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学  2000, Vol. 36 Issue (3): 87-92   PDF    
0

文章信息

楚国忠, 刘希平, 侯韵秋, 王会, 钱法文.
Chu Guozhong, Liu Xiping, Hou Yunqiu, Wang Hui, Qian Fawen.
江苏盐城沿海地区繁殖季节几种水鸟的数量及分布研究Ⅰ
THE POP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SEVERAL WATERBIRD SPECIES AROUND THE COAST OF YANCHENG, JIANGSU PROVINCE IN BREEDING SEASON Ⅰ
林业科学, 2000, 36(3): 87-92.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0, 36(3): 87-92.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1999-06-21

作者相关文章

楚国忠
刘希平
侯韵秋
王会
钱法文

江苏盐城沿海地区繁殖季节几种水鸟的数量及分布研究Ⅰ
楚国忠1 , 刘希平2 , 侯韵秋1 , 王会2 , 钱法文1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全国鸟类研究中心 北京 100091;
2. 江苏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射阳 224300
摘要: 1998年6月, 江苏盐城沿海地区黑嘴鸥(Larus saundersi)平均巢密度为1.06只/hm2(XD=0.82, n=10), 有卵巢密度为0.71只/hm2(XD=0.71, n=10)。巢区上空黑嘴鸥成鸟数量与样带内巢密度及有卵巢数之间有显著相关性(R=0.989和0.978)。虽然黑嘴鸥营群巢繁殖, 但在集中繁殖区内, 黑嘴鸥巢向均匀分布方向偏离随机分布(R=1.101)。根据黑嘴鸥集中繁殖区的面积和有卵巢密度估算集中繁殖区内约有黑嘴鸥繁殖鸟2, 550对。
关键词: 黑嘴鸥    巢密度    成鸟数量    江苏盐城    
THE POP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SEVERAL WATERBIRD SPECIES AROUND THE COAST OF YANCHENG, JIANGSU PROVINCE IN BREEDING SEASON Ⅰ
Chu Guozhong1, Liu Xiping2, Hou Yunqiu1, Wang Hui2, Qian Fawen1     
1. National Bird Banding Center of China, CAF Beijing 100091;
2. Yanche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Jiangsu Sheyang 224300
Abstract: 934 to 1, 022 of Saunder's gull(Larus saunderst) were directly counted at the coast around Yancheng, Jiangsu Province, in June of 1998.Another 920 flying individuals of Saunder's gull over its breeding colony were counted and 212 nests in the colony, of which 148 nests filled with eggs were found.The average nest density was 1.06 nest/hm2(XD=0.82, n=10), and the egg-filled nest density was 0.71 nest/hm2(XD=0.71, n=10).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number of flying indivduals of Saunder's Gull over the breeding colony with the nest density and the number of nests with eggs was significant (R=0.989 and 0.978). The distribution of nests in breeding areas was tending to even distributing and inclining to random distribution (R=1.101), although Saunder's gull had the habit of colonial breeding. Moreover, about 2, 550 pairs of Saunder's gull in this breeding area according to the colonial area and the egg-filled nest density were estimated.
Key words: Saunder's gull    Nest density    Number of adults    Yancheng of Jiangsu    

1997~1998年间全国鸟类环志中心承担国家林业局下达的黑嘴鸥专项调查。北起辽宁省, 向南到达海南省, 分别调查冬季和夏季的黑嘴鸥数量、分布及栖息地状况。“江苏盐城沿海地区繁殖季节几种水鸟的数量及分布研究(1) ”主要讨论黑嘴鸥的数量和分布, 其它几种水鸟另文讨论。

