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学  2008, Vol. 44 Issue (11): 28-31   PDF    
0

文章信息

吴仲民, 李意德, 周光益, 陈步峰.
Wu Zhongmin, Li Yide, Zhou Guangyi, Chen Bufeng
“非正常凋落物”及其生态学意义
Abnormal Litterfall and Its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林业科学, 2008, 44(11): 28-31.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8, 44(11): 28-31.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8-07-31

作者相关文章

吴仲民
李意德
周光益
陈步峰

“非正常凋落物”及其生态学意义
吴仲民, 李意德, 周光益, 陈步峰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广州 510520
摘要: 对“非正常凋落物”的概念及其与正常凋落物的区别进行阐述,探讨冰雪灾害、台风、地质灾害所造成的非正常凋落物的凋落物量的测定方法,并对非正常凋落物的生态学意义进行论述。
关键词:非正常凋落物    概念    研究方法    生态学意义    冰雪灾害    台风    地质灾害    
Abnormal Litterfall and Its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Wu Zhongmin, Li Yide, Zhou Guangyi, Chen Bufe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Tropical Forestry, CAF Guangzhou 510520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concept of abnormal litterfall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litterfall and abnormal litterfall and presented some methods for measuring to the abnormal litterfall caused by ice-snow disaster, typhoon and geological disaster. In addition, the ecological significances of abnormal litterfall have been discussed.
Key words: abnormal litterfall    concept    research method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ice-snow disaster    typhoon    geological disaster    
1 背景——面临的科学问题

2008年1—2月,我国遭遇了百年罕见的冰雪灾害,波及19个省(区、市、兵团),森林受损面积达1 860万hm2,占全国森林总面积1/10(历建祝,2008)。根据笔者等人的考察和初步调查:位于广东北部的南岭山地范围内的森林植被遭受冰雪灾害的重创,尤其海拔450~1 100 m范围内的森林受到整体性、毁灭性破坏,连片的森林被毁损。灾区的林木主干折断、断梢、劈裂、连根倒伏在50%以上,地表密布残枝、树干和树叶,重灾区被损毁的林木在95%以上。大量的树叶、断枝和倒木存留林地,不但将极大地改变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分配和物质循环过程,而且增加发生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的危险。

热带风暴(台风和飓风)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一直受到生态学家的关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热带风暴造成的树木机械损伤与生物量及养分变化(李意德等,1998Frangi et al., 1991),热带风暴对森林凋落物的影响(吴仲民等, 19941998;Xu et al., 2004),森林结构的破坏与植被恢复(Walker,1991),热带风暴前后森林结构的动态变化以及种子库和更新苗木的动态变化(Brokaw et al., 1991Guzman-Grajales et al., 1991),热带林生态系统对台风暴雨的再分配规律、台风暴雨下热带林生态系统的水文学过程及其水化学动态、台风暴雨与热带林根系及滑坡的关系以及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暴雨水文特征和水文生态效益(周光益等, 1996周光益,1998)等。目前国内外关于热带风暴对森林生态系统营养元素循环影响的研究还十分薄弱;热带风暴造成的凋落物输入增多对土壤碳储存的影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级地震,给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林业在这次地震中也遭受严重损失。由地震引起的次生地质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随处可见,大量森林被毁,甚至成片的森林被滑坡、泥石流和堰塞湖等掩埋或淹没。这些被掩埋或淹没的森林也变成“凋落物”,而且有可能被长期储存起来。

冰雪灾害、热带风暴、地质灾害等造成的“森林凋落物”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凋落物,无论是概念、成因、组成,还是分解归还特征与生态学意义等,两者都有明显的差别;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有差异。

2 凋落物(litterfall)与非正常凋落物(abnormal litterfall)的概念与区别 2.1 概念

通常所说的凋落物(litterfall)可称为枯落物或有机碎屑,是指在生态系统内,由地上植物组分产生并归还到地表面,作为分解者的物质和能量来源,借以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的所有有机质的总称。它包括林内乔木和灌木的枯叶、枯枝、落皮及繁殖器官,野生动物残骸及代谢产物,以及林下枯死的草本植物及枯死植物的根。通常把生态系统中直径大于2.5 cm的落枝、枯立木、倒木统称为粗死木质残体(coarse woody debris), 简称CWD。而将直径小于2.5 cm的枯叶、枯枝、落皮、繁殖器官,野生动物残骸及代谢产物,以及林下枯死的草本植物及枯死植物的根称为森林凋落物(王凤友,1989郝占庆等,1989)。凋落物一般是森林在正常的新陈代谢下形成,主要是生理性的。

