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学  2008, Vol. 44 Issue (7): 97-102   PDF    
0

文章信息

张樟德.
Zhang Zhangde.
桉树人工林的发展与可持续经营
A Review on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Eucalypt Plantation
林业科学, 2008, 44(7): 97-102.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8, 44(7): 97-102.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8-01-11

作者相关文章

张樟德

桉树人工林的发展与可持续经营
张樟德     
中国林业集团公司 北京 100714
摘要: 论述国内外桉树人工林的栽培及研究现状;指出桉树发展过程中存在长期地力维持、蒸腾耗水和水分平衡、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稳定性方面的问题;提出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理念;阐述我国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对策。
关键词:桉树    人工林    现状    问题    可持续经营    
A Review on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Eucalypt Plantation
Zhang Zhangde     
China Forestry Group Corporation Beijing 100714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reviewed and discussed the present status in cultivation and research of eucalypt plant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It was pointed out that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eucalypt plantation brought some latent problems in the soil productivity maintenance, water use and balance,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ecological stability in the eucalypt forest. The paper proposed a concept of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eucalypt plantation, and discussed the strategies for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eucalypt plant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eucalypt    plantation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    sustainable management    

全球每年大约有1 145万hm2的热带天然林消失(吴延熊等,2004),随着天然林不断减少,全球森林资源总量不断下降,各国不得不加强人工林的营造和利用(余雪标,1998)。全球工业用材将以每年2.7%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0年木材消耗量将达到26.74亿m3·a-1。目前,全球人工林面积已经达到1.87亿hm2,占总林地面积的5%,采用集约定向培育技术可获得高产出的林产品。人工林作为一个加速发展的木材生产方式,将为满足人类在21世纪不断增长的木材需求提供保障。

目前全世界约有5 000万hm2的热带人工林,且每年增加300万hm2左右(Binkley et al., 2004)。其中,桉树(Eucalyptus sp.)占热带人工林总面积的40%左右,木材产量占50%以上,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关国家就通过政府援助项目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引进桉树,扩大在采伐迹地和稀树草地上营造桉树人工林,以满足当地人口的木材及薪材需求(林迎星,2000)。

1 桉树人工林现状 1.1 原产地栽培

澳大利亚是桉属(Eucalyptus)树种的原产地。桉树天然林在澳大利亚是最有价值的经济树木,以昆士兰、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和塔斯马尼亚等州的大叶桉(Eucalyptus robusta),维多利亚和塔斯马尼亚等州的王桉(E.regnans)、二棱桉(E.bicostata)及斜叶桉(E.obliqua)等最为重要。澳大利亚在桉树的杂交育种、无性系繁育,特别是桉树工业林的经营管理模式(王红春等,2004)以及对不同材质的加工利用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澳大利亚目前有160万hm2人工林,其中桉树人工林60万hm2,主要分布在西澳、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和塔斯马尼亚。过去10年里每年新增桉树人工林2万hm2左右,主要以蓝桉(E.globulus)为主。澳大利亚政府计划截至2020年把人工林面积从现在的160万hm2增加到300万hm2, 而且鼓励快速发展桉树人工林,预计2020年桉树人工林面积将增加到80万~90万hm2

1.2 主要引种国的栽培与利用

桉树适应性强,引种后生长量往往大于或相似于原产地(Binkley et al., 2004)。当前桉树人工林生长量大的国家有巴西、南非、刚果等;生长量中等的国家有中国、印度、西班牙、智利、葡萄牙等。