黑嘴鸥(Larus saundersi)属世界性濒危鸟类(Annon, 1990; Collar et al., 1988)。仅在我国东部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沿海地区繁殖(黄启安, 1994)。越冬地主要分布在我国江苏省以南直到海南岛(Shi et al., 1988), 韩国、日本、越南的一些地区也有发现。自1984年在江苏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黑嘴鸥繁殖地之后, 辽宁、河北、山东等地区的鸟类学工作者也曾开展过调查(梁余等, 1991; 孙立汉, 1997; 赵延茂, 1994)。为了全面系统地了解黑嘴鸥的现状, 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于1997年12月30日至1998年1月12日在江苏沿海的52个观察点开展冬季调查。调查范围北起连云港地区的赣榆九里海滩养殖场(35° 01'N, 119° 12'E), 南至启东县寅阳镇的连兴港(31 ° 42'N, 121° 53'E), 其中8个观察点共记录到黑嘴鸥1, 270余只, 大部分越冬种群分布在盐城保护区内(苏化龙等, 1998)。本次研究是夏季调查的主要内容, 其目的是探讨繁殖季节调查黑嘴鸥的最佳方法, 了解繁殖季节黑嘴鸥的数量、分布及生存状况, 以便为资源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时间及地点

野外调查于1998年6月6日至13日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及毗邻的大丰麋鹿保护区等沿海地区进行。盐城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苏省中部沿海(33° 38′~34° 31 'N, 119° 27′~121° 15'E), 主要保护对象是越冬的鹤类, 雁鸭类及海滨鸟类。海岸线长度582 km, 约占江苏省海岸线总长度的2/3, 为粉沙淤泥质海岸。海拔高度3~6 m, 年平均降雨量1000 mm, 面积约453, 000 hm2。历史上一直有黑嘴鸥繁殖, 1984年首次发现黑嘴鸥巢区。根据五万分之一植被分布图(1986年)及盐城自然保护区人员对江苏沿海地区的植被、人为开发程度及对历年黑嘴鸥繁殖状况的了解, 本次野外调查分别在较多黑嘴鸥活动的保护区核心区(HXQ)、射阳盐场海堤外(SYT)、射阳盐场水库(SYS)和大丰港(DFG)。很少黑嘴鸥活动的射阳河口(SYH)、四卯酉~大丰港(S~D)、东川~城门(D~C)及竹川内(ZCN)。其它地点如四卯酉(SM Y)、竹川(ZC)、兴垦哨所(XKS)、王港外(WGW)、梁垛~强港(L~Q)、大丰闸~四卯酉(D~S)、强港~新港(Q~X)等地统计停落黑嘴鸥的数量及取样调查巢窝的分布及数量。

2 调查方法

采用直接计数法统计成鸟数量。以驻地为中心, 各用1天时间, 沿海堤乘汽车分别向南北两个方向调查海堤内外停落的黑嘴鸥数量。当发现集中停落的鸥鸟时, 调查员站在同一地点计数所见鸥鸟的种类和数量。样带调查时, 专人不断记录上空盘旋的鸟类。当盘旋的鸟类数量较多时, 所有调查人员停下, 同时计数视野内鸥鸟的种类和数量。多人同时计数时, 用其平均数估计成鸟数量。

采用固定宽度样带法调查黑嘴鸥繁殖地内巢的种类和数量。即预先确定地块, 从黑嘴鸥可能筑巢的植被类型开始, 选定一点为出发点, GPS定位, 向泥质滩涂方向行进。调查时, 一人手持GPS和皮尺为先导, 每50 m停留1次, 记录该点坐标。其余人员手持另一50 m长皮尺, 每10 m处1人, 沿先导皮尺排成横列行进。以先导皮尺为纵坐标, 以另一皮尺为横坐标, 每人搜索两侧各5 m范围内的巢, 记录巢的种类、位置、以及巢内卵的数量及其它情况。每一取样单元面积为50 m×60 m。此外, 另有一人在后面复查, 记录遗漏巢的种类和数量, 并记录样带的植被变化。如果发现雏鸟, 则记录种类和数量、日龄, 环志后放回原处。

