林场和家庭承包制度为基础的现行土地产权制度事实上的模糊不清和残缺, 造成了林业生产者生态环境行为的短期化, 并且导致林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2.2 资源生态环境背景

林业既是典型的资源约束型产业, 又是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主导产业。尽管各级政府十分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和改善, 包括“三北”防护林在内的10大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正在发挥出越来越大的环境保障作用, 但是, 中国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资源生态环境问题依然极其严峻。并且突出的表现在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态环境3个方面。由此, 也决定了中国林业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及其任务的艰巨性。

2.2.1 土地资源相对不足, 配置不合理且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

土地是林业赖以发展的基础。现实和潜在的土地资源状况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林业发展的艰巨性。在22666.7×104hm2林业用地中, 有林地面积13333.3×104hm2, 人均有林地面积0.1067 hm2 (李育才, 1996)。不仅总量少而且分布也极不合理。全国94%的人口、86%的耕地、80%的林地和66%的水面分布于东南部, 78%的草地、77%的未利用地和难利用地分布于西北部(郭文卿, 1997)。由于自然因素的影响, 1/3的林地为次生林、疏林、灌木林。除此之外, 随着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要, 林地大量流失使得林业用地所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2.2.2 水资源总量少, 地下水严重超采

中国水资源总量2.81×1012m3, 人均占有量仅2317 m3, 居世界第109位。因此, 水资源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如黄河1997年断流226 d, 断流河长700多km, 给黄河沿岸地区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北方地区大量开采地下水, 形成多处大面积漏斗区(张蔚榛, 1997)。与此同时, 由于全国范围内森林资源总量不足, 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不强, 大量的天然降水白白流失, 进一步加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2.2.3 生态环境形势严峻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然而,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十分严峻。目前,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18.6%, 全国每年流失土壤50×108t, 累计损失水库库容200×108m3, 而且有日益加剧的趋势。如1998年, 全国共有29个省、市、自治区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 农田受害面积2229×104hm2, 成灾面积1378×104hm2, 死亡4150人, 倒塌房屋658×104间, 直接经济损失2551×1081)。1997年荒漠化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8.7%, 而且正以每年2460 km2的速度推进(杨朝飞, 1998)。其中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合理、森林生态环境功能不强是引起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

1) 新华社文, 《北京晚报》, 1999-04-25.

综上所述, 根据我国人口增长快、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生态环境问题十分严峻的客观现实, 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 社会发展对森林的需求, 总体上可分为物质产品需求和森林环境功能需求两大类,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需求和任务(张建国, 1997) :

(1) 保护国土, 改善生态环境的需求。通过扩大造林面积, 限制采伐量, 保护仅剩的天然林, 建设各类防护林工程, 扩大自然保护区等的实施, 以提高森林覆盖率, 扩大生态功能高的森林比重, 保护农田, 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面积。(2)满足提供工业原材料和其它林副多种产品的需求。通过扩大木质和非木质工业原材料的森林培育, 以及林副产品的培育, 以增加森林的物质资料的供给, 包括食品、医药、化工、轻工等多行业所需物质。(3)合理利用森林景观资源, 满足人类休闲保健的需求。扩大森林公园及森林景观点和保健疗养点的建设, 为人们提供众多回归自然的旅游休憩场所。(4)建设现代山区的需求。开发山区森林资源, 改善山区生态环境, 发展以林为基础的多部门经济, 增加山区就业机会, 改变山区落后的社会经济面貌。(5)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需求。生物多样性不仅提供了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生物资源, 同时也构成了人类生存与发展最基本的生命支持系统。其中, 森林生态系统是孕育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因此, 加大天然林保护力度, 扩大森林面积, 维持森林生态系统自我演化机制, 从而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是当前林业可持续发展实践中的重要职责。

3 林业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3.1 对森林功能与作用的认识

林业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是由森林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决定的, 而决定这种作用的本质是森林所固有的, 由自然、社会条件、森林生物地理群落的特征所决定的多种功能。按照森林功能影响范围, 可分为地方性的(如集水区)、区域性或地带性的(如森林植物带、大河流域)和全球性的功能。并且, 森林的所有功能都是直接或间接相互制约着的。而森林的作用则完全受制于森林功能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意义。森林的功能是客观存在的, 森林的作用离开以人为主体的社会是没有意义的。依照森林对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影响可区分为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和社会、经济作用。前者的功能在于形成有利于人类社会生存的自然环境; 后者则指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社会提供就业机会, 满足人的精神需求, 提供多种林产品及其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3.2 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构成

