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吕跃东, 董凤祥, 王贵禧, 王庆成.
- Lü Yuedong, Dong Fengxiang, Wang Guixi, Wang Qingcheng
- 平欧杂交榛抗寒性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 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Integrated Assessment System on Cold Resistance of Hybrid Hazelnut
- 林业科学, 2008, 44(9): 31-35.
-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8, 44(9): 31-35.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07-10-28
-
作者相关文章
2. 东北林业大学 哈尔滨 150040
2.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150040
榛(Hazelnut)为榛科(Corylaceae)榛属(Coryus)植物, 全世界约有16种。中国有10种,其中主要栽培种为平欧杂种榛(C.heterophylla×C.avellana),别名杂交榛子、大果榛子(梁维坚,2002)。榛子果仁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用途广泛。已鉴定的平欧杂交品种抗寒品种,冬季抗-35 ℃低温,可以在北纬42°以南,即沈阳以南栽培(叶国盛, 2006)。这些品种在沈阳以北栽培会出现冻害抽条现象,而北纬42°—47°,由于土地等因素使得该区域发展榛子有很大潜力,是我国榛子集中分布的地区。因此,培育榛子抗寒性品种并准确鉴定抗寒性尤为重要。
果树的抗寒性综合评估是现代果树抗性育种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关于果树的抗寒性评价,国内外学者已经提出了一大批与抗寒性测定有关的生理生化指标,如: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电导率等(肖啸等,2003)。由于果树的抗寒性是许多数量或质量遗传基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单一指标评价榛子抗寒性是片面的,用多个指标进行综合性评价才是科学的(柳新红等,2007)。我国在杂交榛抗寒性方面的研究较少,大多使用电导法测定抗寒性(彭立新等,1994)。20世纪80年代初,利用平榛和欧榛进行杂交,获得了一批优良无性系(梁维坚等,2005),但未对无性系的抗寒性进行系统评价。近年来榛子在我国的发展前景看好,尤其是东北地区,但不少地方存在盲目引种、栽培的问题。本文以平欧杂交榛子为试材,在低温最敏感、容易发生冻害的萌芽前采样(张继澍, 2006),对榛子生理生化等进行系统研究,利用相关分析方法探讨适合榛子抗寒性的评价指标,建立评价体系,对不同无性系进行抗寒性鉴定,为榛子抗寒性选育和榛子生产发展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平欧杂交榛选自北京市昌平区林业局苗圃榛子园,树龄4年。2007年3月6日萌芽前选择丰产性状相对较好的18个无性系的1年生粗度均匀枝条采样。
1.2 处理方法低温处理试验:将材料置于低温冰箱中进行模拟低温处理,设置6个温度,即0、-6、-10、-14、-18、-22 ℃,其中0 ℃为参照温度。以2 ℃·h-1的速度进行降温,当降至目标温度后维持2 h,再以2 ℃·h-1的速度缓慢升至0 ℃,维持8 h后置于室温下(彭立新等,1994)。
萌芽试验:经降温处理后,将枝条放入23 ℃培养箱中进行水培萌芽,统计萌芽率(彭立新等,1994),并以萌芽率作为榛子是否遭受冻害的指标(徐文铎等,1993)。
1.3 指标测定根据低温处理后的萌芽情况,选择-22 ℃低温处理的枝条进行生理生化指标分析。用常压加热干燥法测定枝条含水量;采用DDSJ-308电导仪测定各降温处理材料的电导率(relative electric conductivity,REC)(王晶英等,2003);计算半致死温度(semi-lethal temperature, LT50)(刘冰, 2005);氮蓝四唑(NBT)法测定SOD酶活性(汤章程,1999);考马斯亮蓝G-250法测定可溶性蛋白含量(陈毓荃,2002);蒽酮比色法测定可溶性糖含量(陈毓荃,2002);酸性茚三酮显色法测定脯氨酸含量(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等,1999);酶联免疫法测定芽子中ABA含量(Yang et al., 2001)。
1.4 数据分析采用SPSS11.5进行主成分、聚类等相关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低温处理对杂交榛子冻害的影响经过各低温处理后,每个无性系枝条受伤害程度不同,但随着温度的降低萌芽率逐渐降低。0、-6、-10、-14、-18 ℃低温处理后,大部分无性系萌芽率明显下降,但仍有一些无性系没有受到低温影响,萌芽率为100%(表 1)。经-22 ℃低温处理后,所有无性系萌芽率均下降,且无性系之间的差异较大,因此选择-22 ℃的萌芽率作为榛子抗寒性的衡量指标。