3 分析方法

(1) 利用excel 5软件编制野外调查数据库; (2)利用5万分之一江苏省沿海地区植被图标绘黑嘴鸥成鸟数量统计地点及繁殖栖息地样带调查的区域和位置; (3)依不同距离样带内记录的成鸟数量作图, 分析样带上空成鸟数量及与巢窝密度间的关系; (4)依据样带内巢的位置, 确定全部鸥鸟的巢区面积和黑嘴鸥的巢区面积, 分别计算巢密度; (5)根据GPS定位点计算样带间的距离和集中繁殖地块的面积; (6)依据有卵巢密度和集中繁殖地块的面积, 估计繁殖黑嘴鸥的数量; (7)以最小距离法(Clark, 1954), 分别计算样带内全部巢及黑嘴鸥巢的空间分布方式。

4 结果与讨论 4.1 停落的成鸟

6月8日和10日乘车沿围海大堤向南北两个方向调查, 在大堤内外多处见有黑嘴鸥停落, 此时停落地点的黑嘴鸥大多应是不参加繁殖的个体, 或是繁殖鸟中取食的个体。由于主要是乘车沿围海大堤调查, 记录到的个体数量并不全面。各停落地点统计到的黑嘴鸥约934只至1, 022只, 其中亚成体约60只(表 1)。

表 1 停落地点计数的黑嘴鸥数量 Tab.1 The individuals of Saunder's gull counted when they stayed on the ground
4.2 样带上空成鸟

共调查10个样带, 其中1个样带(D~C)上空未见成鸟, 大丰港(DFG)围堤内的两个样带上空只有几只成鸟, 另外7个样带不同距离时上空成鸟数量见表 2

表 2 巢区上空成鸟数量(只) Tab.2 The number of Saunder' s gull circled over the breeding areas

黑嘴鸥具有很强的护巢行为。每当发现人们进入巢区, 亲鸟立即起飞, 在巢区上空盘旋并有俯冲攻击行为。亲鸟高吭的叫声引起周围的亲鸟都在上空盘旋。巢区内其它繁殖鸟(如普通燕鸥和白额燕鸥等)也在上空盘旋, 增加了计数成鸟的难度。根据经验, 晴空时以8~10倍望远镜可看到1000 m范围内的鸥科鸟类。另外, 如果按不同距离作图, 各样带不同距离内计数的黑嘴鸥成鸟数量变化也近似每1000 m一个周期。因此, 我们基本以每1000 m为一区段, 以每一区段内的最高值估计其上空盘旋的成鸟数量, 样带上空黑嘴鸥成鸟数量约为920只。

4.3 巢址选择和巢窝的利用

江苏省沿海地区, 海堤是人类活动的最主要标记。海堤内的土地已被开发利用, 改造成农田或盐场。海堤外也有虾池、鱼塘和沙蚕养殖基地。从海堤(潮上带)到光泥滩(潮间带), 植被变化的次序是: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扁杆镳草(Scitpus pranicuimis)、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碱蓬(Suaeda yhauca)和大米草(Spartina anglica) (Wang, 1997)。随着泥沙的沉积, 光泥滩向浅海推进, 年扩展约450 hm2。潮上带植被逐渐变化, 1993年发现黑嘴鸥繁殖的地方, 已经演替为茅草、镳草和丛生芦苇。此外, 在河口等一些区域, 不同演替阶段的植被宽度也不一致。黑嘴鸥的巢窝主要分布在有碱蓬生长的地带(杜近近, 1994), 间有斑块状镳草。

10个样带中共发现水鸟巢326个, 其中212个是黑嘴鸥的巢。黑嘴鸥巢中148个有卵, 卵数1~4枚, 其中14个窝内的卵已经不能孵化, 4个巢内有1日龄雏鸟; 无卵巢64个, 其中新巢4个, 未成巢9个, 其余巢窝无卵, 可能有雏鸟离巢或卵被捡走(表 3)。调查中共发现离巢雏鸟6个, 最大为15日龄。还发现巢窝附近有死黑嘴鸥成鸟5只。

表 3 样带上黑嘴鸥的巢数 Tab.3 Nest number of Saunder's gull found in the transects
4.4 巢数与密度