按照森林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预期目的,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由相互联系、制约的生态环境目标、社会目标、经济目标构成。

3.2.1 生态环境目标

主要取决于人类对森林环境功能、森林价值的认识程度。就目前广泛认同的目标来看, 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水土保持、涵养水源、碳储存、改善气候、生物多样性保护、流域治理、荒漠化防治等目标。从本质上说, 生态环境目标是要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提供适宜和可资利用的生态环境。

3.2.2 社会目标

一般来说, 持续不断地提供多种林产品, 满足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对森林生态系统中与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多种产品的需求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除此之外还包括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 为满足人的精神、文化、宗教、教育、娱乐等多方面需求, 提供良好的森林景观及其环境服务。对于象中国这样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 林业可持续发展还必须肩负起发展经济、消除贫困的社会目标。

3.2.3 经济目标

可从相互联系又彼此之间有一定区别的4个方面来考虑。第一, 通过对森林的可持续经营获得多种林产品, 带动林产工业发展, 为国家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经济贡献。第二, 通过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使森林经营者和森林资源管理部门获得持续的经济收益。在森林生态环境允许的范围内, 追求经济目标的最大化和应得收益, 是改善林业经济条件的关键, 忽视经济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就会失去动力, 而超越生态环境界限, 一味追求自身的经济目标, 则会丧失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第三, 通过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促进和保障与森林生态系统密切相关的农业、水利、旅游、渔业、畜牧业等一大批产业的发展, 提高相关产业经济效益的目标。第四, 通过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提高国家、区域(流域)等不同尺度空间防灾减灾的经济目标。

1) 潘存德.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博士论文.北京林业大学, 1994.

3.2.4 对可持续经营森林目标的认识

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系得以实现的基础。我们经营森林的目的最终是要反映在森林的分布、数量、质量、结构等诸多方面。因此, 可持续经营的森林目标不仅体现了人类经营森林的意愿和目的, 同时也是森林经营思想的具体体现, 反映了人类经营森林的生物、经济和社会的综合价值。对可持续经营的森林目标的具体界定, 应根据经营森林的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综合背景来考虑, 只有如此, 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森林的多种产品及其环境服务功能的需求。与此同时, 由于森林本身具有复杂、动态的系统特征, 森林经营历程是建立在对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作用的认识, 以及社会对林产品及其环境服务功能需求变化基础之上的, 因此, 可持续经营的森林目标不仅要有可操作性, 而且, 还要具备动态特征, 有利于引导森林经营实践。

3.3 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协调

不同利益主体对森林产品及其环境服务功能的需求差异, 必然导致森林经营目标取向上的差异。也就是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矛盾的具体体现。森林经营者经营森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收益, 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动力, 必然会以经济目标为首要目标。许多场合下, 经济目标的实现必然影响和削弱社会目标和生态环境目标的实现。另外, 由于森林经营过程中所生产的森林生态环境具有典型的“公共物品”特性, 使用上的“免费搭车”现象, 使得森林环境资源经营者的利益难以通过产权界定和市场去实现。而且环境利益分散在社会各个层面, 如国家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个人与公众之间。因此, 如果缺乏适当的调控机制, 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 会最终影响到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1)

1) 黄选瑞.区域可持续林业的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 1998。

一般说来, 对于国与国之间的利益矛盾, 应当在全球统一框架下寻求解决的途径。而在一个国家内部, 由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取决于国家对林业发展的总体需求。因此, 政府应当充当主要调控者的角色, 有责任通过建立起适当的协调机制, 在保障森林经营者、部门, 乃至全体公民合法权益的基础上,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目标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思想引入林业, 客观上需要重新认识和评价森林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特殊意义, 认识林业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和生态地位。从国家利益角度考虑, 一个分布合理、健康的森林生态体系的存在, 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维护国家乃至全球生态环境的健康是必不可少的。森林生态体系的建立和维护, 常常会带来巨大的直接经济负担。经济与生态的统一是森林经营最理想的模式, 但这一模式的实现是有条件的。森林的开发, 会带来负效应, 而某些场合森林的存在价值远远大于其经济利用价值。从国家利益与部门利益的关系分析,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明确政府与林业部门在林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各自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和义务。对于政府, 首先应当将林业放在环境与发展的框架内, 把林业作为以资源与环境再生产为主的产业部门来看待(黄选瑞等, 1999; 叶文虎等, 1997), 从产业政策上给林业以强有力的支持, 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协调林业与其它产业部门的关系, 保障林业产业的应得利益。另一方面, 对于森林经营管理部门和个人来说, 必须把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目标, 融于经济目标之中, 避免或减少外部不经济性的产生。现实中, 通过改变森林经营手段、模式, 调整产品、产业结构(如森林旅游业、复合经营模式等)等途径, 会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3大目标的协调。

