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学  2009, Vol. 45 Issue (5): 87-93   PDF    
0

文章信息

刘德良.
Liu Deliang
梅州市城区行道树的结构特征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Street Trees in Meizhou City
林业科学, 2009, 45(5): 87-93.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9, 45(5): 87-93.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8-07-31

作者相关文章

刘德良

梅州市城区行道树的结构特征
刘德良     
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和生命科学学院 梅州 514015
摘要: 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对梅州市城区20条主要道路的行道树进行调查,分析梅州城区行道树的组成特征、结构特征,探讨多样性指数和物种重要值。结果表明: 1)梅州城区行道树共有13科18属23种7 133株,其平均胸径、平均冠幅、平均树高分别为27.59 cm,4.10 m,6.94 m,总体上看,平均冠幅偏小;2)物种丰富度指数S、Shannon-Wiener指数H和Simpson指数D偏小且各道路间差异明显,说明各道路行道树存在一定程度的物种单一性、层次的单调性;3)梅州市城区行道树优势树种是大叶榕、垂榕、大王椰子,次优势种为海南榄仁、阿珍榄仁、阴香,它们是梅州城市街道绿化的好树种。基于南亚热带植物区系的特点,提出了梅州城区行道树的骨干树种、一般树种、试用树种名单,共计50种。
关键词:行道树    结构特征    多样性指数    重要值    梅州市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Street Trees in Meizhou City
Liu Deliang    
Hakka Research School and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Jiaying University Meizhou 514015
Abstract: Based on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street trees of 20 main streets in the urban area of Meizhou city, the composition,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species diversity, importance value of the street tree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There were 7 133 trees, belonging to 23 species and 18 genera and 13 families, and their average DBH, crown and height were respectively 27.59 cm, 4.10 m and 6.94 m. In general their average crown was relative small. 2) S(abundance index), H(Shannon-Wiener index), and D(Simpson index) of biodiversity index were small, and there were the obvious difference in those indexes among different streets, which suggested that there were certain monotone of the tree species and structure layer. 3) The dominant species mainly consisted of evergreen trees that were Ficus virens var. sublanveolata, Ficus benjamina, Roystonea regia, Terminalia hainanensis, T. arjuna, Cinnamomum burmannii, and they were excellent tree species to fit for streets of Meizhou city. In the end, a list of 50 species, including major, general and tentative trees, were proposed according to characteristics of flora in the south subtropics.
Key words: street trees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biodiversity index    importance value    Meizhou city    

国内外有关城市行道树的研究,主要有3个领域(何兴元等, 2002; 彭镇华, 2003; 钱能志等, 2005; 李吉跃等, 2007; Moll, 1989; 1995; Skiera et al., 1992; Grey, 1996; Konijinendijk, 2003):1)行道树结构的研究,如行道树形态特征、空间分布格局和生物多样性的研究;2)行道树对城市生态环境胁迫作用的适应性研究,如研究植物对不同浓度大气污染物响应机理的研究,以及受污染区林木的生长状况和受害症状的调查研究;3)行道树生态功能的研究,包括改善城市小气候,净化空气,吸滞粉尘和有害气体等方面。做为三大研究领域之一的行道树结构研究,目前国内大多仅限于城市街道绿化树种资源调查,研究的重点也往往停留于定性的层面上(包志毅等, 2004),有关城市行道树结构量化研究比较深入的城市有上海市(杨学军等, 2000; 张庆费等, 2002)、沈阳市(金莹杉等, 2002李海梅等, 2003)、合肥市(吴泽民等, 2002)、遵义市(钱能志等, 2005)、黄山市(李秀芹等, 2007)、徐州市(沈惠新, 2005)等少数大中城市,有鉴于此,本文就梅州市城区行道树的组成结构、多样性及物种重要值等开展调查研究,旨在研究、掌握木本植物多样性的基础上,为梅州市街道行道树树种的选择、绿带的规划设计及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增强提供有益的参考,并为梅州市城市森林的综合效益评价及结构优化提供依据。