巴西是桉树引种栽培较早的国家,也是桉树良种栽培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在引种、优树选择、杂交育种、扦插育苗、无性系测定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19世纪下半叶,巴西开始从澳大利亚引进桉树,1904年开始规模造林,1954年拥有桉树人工林面积30万hm2。20世纪70年代中期巴西桉树人工林面积剧增至105.2万hm2,目前已达到360万hm2,占世界桉树人工林面积的27%,位居世界第2位,其年生长量超过1亿m3(祁述雄,2002)。巴西先后共引进200多种桉树,经过反复栽培试验,有12种桉树在圣保罗州成功栽培,包括巨桉(E. grandis)、赤桉(E. camaldulensis)与蓝桉等。按用途可将巴西桉树分为3类:首先是纸浆林,其次是薪炭林,再次是其他用途的商品林。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巴西大规模营造桉树人工林,经历了育苗采种、选用适生种源、优良无性系扩繁这3个阶段(洪菊生,1992)。早期移栽至圣保罗州的巨桉实生苗人工林的年均生长量仅为25~30 m3·hm-2;1981年ARACRUZ林纸公司的科研人员突破了萌条扦插育苗技术难关,采用优树无性系繁殖造林,在同一立地条件下巨桉的年均生长量猛增至70 m3·hm-2,最高可达114 m3·hm-2,创造了年增蓄积量的世界纪录(洪菊生,1992);1990年巴西开始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大学合作,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成功检测出了巨桉和尾叶桉(E. urophylla)萌芽、生根、生长等无性繁殖性状的控制基因位点(Ferreira et al., 1997)。

中国从1890年开始引种桉树,20世纪50年代建立粤西林场,开始较大面积种植桉树,1973年开始了比较系统的种源/家系试验,“八五”期间开展了国际合作项目,从澳大利亚等5个国家引进桉属树种63个,种源258个,家系568个。到目前为止,引种栽培范围为北纬18°20′(海南三亚)至33°00′(陕西汉中),东经122°19′(浙江普陀)至99°84′(云南宝山)。全国20个省(含台湾)、自治区600多个县分布有桉树,先后共引种300多个品种(陈少雄,1996),人工林面积已达170万hm2,桉树已成为我国三大造林树种之一,造林面积仅次于印度和巴西,居世界第3位。

1.3 研究现状

近20年来,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研究更加频繁,在良种选育(Sacha et al., 1988Denison et al., 1993Gurumurthi, 1998)、遗传控制(Blakeway et al., 1993Prabha et al., 1997Verma et al., 1997)、繁殖栽培(White, 1993; Osorio et al., 1995Watt et al., 1995Warrier et al., 1998)、木材加工及材性改良(Zobel et al., 1989Simula et al., 1998Acosta, 1998)、可持续经营(Walt,1989Roger et al., 1991)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2 发展桉树人工林存在的问题

桉树人工林集约经营强度的日益加大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导致林地地力下降及其他诸多生态问题。

2.1 生产力问题

早在20世纪,人们就发现第2代云杉(Picea abies)容易引起地力衰退问题(Evans,1990),第2代云杉人工林产量比第1代下降了37.5%,称之为“第二代效应”。此后,研究发现:桉树人工林2、3、4代木材蓄积量分别比第1代下降了20.9%,38.7%和50.5%;生物量分别下降了19.6%,26.7%和44.6%(余雪标,1998)。可见,桉树人工林的地力衰退问题是相当严重的。随着林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轮伐期也由原来20~30年缩短至6~8年,我国华南地区的许多桉树丰产林轮伐期只需4~5年。这意味着被带走的养分越来越多。曾天勋(1995)研究推算,若完全收获6.5年生的雷林1号桉人工林,每公顷林地将损失327.605 kg的N、P、K、Ca和Mg有效养分,其他桉属树种将损失更多的养分。徐大平(2006)等采用不同方式收获4.5年生桉树人工林,研究结果表明:在只收获干材的情况下,N、P、K、Ca、Mg将分别损失77.6,4.6,51.6,38.6和4.2 kg·hm-2;在收获干材和树皮的情况下,损失量分别为108.7,7.4,116.2,128.1和4.7 kg·hm-2,带走树皮会损失大量的K和Ca;在收获干材、树皮和枝叶的情况下,损失量分别为162.2,11.7,160.9,169.8和9.3 kg·hm-2,收获枝叶会损失大量的N、P、K和Mg;在收获干材、树皮、枝叶和主根的情况下,损失量分别为181.8,12.9,173.2,184.8和10.1 kg·hm-2

除了过度收获外,全垦整地和不合理施肥也会导致桉树人工林地力衰退。机耕破坏了原有的土壤剖面结构,减少了地表凋落物和林下植被,地表易板结,地表径流增加,土壤和养分流失严重,林地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效果降低。全垦后第1年土壤流失量为13 t·hm-2a-1左右(徐大平,2006)。只施N、P、K复合肥,也会导致土壤微量元素缺乏,土壤肥力降低。