非正常凋落物(abnormal litterfall)是指在极端天气、火灾或地质灾害等条件下产出的“凋落物”,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植物个体或植物器官的新鲜残体,如:受台风和低温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在林地产生大量的断枝和倒木等;在极端情况下,非正常凋落物甚至可能是整片森林(包括森林中的动物),如:滑坡、泥石流、堰塞湖、地陷、雪崩、火山喷发、强台风等使整片森林倒伏或被掩埋、淹没。

2.2 凋落物与非正常凋落物的区别 2.2.1 成因

凋落物:一般是森林在正常的新陈代谢下形成的、主要是生理性的;非正常凋落物:是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主要是非生理性的。

2.2.2 节律

凋落物:主要受生理、生长控制,有一定的规律性,具有凋落节律;非正常凋落物:主要受极端天气、火灾或地质灾害等影响,一般无规律,具有偶然性和突发性。

2.2.3 组分和生物地球化学特性

凋落物:一般在森林凋落物的组分中以树叶为主,正常凋落的树叶、树枝、树皮等在凋落前有相当部分的N、P等营养成分已转移到树木的活体部分;非正常凋落物:在凋落物的组分中,树枝、树干的比例显著增大;由于在外力作用下发生非生理性的凋落,凋落物大部分是新鲜的,化学成分与正常的凋落物有差异,分解归还的生物地球化学特性也就有差异。

2.2.4 生态影响

凋落物:森林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养分维持的重要环节;非正常凋落物: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可以加速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另一方面由于过多的非正常凋落物存留林地增加发生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的风险。

3 非正常凋落物的研究方法

非正常凋落物的产生具有偶然性、突发性、量大的特点,所以非正常凋落物的研究方法具有特殊性;主要是非正常凋落物的凋落量测定有别于正常凋落物、难度较大。本文主要以冰雪灾害、台风、地质灾害所造成的非正常凋落物为例,探讨非正常凋落物的凋落量测定方法。

3.1 冰雪灾害造成的非正常凋落物量的测定

冰雪灾害发生后,根据森林受灾的情况选定轻度、中度和重度等受灾等级的森林,在不同受灾等级的林地中各设立1 hm2的样地,进行植物受害情况调查;同时选取10块5 m×5 m的样方,收集各样方中受冰雪灾害造成的非正常凋落物,如能分清树种,最好能按树种收集,各树种分树干、树枝、树叶、树根(有翻蔸的情况)、杂物(花果、其他林木残体碎屑)等组分,分别称量其鲜重,然后在各组分中均匀抽取500~1 000 g的混合样品,现场称量鲜质量并编号后,装入样品袋,带回实验室,在80 ℃的恒温下烘干至恒质量,称量,求算样品的干鲜比例,推算样地的凋落物量。

3.2 台风造成的非正常凋落物量的测定

样地设立与调查:在易受台风影响地区的森林中设立面积1.0 hm2的样地;调查胸径≥1 cm的木本种类所有植株,记载个体的位置、种名、胸径、高度等。

台风造成的风倒木、风折木及直径大于10 cm的风折树枝的生物量调查:根据天气预报,在台风影响以前,已对设立的固定样地中进行风倒木、风折木及直径大于10 cm的风折树枝的生物量调查(能分清树种的最好能按树种分别调查),并且对风倒木、风折木、风折树枝进行编号和采样,然后在各组分中均匀抽取500~1 000 g的混合样品,现场称量鲜重并编号后,装入样品袋,带回实验室,在80℃的恒温下烘干至恒重,称重,求算样品的干鲜比例,推算样地中上述各组分的凋落物量。台风影响以后,立即对上述固定样地进行复查,重点调查新产生的风倒木、风折木及直径大于10 cm的风折树枝的生物量,并对其进行编号和采样(样品收集和处理方法同上)。台风影响以后上述各组分的生物量与台风影响以前上述各组分的生物量差值就是该次台风造成的上述各组分的生物量。

台风造成的直径1~10 cm的凋落枝采用样方法收集:在固定样地中随机设立8个样方,每个样方的面积为2 m×5 m, 每3个月收集1次;如遇台风,则在台风影响的前1天收集1次,在影响过后立即又收集1次。样品处理方法同上。

凋落叶、直径小于1 cm的凋落枝、以及花果等凋落杂物采用样框法收集:在固定样地中放置20个用尼龙网(网孔约1 mm)制作的规格为100 cm×100 cm×25 cm的收集框。收集框按随机加局部控制的原则(兼顾主要树种、结构、密度、坡向、坡位等)安放,框底距地面30 cm。每月收集1次;如遇台风,则在台风影响的前1天收集1次,在影响过后马上又收集1次。样品处理方法同上。