1 市区概况

梅州市区地处116°28′ E,24°18′ N,是闽、粤、赣三省交汇处的中心城市(南粤东部山区城市),城区因梅江河(呈“几"字型)串城而过将梅城划分为江南片、江北片;城区处于南亚热带北缘,是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气候区的过渡地带,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形成了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其气候特点是夏长冬短、日照充足、气温高、雨水充沛且集中,光、热、水气候条件优越。年平均气温为20.6~21.4 ℃,7月气温最高为28.3~28.6 ℃,1月最低为11.1~11.3 ℃之间;日照平均年值为714.6~2 010.5 h,年日照百分率41%~47%,太阳年辐射量高低值为5 125 MJ·m-2、4 652 MJ·m-2;年平均降雨日为150天左右,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 483.4~1 798.4 mm(廖富林等, 2005ab)。

截止2006年底,梅州建成区绿地总面积1 245.38 hm2,绿地率35.35%,绿化覆盖总面积1 412.37 hm2,绿化覆盖率40.09%,公园绿地总面积337.05 hm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63 m2。另据廖富林(2005b)等调查,市区现有绿化植物432种(含变种),隶属128科261属。

2 研究方法 2.1 抽样调查

选择梅州市城区20条主要道路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城区主干道路7条(路况见表 1),它们是东山大道、梅塘东路、梅江大道(梅江一路、二路、三路、四路);江南路、嘉应路(嘉应东路、嘉应中路、嘉应西路)、彬芳大道(彬芳北路、彬芳中路、彬芳南路)、华南大道;其他主要街道和梅江河河堤13条(段),它们是沿江路、城西大道、新中路、梅龙路(含东段、中段、西段)、广梅路、梅松路、沿江半岛大道、新中东路、金苑大道、沿河河堤(梅州大桥—梅江桥)、沿河河堤(东山大桥—秀兰大桥)、梅雁河堤(梅州大桥—嘉应大桥)、沿河河堤(梅江桥—东山大桥)。

表 1 梅州城市7条主干道绿化情况 Tab.1 Greening situation of 7 vital urban streets in Meizhou

在全面调查每条道路乔木、灌木(指单株高≥1.5 m,不包括丛植、绿篱、灌木球等)种类组成及清点不同树种总株数的基础上,分别在同一树种中抽取总株数的20%,测定所有样木的树高、胸径[榕树(Ficus)等易分叉树木胸高不足1.3 m时,以分叉处为准;大王椰子(Roystonea regia)等棕榈类树种以头径为准,下同]和冠幅并计算样木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平均冠幅并以此作为该道路该树种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平均冠幅,最后算术平均统计各路(段)行道树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平均冠幅以及不同路段同一树种的总株数、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等。

各街道现有行道树种植时间、平均树高、平均冠幅、平均胸径见表 2

表 2 行道树种植时间及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平均冠幅 Tab.2 The planting time & average height, DBH and crown of street trees along different streets in Meizhou
2.2 物种多样性指数

利用物种丰富度指数(S)、Simpson指数(D)、Shannon-Wiener指数(H)作为梅州市城区行道树物种多样性的测度指标(钱迎倩等, 1994; 包志毅等, 2004; 张健夫, 2006)。

1) 物种丰富度指数:S=出现在某街道中的物种数;

2) Shannon-Wiener指数:

3) Simpson指数:

式中:ni为各街道第i种行道树的株数,N为各街道行道树总株数,Pi=ni/N

2.3 物种重要值

物种重要值是以综合数值来表示各物种的相对重要性,它由相对频度(RF)、相对多度(RA)、相对显著度(RD)3项特征指标数值综合量化而成(钱迎倩等, 1994),即物种重要值=RF+RA+RD。相对频度(RF)=某物种出现的次数/全部物种出现的次数之和×100;相对多度(RA)=某物种个体总数/所有物种的个体总数×100;相对显著度(RD)=某物种树干盖度之和/全部物种树干盖度之和×100。