2.2 水分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桉树人工林是否较其他树种人工林消耗更多的土壤水分成为关注的焦点。周国逸等(1995)在广东西部电白市小良镇对比观测地下水位,发现桉树林地下水位深9~11 m、裸地为1~4 m、混交林为3~4 m。随后,周国逸(1997)对相同地点的研究认为混交林林下植被、凋落物和未受干扰的表土能减少径流。余作岳等(1996)在同一地点的研究表明,桉树人工林地表缺乏凋落物覆盖,加上桉树林冠下具有较大雨滴,导致土壤易板结。

在雷州半岛,发展桉树人工林经常遭到指责,认为其会减少地下水。1999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与澳大利亚树木技术研究中心在雷州林业局的纪家林场和河头林场联合开展桉树水量平衡研究。用热脉冲法(误差±5%)对3~4年生尾叶桉(河头林场和纪家林场的种植密度分别为3 m × 2.5 m与3 m×1.5 m)耗水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河头林场尾叶桉耗水量为542 mm·a-1、纪家林场为559 mm·a-1。而河头林场附近的25年生加勒比松(Pinus caribaea)蒸腾耗水量超过700 mm·a-1,显著高于尾叶桉。

与其他人工林相比,桉树人工林截留量相对较低,这与其叶面积小且叶表面光滑有关。Vertessy等(2001)的研究表明,王桉(E. regnans)林冠截留量为降雨量的11%,而同一地点同期辐射松(Pinus radiata)的林冠截留量为降雨量的19%。我国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的林冠截留量为降雨量的27%,而尾叶桉为16%(徐大平等,2006)。树种对土壤水分蒸发量影响不大,主要取决于土壤特性、地表覆盖情况和气候条件(徐大平等,2006)。

2.3 生物多样性问题

由于经营目标和作业方式等的影响,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呈减小趋势。一方面,绝大多数桉树人工林为商业林,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效益是其最主要的培育目标,因此,为提高林木的生长量和出材率,需定期除草抚育,导致桉树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减少;另一方面,桉树速生,加上造林密度大,幼林可在1年内达到完全郁闭,致使林下植被受光照因子限制,不能完成其正常的更新和生长周期,使植物多样性降低。

余雪标(1999)在海南岛的研究结果表明: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桉树林下植被多样性随着降雨量的变化而变化,降雨量充沛的地区,其林下植物多样性高,而且生物量也大,并提出以1 000 mm雨量线作为桉树人工林种植区划的依据,即在1 000 mm以下地区以发展桉树生态公益林为宜,雨量高于此临界线的地区则可发展桉树短周期工业用材林。我国桉树栽植区的雨量多在1 000 mm以上,只要经营合理不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桉树与其他任何树种一样,在其生长过程中需要吸收土壤养分和水分,特别是在一些相对干燥和养分不足的林地,表现出很强的竞争性(Florence,1986)。Davidson(1993)对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地区的桉树群落研究时发现,林地群丛是靠树冠间空隙的养分、水分来维持生长,特别是在养分不足的沙地,雨水补给低,树木要在这种立地上正常生长,对水分和养分的竞争表现得更为剧烈。而我国南方地区雨量丰富,桉树能同绝大部分林下植物共生。由于桉树林冠叶面积指数小,具有较好的透光性,同松树(Pinus)和相思(Acacia)林相比,更适宜林下植物生长。一般认为桉树人工林降低了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必须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原有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导致桉树人工林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不一样。在废弃的农用地或退化荒裸地上营造桉树人工林能够增加生物多样性;同时还能增加碳贮量,缓解温室效应。砍伐天然林营造高产人工林则会降低生物多样性。

2.4 生态稳定性问题

多数桉树人工林是结构单一的同龄群落,生态稳定性较差。主要表现为对气候和自然变化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减弱。布鲁宁(1991)认为人工林遗传多样性指数低,物种丰富度低,对变化较大的气候及极端气候条件的适应能力较弱。由于遗传基因的窄化,大大削弱了桉树人工林控制病虫害的机制,加剧了病虫灾害的发生。据报道,在巴西西部马托格罗索州南部,23万hm2的桉树林在几年间被数十亿红蚁咀嚼,红蚁频繁吞食树叶后致使桉树丧失其多次抽发新芽的能力,在菲律宾也有类似的报道(Sofronio,1993)。最近两年雷州半岛成片的桉树林遭到油桐尺蠖(Buzura suppressatia)危害,2007年惠州桉树人工林也大面积遭受油桐尺蠖灾害。这与桉树人工林的单一结构不无关系。