各抗寒指标测得数据如表 2,用相关分析法计算生理生化指标(含水量、电导率、半致死温度、SOD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ABA含量)与萌芽率的相关性,结果如表 3。
从表 3结果可以看出,榛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电导率、半致死温度与萌芽率(抗寒性状)极显著相关,ABA含量与萌芽率显著相关。
2.3 抗寒指标的选取根据相关分析结果,选取与抗寒性状极显著与显著相关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电导率、半致死温度、ABA含量作为杂交榛抗寒性综合评价的指标。在这5个指标中,电导率的变化反映出质膜透性的大小,随着质膜伤害程度的增大电导率也随之增大,从而反映出所测材料抗寒性的强弱。电解质渗透率达50%时的半致死温度更直接说明试材的抗寒性。植物激素ABA是抗冷基因表达的启动因子,对植物抗寒力的调控起着重要作用,也称“逆境激素”。可溶性糖在植物的抗寒生理中可以提高细胞的渗透浓度,降低水势,增加保水能力,从而使冰点下降。可溶性蛋白亲水性强,可显著增强细胞的保水力,增加束缚水含量和原生质弹性,防止细胞内结冰,提高植物组织抗寒性。
2.4 抗寒指标的权重由于不同指标之间的关系复杂,对抗寒性状的重要性不同,因此进行了主成分分析。表 4可以看出, 只有第1主成分与第2主成分的特征根大于1, 因此提取第1和第2主成分, 并通过第1与第2主成分中各指标负荷量F与贡献值Υ计算各指标对杂交榛抗寒性的作用大小, 确定权重Wi。从表 5可以看出,对杂交榛抗寒性影响最大的指标是电导率,以下依次为半致死温度、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ABA含量。
由于各指标的单位、性质和数量不同,需要进行标准数量化。各指标的变化具有连续性,采用隶属度函数进行标准数量化,并根据主成分因子负荷量的正负确定隶属度函数的升降顺序。ABA、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采用升型分布函数,即f(xi)=(xij-xi min)/(xi max-xi min);电导率和半致死温度采用降型分布函数,即f(xi)=(xi max-xij)/(xi max-xi min),其中f(xi)为各指标隶属度,xij表示各指标值,xi max和xi min分别表示第i项指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杂交榛各无性系抗寒性隶属度值见表 6。
根据各指标隶属度值与各指标权重,通过加乘法则:I=Wi×f(xi)(其中Wi为抗寒指标的权重;f(xi)为各指标的隶属度值),对各指标进行合成,计算各无性系抗寒性综合指数I。
根据抗寒性综合指数的大小,从表 7可以得出杂交榛不同无性系抗寒性强弱排序:84-349>81-23>85-127>B-3>84-69>84-545>81-9>83-33>84-1>84-72>84-254>84-48>84-402>84-237>82-11>84-226>B-21>84-572。
把杂交榛各无性系的抗寒综合指数进行聚类分析,从图 1中可以看出,将杂交榛不同无性系抗寒性分为4类:84-349、81-23和85-127为一类,其抗寒性最强;B-3、84-69、84-545、81-9、83-33和84-1为一类,抗寒性较强;84-72、84-254、84-48、84-402、84-237、82-11、84-226和B-21为一类,抗寒性较弱;84-572为一类,其抗寒性最差。
影响植物抗寒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果使用单一指标或多个指标分别评价其抗寒性必定会造成偏差。本文通过对多个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确定衡量杂交榛抗寒能力的5个指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电导率、半致死温度、ABA含量,由于多个衡量指标之间关系错综复杂,用主成分分析将多个指标转化成综合的主成分,再根据主成分的负荷量确定各个指标对抗寒性作用的权重,结合隶属度函数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根据综合指数的大小,得出杂交榛抗寒能力的强弱顺序为84-349>81-23>85-127>B-3>84-69>84-545>81-9>83-33>84-1>84-72>84-254>84-48>84-402>84-237>82-11>84-226>B-21>84-572。再通过聚类分析18个无性系分为4类,并得出84-349、81-23和85-127 3个无性系抗寒性为最强一类,为榛子抗寒性选育和榛子生产发展提供依据。榛子抗寒评价体系的建立,为榛子抗寒性的测定提供依据,但不同时期榛子的各个生理指标可能发生变化,其他采样时间进行评价时,各生理生化指标与萌芽率的相关性可能发生变化,因此需要建立新的评价体系进行评价。
植物体抗寒机制非常复杂,影响其抗寒性的的因素较多,因此产生了多种测定植物抗寒性的方法,目前,国内外测定抗寒性的主要方法有电解质渗出率法(EL)(杨吉安等,1995;Deans et al., 1995),电阻抗图谱法(EIS)(张钢,2005;Ackmann et al., 1984),全株冰冻测试法(WPFT)(Tanaka et al., 1997),叶绿素荧光法(CF) (Strand et al., 1988)等方法。具体评价杂交榛抗寒性时,应考虑众多指标的影响,应用综合评价体系进行评价,才能得到杂交榛抗寒性的科学依据。