3 结果与分析 3.1 梅州市城区行道树的组成特征

调查结果表明,上述20条城市道路共计各类乔木、灌木行道树7 133株,计13科18属23种。它们是1)桑科(Moraceae):大叶榕(Ficus virens var.sublanveolata)、垂榕(F. benjamina)、细叶榕(F. microcarpa)、菩提树(F. religiosa);2)棕榈科(Arecaceae):大王椰子、假槟榔(Archontophoenix alexandrae)、短穗鱼尾葵(Carvota mitis);3)使君子科(Combretaceae):海南榄仁(Terminalia hainanensis)、阿珍榄仁(T. arjuna);4)樟科(Lauraceae):阴香(Cinnamomum burmannii)、樟树(C. camphora);5)木棉科(Bombacaceae):木棉(Gossampinus malabaricus);6)苏木科(Caesalpiniaceae):洋紫荆(Bauhinia variegata)、黄槐(Cassia surattensis);7)楝科(Meliaceae):桃花心木(Khaya senegalensis)、麻楝(Chukrasia tabularis)、苦楝(Melia azedarace);8)南洋杉科(Araucariaceae):南洋杉(Araucaria cunninghamia);9)夹竹桃科(Apocynaceae):盆架树(Winchia calophylla);10)蔷薇科(Rosaceae):梅花(Prunus mume);11)木兰科(Magnoliaceae):白玉兰(Magnolia denudata);12)漆树科(Anacardiaceae):芒果(Mangifera indica);13)山龙眼科(Proteaceae):银桦(Grevillea robusta)。其中最重要而且最能体现南亚热带景观特色的是桑科的榕属(Ficus)、棕榈科的王棕属(Roystonea)、使君子科的诃子属(Terminalia)以及中亚与南亚热带共有的樟科樟属(Cinnamomum)等(陈有民, 1990)。

从城区行道树个体7 133株看,应用数量居前10位的树种依次是:大叶榕1 764株、垂榕1 535株、大王椰子903株、海南榄仁763株、阴香527株、阿珍榄仁440株、木棉229株、桃花心木199株、盆架树198株、细叶榕122株,共计占总株数的93.6%,其他13种行道树只占总株数的6.4%,特别是桑科仅4种树木就占城区所有行道树占总株数的48.7%,这既反映了梅州植物区系的热带和南亚热带植物的地域特色,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梅州市城区行道树树种单调、景观雷同的现象十分明显;此外,从23种乔灌木出现在各街道的频率来比较,应用次数最多、排名前5位是:垂榕15次、大叶榕9次、大王椰子6次、阴香4次、假槟榔3次。

总之,根据梅州地处广东省东部山区的南亚地区特色,结合23种乔灌木行道树各树种应用的数量和各街道的出现频率综合分析(物种重要值),四季常绿、冠大荫浓的大叶榕、垂榕、大王椰子、阴香、海南榄仁、阿珍榄仁6个树种,可以认为是梅州市现有行道树的基调树种。

3.2 梅州市城区行道树平均胸径、平均冠幅、平均树高的结构特征

据调查,全市7 133株树木的平均胸径、平均冠幅、平均树高分别为27.59 cm, 4.10 m, 6.94 m。各树种的平均胸径、平均冠幅、平均树高见表 3

表 3 行道树多样性指数 Tab.3 The diversity index of street trees along different streets

从平均胸径看(3.80~52.00 cm),平均胸径≤10.00 cm的有白玉兰(8.00 cm)、梅花和黄槐(均为3.80 cm)3个树种,仅占总株数的1.39%(99株);平均胸径≥30.00 cm的有5个树种:菩提树(52.00 cm)、大王椰子(44.59 cm)、阿珍榄仁(35.67 cm)、大叶榕(35.45 cm)、盆架树(34.20 cm),占总株数的47.10%(3 360株);平均胸径在10.00~30.00 cm之间的树种有15种,占总株数的51.08%(3 644株)。总体上看,这些行道树生长是正常的,且具有较大的平均胸径(27.59 cm),这首先是由于行道树选择多为原产热带或亚热带的树种,适合南亚热带地区气候温和、水热充沛的环境条件;第二是树木年生长周期长、生长亦快;第三与假槟榔、大王椰子等棕榈类树种以头径代替胸径,而榕树等易分叉树木当胸高不足1.3 m时,以分叉处为准等代替胸径也有一定的影响。