我国主要桉树引种地是台风危害区,而现有桉树人工林抗风灾能力普遍较弱。经多年的试验和造林实践发现,许多桉树无性系很难适应沿海高温、多雨和台风多发性气候。2001年广西沿海一带面积在667 hm2以上的DH32-28无性系人工林在台风和多雨气候的影响下,成片感染青枯病,造成“全军覆没”;2002年“伊布都”号台风登陆湛江后,雷州林业局95%以上的桉树人工林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风害最严重的是2年生的DH201-2无性系幼林,风折率达98%。因此,选育抗风能力强的无性系是提高我国桉树人工林生态稳定性的一个重要途径。

3 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对策

基于桉树人工林日益显著的生态问题,作为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于一身,具有现代林业属性的桉树工业人工林的经营应将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其未来经营活动的核心和指导思想。

Nambiar(1999)提出了几个森林经营可持续性的核心条件:1) 能够保证在连续收获后不引起人工林产量有下降的趋势;2) 能够保持或提高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和水的质量;3) 能够促进木材生产和加工行业的发展并取得好的收益;4) 能够提高对区域经济与社会利益的贡献。白嘉雨等(1996)谢耀坚(2003)以及莫晓勇(2005)先后对中国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战略进行了详尽综述,并提出了我国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战略和措施,主要包括:立地与树种、品种相匹配,人工林混交措施,营造混系林、轮作林与间作林,科学植被管理和造林技术改进,采伐剩余物与枯枝落叶还林,杜绝桉树的全树利用,合理的收获作业措施及病虫害控制等。桉树人工林的发展一定要做好合理规划、适度发展、科学经营。一定不能以破坏天然林、次生林和生态公益林来发展桉树。在规划过程中,把桉树速生丰产林同其他林分镶嵌起来,做到块状混交,景观多样。尽量不要规划成大面积的纯林,以减少病虫害大面积发生的机会。在江河和溪流两边以及沟壑地带,要留有一定宽度的生态保护带,尽量保护原有植被。在整体规划中,也要注意适度发展,适地适树,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桉树作为一个十分有前途的林业产业,为天然林保护、缓解木材供需矛盾,改善我国森林资源结构将起到积极作用。为了使桉树人工林持续健康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3.1 加强营林和管理,发展优质、高产、高效林业

对我国现有桉树人工林应加强中幼林抚育管理,加快低产林改造步伐,调整树种结构,用速生、丰产、优质、抗性强的优良无性系营建速生丰产林,结合林纸一体化项目,建设一批工业原料林基地,让速生丰产林比例超过桉树人工林总面积的90%以上。

3.2 科技兴林,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继续引进桉树育种材料,不断进行新品种选育,促进桉树增产,改良材质。我国早期引进的桉树育种材料目前保留住的已经不多了,需要再次有计划地进行系统补充引进。在引进的基础上进行种源家系试验,大规模开展优树选择,通过林木矮化技术加大规模进行优树之间的人工杂交育种工作,同时加强桉树的抗性育种工作。

加快桉树优良无性系繁育和应用。相继对杂交的新的优良无性系实施“测定、小试、中试、推广”系列试验,从测定到推广一个优良无性系需要5~6年时间,对无性系繁育技术进行深化研究,对各种遗传性状良好的难生根的无性系进行攻关,使桉树组织培养和扦插技术成龙配套,实现良种规模生产。为了减少青枯病通过苗圃的传播,推广利用桉树组培苗替代扦插苗造林。

细化丰产栽培技术。确定桉树适宜立地选择技术规程,减少盲目发展。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立地类型制定相应的丰产栽培技术措施,将栽培措施细化到小班。根据土壤和幼树的叶片分析确定桉树的平衡施肥计划,在施肥过程中细分基肥和追肥配方,增加有机复合肥的施用比例,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减少养分流失对水体造成的污染。