各组分的年度总量之和就是台风造成的非正常凋落物的年度总凋落量。

3.3 地质灾害造成的非正常凋落物量的测定

地质灾害发生后,根据灾害的类型、灾害发生的强度、森林受灾的情况等确定相应的调查和测定方法。例如:山体滑坡发生后,先确定滑坡发生的位置和时间、滑坡的面积、调查森林被推倒和掩埋的情况。对于小规模的滑坡,可以通过对滑坡面积和被损森林面积的实地测量,参照植物生物量测量方法计算滑坡所造成的非正常凋落物的量。如有大规模的滑坡,可以利用航拍和卫星遥感资料、结合实地调查和森林清查资料等,参照群落生物量测量方法计算滑坡所造成的非正常凋落物的量。

4 非正常凋落物的生态学意义

本文以冰雪灾害、台风和地质灾害为例主要论述非正常凋落物在森林固碳方面的生态学意义。

4.1 非正常凋落物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的突变效应

2008年冰雪灾害发生后,笔者对遭受冰雪灾害严重影响的我国广东北部的南岭地区进行森林非正常凋落物的调查和测定,根据测定结果,冰雪灾害造成的森林非正常凋落物量(烘干质量)平均在20 t·hm-2以上,最高超过50 t·hm-2。相当于南岭地区地带性森林植被5~10年正常凋落物量的总和。南岭地区崇山峻岭、土层较薄,冰雪灾害造成的大量非正常凋落物存留于林地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对土壤有机碳具有突变效应,科学管理和合理保护冰雪灾害造成的非正常凋落物将会增强受灾森林土壤的储碳功能。

4.2 非正常凋落物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的累加效应

热带风暴(台风)是影响我国热带和亚热带的重要天气系统,每年都有热带风暴侵袭我国, 对社会生产、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1945—2002年共有439个热带风暴登陆我国, 平均每年7.6个(王金博等, 2005)。对森林生态系统而言,台风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台风携带的暴雨往往给林地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强风使树木风折或风倒,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台风使森林产生大量非正常凋落物和林窗,加快森林物质循环速度和影响森林演替。研究表明:在台风影响下,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原始林产生的非正常凋落物年平均为2.39 t·hm-2,占年平均凋落物总量的33%;热带山地雨林天然更新林产生的非正常凋落物年平均为3.94 t·hm-2,占年平均凋落物总量的52%(吴仲民等,1994; 1998)。

经典生态学理论认为:与非成熟森林相比,成熟森林作为碳汇的功能较弱,甚至接近于零,即“零碳汇”问题,“成熟森林碳循环趋于平衡”是现今大量生态学模型的基础。然而,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周国逸研究员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25年期间,鼎湖山成熟森林(林龄>400 a)在地上部分净生产力几乎为零的情况下,土壤持续积累有机碳,表现出强大的碳汇功能(Zhou et al. 2006)。但是,到目前为止,成熟森林土壤持续积累有机碳的原因尚不清楚,也还不明确这一研究结果是区域性的还是全球性的普遍现象。笔者认为:鼎湖山成熟森林处在台风影响区,在台风的影响下,森林产生非正常凋落物,这对于森林的碳汇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森林在受到台风影响下产生非正常凋落物相当于加快物质循环的时间,而每循环1次,都会有部分有机质得不到完全的分解而被存贮在土壤中。由于受到台风的影响,使得包括鼎湖山在内的我国沿海诸省区成熟森林的土壤具有持续积累有机碳的功能。

4.3 非正常凋落物对碳素的长期储存效应

山体滑坡、泥石流、火山喷发、堰塞湖、地陷等地质灾害可以把成片的森林掩埋或淹没;森林被掩埋或淹没后,使森林植物遗体处于缺氧的还原环境,使已被森林固定的那部分碳素通过森林的被掩埋而被长期储存起来。如果埋藏条件合适,经过泥炭化或煤化作用等地质过程,森林植物遗体可以转化成泥炭或化石燃料(如煤等)。这种储存效应使被森林固定的那部分碳素从地球的大气圈和生物圈进入到地球的土壤圈和岩石圈中。在地质历史时期,大量植物遗体的堆积和埋藏是形成煤矿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笔者认为:从石炭纪以来的2亿多年间,这种储存效应已经对地球大气圈和生物圈的碳循环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不仅如此,储存效应现在还在发生,这对减少目前地球大气中不断增加的CO2具有积极的作用。