从各树种平均冠幅看(1.20~6.30 m),其中短穗鱼尾葵最小(1.20 m),黄槐最大(6.30 m)。总体上看,生长正常但平均冠幅(4.10 m)偏小,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南洋杉、大王椰子、假槟榔、短穗鱼尾葵、(海南/阿珍)榄仁本身属于窄树冠树种,这6种树木占总株数的30.67%,另一方面可能与广东等南亚地区树木栽植密度偏大、株距偏小有关(如垂榕平均冠幅只有2.53 m),同时与梅州城区街道本身狭窄、部分街道还存在行道树与其上方架空线串越的矛盾(修剪以控制树冠过度扩张;修剪以调解与架空线的矛盾)等也在一定程度影响树冠的开展。

从平均树高看,范围在1.80~13.00 m之间。其中,梅花最矮小(平均高1.80 m),但作为市树市花,人们喜爱有加,近一二十年正大力推扩栽培;银桦虽然数量不多(52株),但最为高大(13.00 m)。平均树高≥10.00 m的其他树种还有:芒果(12.00 m)、苦楝(11.60 m)、短穗鱼尾葵(10.40 m)、阿珍榄仁(10.26 m),5树种共计占总株数的7.09%。

3.3 梅州市城区行道树树种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指数能反映城市森林结构和功能复杂性以及组织化水平,能比较系统和清晰地表现各群落的一些生态学特征,是衡量群落稳定性和健康性的一个重要指标(赵志模等, 1990; 包志毅等, 2004),而一个物种多样性指数很低的街道绿化树木群体抵抗外界环境压力(病虫害、火灾等)的能力是很低的(Sun, et al., 1991; Galvin, 1999),因此,应用生态学原理,探讨丰富行道树物种、群落多样性的途径和方法是行道树建设与维护的重要方面(林晨等, 1998)。

调查发现(表 3),彬芳大道的乔灌木物种数最多,为13种,嘉应路、城西大道各6种,东山大道5种,江南路、新中路各4种,其他各道路1~3种不等,各道路行道树的物种丰富度差异较明显,特别是沿江路、梅松路、沿江半岛大道、金苑大道、梅雁河堤(梅州大桥—嘉应大桥)5路(段)绵延数公里分别仅有单一行道树树种,物种、层次结构和景观效果均极为单调;从物种多样性指数H、D来看,各项指数首先与绿地的物种丰富度有关,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也是彬芳大道为最好(H=0.630 0、D=0.733 6),依次是江南路(H=0.309 2、D=0.711 8)、东山大道(H=0.329 6、D=0.576 9)、嘉应路(H=0.236 0、D=0.325 8)等少数几条城市干道和新中路(H=0.151 6、D=0.413 8)的树种多样性较好,以沿江半岛大道(H=0.042 8、D=0.000 0)、沿江路(H=0.075 0、D=0.000 0)等为最差,可见物种丰富、结构较复杂的道路,其多样性指数较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城西大道,虽然S值为6,相对较好,但6树种总株数仅112株,且各树种长势均衡,优势种优势不明显,故H值较低,仅仅0.082 7。

总体上看,梅州新、老城区行道树,乔木多以大叶榕、垂榕、大王椰子、海南榄仁、阿珍榄仁、阴香等少数树种为主,虽然较好地体现了热带、亚热带性质的植物区系特点,但品种较为单一,中层少有小乔木或灌木等搭配,下层或有台湾草、铺地黄金等地被覆盖或绿篱等搭配,这种简单的两层或单层植物配置模式,既不利于生态、景观效益的充分发挥,也与梅州丰富的树种资源不相匹配(据不完全统计有1 900多种),为此,有必要在行道树下增加中性至耐阴观赏灌木(特别是落叶观赏乔木、落叶和半落叶观赏灌木)、观赏性和适应性较强的草本植物等(何梅华, 2008),以便更好地体现热带亚热带区系特征的复层结构,唯有如此,其景观和生态服务功能也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3.4 行道树物种重要值分析