4 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的基本思路

森林经营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特定时空条件下, 森林经营的总体目标取向, 是各种相关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林业领域在对传统森林经营模式重新认识的基础上, 已开始研究和关注如何才能使中国林业的发展真正实现优化环境、促进发展的双重目的; 如何通过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促进和保障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综合现有研究成果, 提出用以指导林业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基本观点和思路框架。

图 1 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基本框架 Fig. 1 The basic frames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for regional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任务是要建立起生态上合理、经济上可行、社会可接受的经营运行机制。它起码有4个方面的任务:其一, 确定和提出特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 需要林业可持续发展过程提供什么样的物质产品和环境服务功能, 特定区域自然生态环境条件, 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森林经营的自然基础; 其二, 将上述社会需求与自然基础相耦合, 明确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经济目标、生态环境目标, 及其可持续经营的森林目标, 即所需的森林结构、分布格局、空间配置; 其三,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途径, 具体说来, 包括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空间途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等诸多方面; 其四, 完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 主要包括政府宏观调控体系、公众参与机制、管理体制、以产权制度为基础的合理利益分配机制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等涉及社会、经济、文化、法律、行政等诸多领域的综合协调问题。据此, 提出一个如图所示, 用以指导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的总体思路框架。

5 区域化在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实践中的特殊意义

中国的自然资源结构、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呈现出显著的地域分异规律。由此也从客观上决定了不同的区域, 或者同一区域的不同时段, 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 对于林产品和森林生态环境功能的需求结构存在着差异。因此, 区域化在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实践中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所谓区域, 是由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与资源环境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的复杂开放系统, 它是自然形成并附加了人类行为干预的地理单元, 是一个不断演化与发展的动态系统。区域内部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各系统之间, 区域与区域之间, 共同构成区域发展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区域作为实践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单元, 是不同行业、部门可持续发展实践在这一相对稳定空间内的综合体。只有从区域整体利益出发, 才能找到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实践途径, 才能正确地确定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所谓林业可持续发展实践区域化, 强调把林业可持续发展纳入区域可持续发展框架, 从区域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 认识和把握林业的地位; 强调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有赖于区域复合系统中相关部门的协调统一, 有赖于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公众行为的协调统一; 强调在区域政策、法律法规、技术、行政等手段的综合调控下, 谋求和建立起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模式、途径; 强调林业应当在区域范围内, 与以土地为主要依托的农业、牧业、水利、旅游、生态环境建设等行业和部门, 建立起相互制约、联系、促进的产业间协调关系。其中土地资源利用规划、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保护规划以及林业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协调统一, 则是林业可持续发展区域化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References)
郭文卿. 1997. 中国山区资源体系和经济体系的地位. 自然资源, (3).
黄选瑞, 等. 1999. 环境再生产与林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软科学, (4): 111-112.
李育才. 1996. 面向21世纪的林业发展战略研究.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叶文虎, 等. 1997. 三种生产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 8-12.
杨朝飞. 1998. 中国生态危机的挑战与思考. 中国环境管理, (1): 7-10.
张建国. 1997. 现代林业论.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57-59.
张蔚榛. 1997. 有关水资源合理利用和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的几点意见.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增刊): 7-13.
张玉珍, 等. 1999. 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概述. 河北林果研究, (1): 7-12. DOI:10.3969/j.issn.1007-4961.1999.01.002
朱春全, 张守攻.森林可持续经营国际进程及生态区域评价.见: 第十一届世界林业大会文献选编.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8, 383~389
Romm J. Sustainable Forestry and Sustainable Forests. Global Forest Conference, 1993, 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