5 讨论与建议

由于大气CO2浓度增加,全球气温升高,热带风暴的发生频度和强度将会增大;同时,种种迹象表明,热带风暴可以加快森林物质循环,有利于森林固碳。热带风暴是否能起到调节大气CO2浓度的作用?这是地球对全球碳平衡的自我调节吗?我国是世界上遭受热带风暴(台风)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关于台风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研究在我国还十分薄弱, 这与我国频繁遭受的台风危害极不相称。热带风暴造成的凋落物输入增多对土壤碳储存的影响是目前国际研究的热点,今后我们应加强这方面的系统研究, 以提高我国在评价台风造成的生态影响方面的国际影响力。

2008年1—2月发生在我国南方的特大冰雪灾害,世界罕见,给森林资源和林业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时,这次冰雪灾害也给林业和生态研究人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应全面系统地对冰雪灾害受损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结构与功能的恢复过程、不同恢复措施的效益,以及生物多样性和森林病虫害等进行监测和研究。

大量使用的化石燃料——煤,是植物遗体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物理化学作用转变而成的。在一些煤层和其顶底版中可以见到各种植物的根、茎、叶的化石,它们的形态和结构清晰可辨,甚至可以见到保存完整而清楚的树木年轮。形成含煤岩系的沉积环境主要是在滨海沿岸和内陆的山间或内陆湖泊等地区(袁见齐等,1979)。由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撞击,使我国西南地区抬升,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等。在青藏高原及其周围的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区,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是地球上发生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到目前为止,我国关于地质灾害对森林碳素的掩埋储存效应的研究还是空白。建议开展相关的研究,笔者认为这方面的研究能为全球碳平衡研究和“碳失汇”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参考文献(References)
郝占庆, 吕航. 1989. 木质物残体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功能评述. 生态学进展, 6(3): 179-183.
李意德, 周光益, 林明献, 等. 1998. 台风对热带森林群落机械损伤的研究. 生态学杂志, 17(增刊): 9-14.
历建祝, 齐联, 温雅莉. 2008.抗击在雨雪冰冻中.中国绿色时报, 2月18日.
王凤友. 1989. 森林凋落量研究综述. 生态学进展, 6(2): 82-89.
王金博, 钱维宏. 2005. 半个世纪来热带海洋风暴对中国大陆的影响. 地球物理学报, 48(5): 992-999. DOI:10.3321/j.issn:0001-5733.2005.05.004
吴仲民, 卢俊培, 杜志鹄. 1994. 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及其更新群落的凋落物量与贮量. 植物生态学报, 18(4): 306-313.
吴仲民, 杜志鹄, 林明献, 等. 1998. 热带风暴(台风)对海南岛热带山地雨林凋落物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17(增): 26-36.
袁见齐, 朱上庆, 翟裕生. 1979. 矿床学. 北京: 地质出版社, 310-322.
周光益, 陈步峰, 曾庆波, 等. 1996. 台风和强热带风暴对尖峰岭山地雨林生态系统的水文影响研究. 生态学报, 16(5): 555-558.
周光益. 1998. 台风暴雨对热带林生态系统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 36-40. DOI:10.3321/j.issn:1000-1522.1998.01.007
Brokaw N V L, Grear J S. 1991. Forest structure before and after hurricane Hugo at three elevations in the Luquillo Mountains, Puerto Rico. Biotropica, 23(4a): 386-392.
Frangi J L, Lugo A E. 1991. Hurricane damage to a flood plain forest in the Luquillo Mountain of Puerto Rico. Biotropica, 23(4a): 324-335.
Zhou Guoyi, et al. 2006. Old-Growth Forests Can Accumulate Carbon in Soils. Science, 314: 1417.
Guzman-Grajales S M, Walker L R. 1991.Differential seedling responses to litter after hurricane Hugo in the Luquillo Experimental Forest, Puerto Rico. In: Special Issue: Ecosystem, Plant, and Animal Responses to Hurricanes in the Caribbean. Biotropica, Volume 23(4a): 407-413.
Walker L R. 1991.Tree damage and recovery from Hurricane Hugo in Luquillo Experimental Forest, Puerto Rico. In: Special Issue: Ecosystem, Plant, and Animal Responses to Hurricanes in the Caribbean. Biotropica, Volume 23(4a): 379-385.
Xiaoniu Xu, Eiji Hirata, Hideaki, Shibata. 2004. Effect of typhoon disturbance on fine litterfall and related nutrient input in a subtropical forest on Okinawa Island, Japan. Basic and Applied Ecology, 5(3): 271-282. DOI:10.1016/j.baae.2004.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