表 4是梅州市街道行道树不同物种的重要值,可大体上归纳为3级梯形分布的特征。第1梯度共3个树种,它们是大叶榕(71.16%)、垂榕(58.84%)、大王椰子(42.87%);第2梯度3个树种,它们是海南榄仁(20.97%)、阿珍榄仁(17.41%)、阴香(17.34%),比较这6个树种的重要值,居第1位的大叶榕重要值比居第2位的垂榕大12.32%,比居第3位的大王椰子大28.29%,比居第4位的海南榄仁大50.19%,比居第5位的阿珍榄仁大53.75%,比居第6位的阴香大53.82%;第3梯度共17个树种,其重要值均小于10.00%,重要值小于5.00%的树种有11个,它们是梅花(3.09%)、菩提树(3.83%)、银桦(2.73%)、洋紫荆(2.53%)、南洋杉(1.83%)、短穗鱼尾葵(3.35%)、苦楝(3.29%)、黄槐(1.63%)、樟树(1.65%)、白玉兰(1.62%)、芒果(1.60%)。很明显,梅州市城区行道树优势树种(乔木层)是大叶榕、垂榕、大王椰子,次优势种是海南榄仁、阿珍榄仁、阴香。这6个树种分属桑科、棕榈科、使君子科、樟科,四季常绿、树形婀娜多姿,是梅州城市街道绿化的好树种。

表 4 物种重要值 Tab.4 The tree species diversity index along different streets

分析优势种的原因,主要是这6个树种特别是前3位树种的种植数量多、粗壮(覆盖度大),同时空间分布较均匀(频度大),从物种重要值构成的3个方面能得到很好的解释。从相对多度(RA)看,前3位树种分别为24.73,21.52,12.66;从相对频度(RF),前3位树种分别为14.27,23.78,9.51;从相对显著度(RD)看,前3位树种分别为32.16,13.54,20.70。

4 小结与讨论 4.1 小结

1) 梅州市城区20条主要道路总计有行道树13科18属23种7 133株。其中最重要而且最能体现南亚热带景观特色的是桑科的榕属、棕榈科的王棕属、使君子科的诃子属、樟科的樟属等,结合各树种应用的数量和各街道的出现频率综合分析,可以认为大叶榕、垂榕、大王椰子、阴香、海南榄仁、阿珍榄仁6树种是梅州市行道树的基调树种。

2) 全市行道树平均胸径、平均冠幅、平均树高分别为27.59 cm,4.10 m,6.94 m。总体上看,平均冠幅偏小,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南洋杉、大王椰子、假槟榔、短穗鱼尾葵、(海南/阿珍)榄仁本身属于窄树冠树种,这6种树木占总株数的30.67%,另一方面可能与广东等南亚地区树木栽植密度偏大、株距偏小有关(如垂榕平均冠幅只有2.53 m),同时与梅州城区街道本身狭窄、部分街道还存在行道树与其上方架空线串越的矛盾(修剪以控制树冠过度扩张;修剪以调解与架空线的矛盾)等也在一定程度影响树冠的开展。

3) 总体上看,梅州市城区各道路行道树的物种丰富度指数S、Shannon-Wiener指数H和Simpson指数D偏小且各道路间差异明显,说明各道路行道树存在一定程度的物种单一性、层次的单调性,同时也不利于提高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宜扩大乔、灌、草复合结构的比例,以进一步丰富道路的树种多样性。

4) 从重要值指标看,梅州市城区行道树优势树种是大叶榕,次优势种为垂榕、大王椰子。这3个种分属桑科、棕榈科,其树形婀娜多姿,有“椰风海韵"之感,是南亚热带城市街道绿化的好树种。