在坡度较小的立地上推广拖拉机深松整地,减少表土的受干扰程度,减少整地造成的水土流失。在坡度较大的立地上,鼓励不进行火烧清理林地,带状清理后利用除草剂控制杂草后直接进行造林。这些措施有利于维持土壤肥力,保持林分的长期产量。早期的杂灌控制对桉树人工林的产量影响很大,必须尽量在幼林期控制林下植物,保证桉树的前期生长。

3.3 以桉树产业化为中心,产品产业化为突破口,发展林产工业

从市场需求上看,桉树木浆需要量逐年递增,发展桉树造纸大有前途。世界木浆生产一直保持稳定增势,年增长率约为1.45%,而我国纸业生产量和消费量分别只占世界平均量的10%和14%,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每年需要花大量外汇进口高档纸、纸板和木浆,造纸工业走出低谷的关键的是发展木浆生产,使之实现纸浆、纸及纸板的完全自给。

3.4 建立以资金投放为重点的投入系统

国家采取适当的经济扶持政策将桉树产业逐步推向市场。贴息贷款将成为国家给桉树产业投资的一种主要扶持方式,建设浆厂项目所需资金可通过国家扶持和市场调节途径解决。其融资渠道主要是政策银行的间接融资,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允许企业通过发行企业投资债券和股票等在长期资金市场上直接融资。另外,创造良好宽松的投资环境,吸收外资入股,也是一条主要的资金融通渠道。更重要和紧迫的是建立各主要种植区域的活立木交易市场,以使桉树人工林得以健康迅速发展。

3.5 制订以调动劳动者积极性为中心的政策系统

实现桉树产业化,促进桉树人工林持续发展,势必会引起各方利益关系的调整,必须制订兼顾各方利益的政策,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桉树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林、工贸一体化经营,在各个领域的劳动者应按照“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得到应有的收入,打破过去的人事、工资制度,建立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的用人、工资制度。