尽管每一调查样带都是沿潮上带垂直方向到泥质滩涂, 但取样单元(50 m×60 m)内并不一定都有黑嘴鸥巢分布。往往是样带开始及结束前的一个或多个取样单元内没有巢, 或只有其它水鸟繁殖(另文报道)。根据各条带和地块内巢数及有卵巢数计算的密度见表 4

表 4 黑嘴鸥繁殖地的营巢密度及分布型 Tab.4 The nest density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Saunder' s gull in the breeding areas

依条带计算, 调查样带内黑嘴鸥的巢窝密度为0~2.13只/hm2, 平均1.06只/hm2(XD=0.82, n=10)。有卵巢窝密度为0~1.83只/hm2, 平均0.71只/hm2(XD=0.71, n=10)。

4.5 样带内巢的分布

巢的空间分布是黑嘴鸥繁殖特征的重要方面。黑嘴鸥属于营群巢繁殖的鸟类。盐城广阔的碱蓬滩涂上, 黑嘴鸥的繁殖地主要集中在核心区(HXQ)、射阳盐场海堤外(SYT)、大丰港(DFG)、东川~城门(D~C)一带。巢数取样调查的10个样带分散在上述地块, 总取样调查面积187.8 hm2。东川~城门(D~C)地块没有发现黑嘴鸥巢, 其余3个地块依样带边界确定的面积为3695 hm2。我们以此面积内10个样带326个相邻巢的最小距离, 分别计算了样带内及水鸟巢区内黑嘴鸥巢的空间分布方式(Clark, 1954)。样带内各种水鸟巢最近距离1 m, 黑嘴鸥巢窝的最近距离3 m, 平均距离(rA)及分布型(R)见表 4

表 4可以看出, 各样带内根据黑嘴鸥巢间最短距离和密度计算出的R值为0.687~1.643, 平均为1.101。最近距离量测法是特定区域内, 个体偏离随机分布的状态和程度。随机分布时, R=1, 最大聚集时, R=0, 均匀分布时, R=2.1419。可见, 虽然黑嘴鸥营群巢繁殖, 但在集中繁殖区内, 黑嘴鸥巢窝向均匀分布方向偏离随机分布(R=1.101)。

4.6 巢区上空成鸟数量与巢密度间的关系

分析各取样条带上空成鸟数量与巢数、有卵巢数及样带巢密度间的关系, 其相关性都不显著(R=0.371~0.703)。

条带1、6、7位于“盐场大堤外养虾站”(地块1), 条带2~5位于“核心区沙蚕养殖基地” (地块2), 条带9和10位于“大丰港围堤内”(地块3)。以地块计, 上述3个地块调查样带内巢区上空成鸟数量(表 4)与黑嘴鸥的巢数、有卵巢数及巢密度(表 4)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 与样带内巢密度及有卵巢数的相关性最显著, 分别达到R=0.989和R=0.978。此种相关性在小鸥的研究中已有发现(Eileen, 1996)。

应该说明, 6月上旬已到黑嘴鸥的繁殖后期(杜近近, 1994), 有些巢已有雏鸟孵出。育雏的亲鸟不像孵卵时期那样经常在窝内停留, 外出觅食或逗留的时间可能较长。而繁殖失败的亲鸟可能已离开巢区。如果在孵卵阶段调查地块内巢区上空黑嘴鸥成鸟数量与巢窝密度间的关系, 其结果可能更准确。另外, 由于地块数量较少, 没有进一步分析相关性之间的定量关系。

4.7 集中繁殖区黑嘴鸥繁殖鸟的数量

成年黑嘴鸥一年只繁殖一次(李玉祥等, 1994), 巢区上空黑嘴鸥成鸟数量与样带内巢密度和有卵巢密度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 这些表明, 有可能根据巢密度估计繁殖鸟的数量。