4.2 讨论

1) 1866年德国人A.Grisebach提出了地植物学的概念,旨在以植物生态学、植物群落学为基础,研究植物的地理分布、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以及植物群落的现状和历史变迁过程,并阐明现代地理环境以及地质历史上的环境变迁,在形成种、属分布区、植物区系和群落特征上的作用,是林业、农业、园林绿化上极为重要的基础理论(侯碧清等, 2003)。鉴于梅州地处南亚热带山城,城区作为典型的人工物质环境,绿化植物较好地实现了热带植物与亚热带植物、地带性植物与非地带性植物、外来树种与乡土树种的结合,一些原产于热带、亚热带的植物,如桑科、棕榈科、桃金娘科、木兰科、樟科、夹竹桃科、使君子科、大戟科、天南星科植物等生长良好(廖富林等, 2005b),但从梅城20条主要街道的13科18属23种7 133株乔灌木行道树树种看,外来树种(如垂榕、大王椰子、桃花心木、南洋杉、洋紫荆、黄槐等)占有相当的比例,而本地优良的乡土树种如细叶榕、阴香、梅花、银桦、假苹婆(Sterculia lanceolata)、木油桐(Aleurites montana)、缺萼枫香(Liquidambar acelychina)等应用较少或根本没有应用,因此,如何处理好两者间的关系,进一步加大对本地丰富的乡土树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要使行道树充分发挥其功能,除了增加行道树的绝对数量外,还要通过合理的植物群落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来实现行道树景观性质的改变(韩轶等, 2005),但受我国目前衡量城市绿地指标的影响(人均绿地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三大指标——主要从总量上规定城市绿地应达到的标准,以保证相当规模的绿地面积),从“质"的角度来探讨行道树的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等仍是一个尚不为人注目的问题(林晨等, 1998),正因如此,我国城市行道树面临的虫害等健康问题仍相当严重。基于梅州城区行道树的实际情况,从多样性指数看,各道路行道树的物种丰富度指数S、Shannon-Wiener指数H和Simpson指数D偏小且各道路间差异明显,说明各道路行道树存在一定程度的物种单一性、层次的单调性,虫害等威胁行道树健康的隐患也时有发生;从物种重要值看,梅州市城区行道树优势树种(乔木层)是大叶榕、垂榕、大王椰子,次优势种是海南榄仁、阿珍榄仁、阴香,其他17个树种的重要值均小于10.00%,特别地重要值小于5.00%的树种有11个,这既与梅州丰富的树种资源不相匹配(据不完全统计有1 900多种),也说明行道树骨干树种数量偏少(建议10种)。为此,在梅州行道树建设中,在提倡乔木树种“一路一树、一街一景"的同时,适当增加中性至耐阴观赏灌木、草花的数量和种类,至少在城区7条主干道等路况较好的地段推广或扩大“乔、灌、草"复层群落结构的比例,增加落叶观赏乔木、落叶和半落叶观赏灌木、观赏性和适应性较强的草本植物、香花植物等的使用,这样既可增加整个梅州市行道树乔木树种的多样性,又可以提高群落的稳定性、景观的多样性,从而发挥更大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更好地实现“生态梅州"发展战略。

3) 基于山城梅州植被区系具有明显的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交错过渡的性质,在行道树的生态学规划中,沿梅江、程江、周溪河、黄塘河等河流滨水地段,可仿照“椰风海韵"的格调进行行道树树种规划建设;对其他非滨水地段,按照地植物学的要求,行道树树种选择应进一步明确“地带性植物与非地带性植物、外来树种与乡土树种的结合",突出南亚热带植物区系的自然景观特色。根据多年的观察与调查结果,并基于热带亚热带性质的植物区系和地带性植被特征,提出梅州城区行道树的骨干树种、一般树种、试用树种名单,共计50种,供有关部门和单位绿化参考。

骨干树种:指行道树中的基调树种和主要树种,宜种植在城市的主干道、市区主要街道和公园园路上。共计10种:大叶榕、垂榕、大王椰子、海南榄仁、阿珍榄仁、阴香、木棉、盆架树、桃花心木、细叶榕。

一般树种:宜种植在城市的次干道及一般道路上。共20种:麻楝、梅花、假槟榔、菩提树、洋紫荆、南洋杉、短穗鱼尾葵、苦楝、黄槐、樟树、白玉兰、芒果、凤凰木(Delonix regi)、大叶紫薇(Lagerstroemia speciosa)、南洋楹(Albizia falcataria)、红花羊蹄甲(Bauchinia purpurea)、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白兰(Michelia alba)、大叶紫薇(Lagerstroemia speciosa)、大叶榄仁(Terminlia catappa)。

试用树种:为本地乡土树种或在南亚地区其他城市生长较好的行道树树种,宜在城市外围道路种植和干道两侧绿化带内试种。共计20种:油棕(Elaeis guineensis)、火焰木(Spathodea campanulata)、小叶榄仁(Terminlia boivinii)、刺桐(Erythrina variegate var. orientalis)、海南红豆(Ormosia pinnata)、人面子(Dracontomelon duperreanum)、扁桃(Mangifera persiciforma)、龙眼(Dimocarpus longan)、竹柏(Podocarpus nagi)、黄樟(C. porrectum)、缺萼枫香、木油桐、黄兰(Michelia champak)、合欢(Albizia julibrissin)、白千层(Melaleuca leucadendron)、海枣(Phoenix dactylifera)、假苹婆、荷花玉兰(M.grandiflora)、乐昌含笑(M. chapensis)、尖叶杜英(Elaeocarpus apiculatus)。