陈毓荃. 2003. 生物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梁维坚. 2002. 大果榛子育种与栽培.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
刘冰. 2005.花椒抗寒性研究.甘肃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柳新红, 何小勇, 苏冬梅, 等. 2007. 翅荚木种源抗寒性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林业科学, 43(10): 45-50. |
彭立新, 梁维坚. 1994. 榛属(Corylus L.)植物抗寒性研究. 吉林林学院学报, 10(3): 166-170. |
汤章程. 1999. 现代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王晶英, 敖红. 2003.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技术与原理.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
王淑杰, 王连君. 1998. 果树抗寒生理研究进展. 北方园艺, 5: 28-29. |
肖啸, 刘建珍, 张立彬. 2003. 果树抗寒性研究的进展. 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17(1): 76-79. DOI:10.3969/j.issn.1672-7983.2003.01.017 |
徐文铎, 郑元润, 刘广田. 1993. 内蒙古沙地云杉生长与生态条件关系的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 4(04): 369-373. |
叶国盛. 2006. 高抗寒杂交大果榛子. 特种经济动植物, 1(9): 29. DOI:10.3969/j.issn.1001-4713.2006.09.023 |
杨吉安, 张康健, 贾彩霞, 等. 1975. 用电导法测定杜仲优树无性系抗寒性. 西北林学院学报, 10(增): 131-136. |
张钢, 肖建忠, 陈段芬. 2005. 测定植物抗寒性的电阻抗图谱法.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31(1): 19-26. |
张继澍. 2006. 植物生理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 上海市植物生理学会. 1999. 现代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南.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Ackmann J J, Seitz M A. 1984. Methods of complex impedance measurements in biological tissue. CRC Crit Rev Biomed Eng, Ⅱ: 281-311. |
Deans J D, Billington H L, Harvey F J. 1995. Assessment of frost damage to leafless stem tissues of Quercus petraea: a reappraisal of the method of relative conductivity. Forestry, 68: 25-34. DOI:10.1093/forestry/68.1.25 |
Strand M, Oquist G. 1988. Effects of frost hardening, dehardening and freezing s tress on in vivo fluorescence of seedlings of Scots pine(Pinus sylvestris L.). 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 11: 231-238. DOI:10.1111/pce.1988.11.issue-4 |
Tanaka Y, Brotherton P, Hostetter S, et al. 1997. The operational planting stock quality testing program at Weyerhaeuser. New Forests, 13: 423-437. DOI:10.1023/A:1006567231885 |
Yang Y M, et al. 2001. Effects of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on secondary wall thickening of cotton fibres. Plant Growth Regulation, 35: 233-237. DOI:10.1023/A:10144420158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