盐城附近沿海地区黑嘴鸥于3月底和4月初开始繁殖, 第1枚卵多产在5月上旬(杜近近, 1994)。由于人为干扰和不利的气候等因素, 弃巢或巢遭到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 黑嘴鸥重复筑巢的可能性很高, 6月份出现的新巢可能是重复筑巢。窝卵数1~2枚的巢, 有可能是产卵开始较迟的巢窝或不能孵化的卵(孵出的雏鸟已经离巢), 也可能是重复筑巢。那些完整的无卵巢, 有可能是弃巢或其中的卵被捡拾。而那些有卵巢, 无论属于何种情况(重复产卵、正孵化或雏鸟已经离巢), 都表明有1对亲鸟正在繁殖。例如, 大丰港附近的碱蓬滩涂面积约900 hm2, 历年都有大量黑嘴鸥繁殖。本次调查时, 大丰港海堤已经完成。围堤内约100 hm2的繁殖区上空有38只成鸟盘旋, 2条样带内共发现黑嘴鸥巢26个, 其中有卵巢9个(表 5)。以有卵巢密度(0.41只/hm2)估计的繁殖鸟数量为41对(表 5), 远较以全部巢密度(1.13只/hm2)估计的113对更准确。

表 5 黑嘴鸥集中繁殖地的面积及繁殖鸟数量 Tab.5 The areas and the number of adults of Saunder' s gull in the breeding colony

根据样带边界(6100 m×3180 m), 确定射阳盐场水库(SYS)大堤外黑嘴鸥繁殖地面积约1940 hm2, 估计约有繁殖鸟1, 474对。核心区(HXQ)的黑嘴鸥繁殖地面积约1, 045 hm2, 繁殖鸟数量约1, 035对。3个黑嘴鸥集中繁殖地内繁殖鸟数量约2, 550对。

5 小结

1998年6月6日至13日, 以盐城自然保护区为基地, 调查江苏沿海地区黑嘴鸥的数量及分布。直接计数到停落的黑嘴鸥约934~1022只, 集中繁殖地上空黑嘴鸥920只。187.8 hm2调查样带内共发现黑嘴鸥巢212个, 其中有卵巢148个。

黑嘴鸥的巢密度为0~2.13只/hm2, 平均1.06只/hm2(XD=0.82, n=10)。巢区上空黑嘴鸥成鸟数量与样带内巢窝数量及密度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 与样带内巢密度及有卵巢数的相关性最显著(R=0.989和0.978)。

虽然黑嘴鸥营群巢繁殖, 但在集中繁殖区内, 其巢向均匀分布方向偏离随机分布(R=1.101)。

根据黑嘴鸥集中繁殖区的面积和有卵巢密度估计, 集中繁殖区内约有黑嘴鸥繁殖鸟2, 550对。如果能较准确了解集中繁殖地的面积及重复窝的比率, 其估计结果可能更准确。

参考文献(References)
杜近近. 1994. 黑嘴鸥繁殖生态研究. 动物学杂, (3): 32-36.
黄启安. 1994. 黑嘴鸥的数量与分布. 中国水鸟研究: 24-29.
梁余, 等. 1991. 稀有珍禽黑嘴鸥繁殖情况的初步观察. 野生动物, (增刊): 99-101.
李玉祥等.黑嘴鸥繁殖生态研究.辽宁省第二届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994
苏化龙等.江苏省及上海市黑嘴鸥及其它水禽越冬种群和栖息地状况调查.第三届海峡两岸鸟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998, 169~180
赵延茂. 1994. 黄河三角洲黑嘴鸥考察初报. 野生动物, (4): 15-17.
Annon. 1990 IUCN relist of threatened animals. IUCN, Gland. 1990
Clark. 1954. Distance to nearest neighbor as a measure of spatial relationships in populations. Ecology, 35(4): 445-453. DOI:10.2307/1931034
Collar et al. Birds to Watch. The ICBP w orld checklist of threatened birds. IC BP Technical Publication, 1988, ICBP, Cambridge, 8
Eileen M. 1996. Kirsch, Habitat selection and productivity of least terns on the low er platter river, Nebraska. Wildlife M onographs: 132-148.
Shi Z R, et al. 1988. Discovery of the b reeding ground of S aunders'Gull Larus saundersi. Ibis, 130: 445-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