参考文献(References)
包志毅, 罗慧君. 2004. 城市街道绿化树种结构量化研究方法. 林业科学, 40(4): 166-170. DOI:10.3321/j.issn:1001-7488.2004.04.030
陈有民. 1990. 园林树木学.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韩轶, 李吉跃. 2005. 城市森林综合评价体系与案例研究. 北京: 环境科学出版社, 56-58.
何兴元, 宁祝华. 2002. 城市森林研究进展.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379.
侯碧清, 杨谷良, 王庆. 2003. 运用地植物学原理构建有株洲特色的园林城市. 中国园林, 19(3): 36-38. DOI:10.3969/j.issn.1000-6664.2003.03.010
金莹杉, 何兴元, 陈玮, 等. 2002. 沈阳市建成区行道树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生态学杂志, 21(6): 24-28. DOI:10.3321/j.issn:1000-4890.2002.06.006
何梅华. 2008. 从梅州的绿化植物现状谈园林物种多样性保护管理, 现代园林, (6): 84-86. 现代园林, (6): 84-86.
李海梅, 刘常富, 何兴元, 等. 2003. 沈阳市行道树树种的选择与配置. 生态学杂志, 22(5): 157-160. DOI:10.3321/j.issn:1000-4890.2003.05.035
李吉跃, 刘德良. 2007. 中外城市林业对比研究.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李秀芹, 张国斌. 2007. 黄山市城区行道树结构特征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3(4): 139-143. DOI:10.3969/j.issn.1000-6850.2007.04.033
廖富林, 杨期和, 胡玉佳. 2005a. 广东梅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研究. 林业科学, 41(4): 100-105.
廖富林, 胡玉佳, 杨期和. 2005b. 梅州城市绿化植物区系研究. 嘉应学院学报, 23(3): 43-45.
林晨, 王紫雯. 1998. 城市行道树规划的生态学探讨. 中国园林, 14(6): 41-42.
彭镇华. 2003. 中国城市森林.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342.
钱能志, 薛建辉, 吴永波, 等. 2005. 遵义市城区行道树组成结构分析.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9(4): 113-116.
钱迎倩, 马克平. 1994. 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原理与方法.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41-165.
沈惠新, 尤海梅, 娄彩荣. 2005. 徐州市主要街道绿化现状分析.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4(1): 83-86. DOI:10.3969/j.issn.1671-6876.2005.01.020
吴泽民, 黄成林, 白林波, 等. 2002. 合肥城市森林结构分析研究. 林业科学, 38(4): 7-13. DOI:10.3321/j.issn:1001-7488.2002.04.002
杨学军, 林源祥, 胡文辉, 等. 2000. 上海城市园林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调查. 中国园林, 16(3): 67-69. DOI:10.3969/j.issn.1000-6664.2000.03.025
张庆费, 夏蕾. 2002. 上海城区主要交通绿带木本植物多样性分析. 中国园林, 18(1): 72-74. DOI:10.3969/j.issn.1000-6664.2002.01.023
赵志模, 郭依泉. 1990. 群落生态学原理与方法. 重庆: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48-149.
Galvin M F. 1999. A Methodology for assessing and managing biodiversity in street tree populations: A case study. Journal of Arboriculture, 25(3): 124-128.
Grey G W. 1996.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The urban forest. New York: Press of John Wiley & Sons, Inc, 1-257.
Konijinendijk C C. 2003. A decade of urban forestry in Europe. 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 (5): 173-186.
Moll G. 1995. Urban forestry: A national initiative. Washington: Urban Ecology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40-45.
Moll G. 1989. Designing the ecological city. American Forests, 95(2): 61-64.
Skiera B, Moll G. 1992. The sad state of city trees. American Forests, 98(3/4): 61-64.
Sun W Q, Bassuk N L. 1991. Approach to determine effective sampling size for urban street tree survey.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4): 277-283. DOI:10.1016/0169-2046(91)90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