3.6 增强保障机制,建立完善桉树产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林业工作站、林木种苗站、森林病虫害检疫防治站、林业技术推广站、林产品购销服务组织以及乡村林业专业组是桉树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加强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也是实施桉树人工林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措施。除国有林场、大型企业集团进行桉树人工林营造外,还有很大一部分营造工作分散在广大的乡村集体和农民中,因此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要重视其发展,除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外,还应引导广大农民走合作联合的道路,以便加快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从而切实提高林地的生产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布鲁宁. 1991.研究森林与气候关系的新范畴和新观点.第十届世界林业大会文献选编.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08-144.
白嘉雨, 甘四明. 1996. 桉树人工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问题. 世界林业研究, (2): 63-68.
陈少雄. 1996. 中国桉树栽培区的分类研究. 桉树科技, (2): 1-12.
洪菊生. 1992. 巴西桉树人工林栽培技术. 世界林业研究, 5(2): 61-69.
林迎星. 2000. 国外工业人工林发展研究概述. 世界林业研究, 13(4): 25-31. DOI:10.3969/j.issn.1001-4241.2000.04.006
祁述雄. 2002. 中国桉树.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王红春, 许少洪, Peter Volker. 2004. 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林业公司人工桉树林经营模式及启示. 林业资源管理, 4(2): 64-68. DOI:10.3969/j.issn.1002-6622.2004.02.016
吴延熊, 周彬, 陈宏伟, 等. 2004. 热带人工用材林研究综述. 世界林业研究, 17(2): 14-17. DOI:10.3969/j.issn.1001-4241.2004.02.004
谢耀坚. 2003. 中国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战略初探. 世界林业研究, 16(5): 59-64. DOI:10.3969/j.issn.1001-4241.2003.05.013
莫晓勇. 2005. 桉树人工林培育的理论与方法.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徐大平. 2006. 桉树速生丰产林-我国林浆纸一体化的必然选择. 中华纸业, 27(4): 14-25. DOI:10.3969/j.issn.1007-9211.2006.04.003
徐大平, 张宁南. 2006. 桉树人工林生态效益研究进展. 广西林业科学, 135(4): 179-187. DOI:10.3969/j.issn.1006-1126.2006.04.002
余雪标. 1998. 桉树不同连栽代次人工林生产力及土壤性质的研究.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9-49.
余作岳, 周国逸, 彭少麟. 1996. 小良试验站三种地表径流的对比研究. 植物生态学报, 20(4): 355-362.
曾天勋. 1995. 雷州短轮伐期桉树生态系统研究.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周国逸. 1997. 热带北缘裸地与桉树林地降水—地表侵蚀特性的对比研究. 地理学报, 52(6): 491-499. DOI:10.3321/j.issn:0375-5444.1997.06.002
Acosta M S.1998.Present status of the technology for the non-tradional uses of eucalyptus in Mercosul and other countries. Proceedings of the 1st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Solid Wood Products of High Technology.B elohorizonte, Brazil: SIF/UFV.
Binkley D, Stape J L.2004.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eucalyptus plantations in a changing world//Borralho N, Pereira J S, Marques C, et al.Eucalyptus in a changing world. Aveiro, Portugal: IUFRO, 11-15.
Blakeway F C, Herman B, Watt M P. 1993. Establishment of cell suspension cultures of Eucalyptus grandis and E.grandis×camaldulensis. South African Forestry Journal, (166): 17-26.
Davidson J. 1993.Overview of the regional symposium on recent advances in mass clonal multiplication of forest trees//Proceedings of the Regional Symposium on Recent Advances in Mass Clonal Multiplication of Forest Trees for Plantation Programmes. Bogor, Indonesia: FAO, 392.
Denison N P, Kietzka J E. 1993.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sation of vegetative propagation in Mondi for commercial afforestation programmes. South African Forestry Journal, (166): 53-60.
Evans J.1990.Long term productivity of forest plantation status in 1990//IUFRO 19th World Congress Proceedings. 1(1): 165-180.
Ferreira M, Santos P E T. 1997.Genetic improvement of eucalyptus in Brazil-brief review and perspectives. Proceedings of IUFRO Conference on Silviculture and Improvement of eucalypts, Salvador, Brazil.Colombo: EMBRAPA, 14-34.
Florence R C. 1986. Cultural problems of eucalyptus as exotics. Commonwealth Forestry Review, (65): 141-163.
Gurumurthi K.1998.Selection of superior Eucalyptus trees for industrial requirements.Tree-improvement: applie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transfer.USA: Science Publishers Inc, 273-284.
Nambiar E K S. 1999. Pursuit of Sustainable Plantation Forestry. Southern African Forestry Journal, (184): 45-62.
Osorio L F, White T L, Huber D A.1995.Strategy for genetic improvement of Eucalyptus grandis by Smurfit Cartón de Colombia. Informe de Investigación - Smurfit Cartón de Colombia Investigación Forestal. Smurfit Cartón de Colombia: SA, 170-177.
Prabha B, Kapoor M L, Sharma S K., et al. 1997. In vitro clonal propagation of juvenile eucalyptus hybrid (E.camaldulensis Dehn. × E.tereticornis Sm.). Indian Journal Of Forestry, 20(1): 93-97.
Roger A, Juan Carlos C, Claudio B. 1991. Clonal propagation program for eucalyptus globulus in Chile. Bosque (Chile), 12(1): 3-9. DOI:10.4206/bosque
Sacha R M, Lee C, Ripperda J, et al. 1988. Selection and clonal propagation of eucalyptus. California Agriculture, 42(6): 27-31.
Simula M T, Tissari J T. 1998.Market prospects for eucalyptus solid wood products in the European common market.Proceedings of the 1 st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solid wood products of hight echnology.Belohorizonte, Brazil: SIF/UFV.
Sofronio C C. 1993. Analysis of forestry policies and programes Visavis the Albizia falcataria Gall disease. phil. Lumberman, (3): 14-20.
Verma S K, Bagchi S K, Mittal M C. 1997. Variation in rooting responses and in other characters of half-sib juvenile cuttings from Eucalyptus tereticornis. Indian Forester, 123(8): 759-763.
Vertessy R A, Watson F G R, Sullivan S K O'. 2001. Factors determining relations between stand age and catchment water balance in mountain ash forests.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143: 13-26. DOI:10.1016/S0378-1127(00)00501-6
Walt H R. 1989. Industrial forests. American Forests, 95(11): 26-28.
Warrier K C S, Ajith Kumar K G, Venkataramanan K S. 1998. A low cost rooting medium for macropropagation of eucalypts. Sylva-Plus, 6(1): 13.
Watt M P, Duncan E A, Ing M, et al. 1995. Field performance of micropropagated and macropropagated Eucalyptus hybrids. South African Forestry Journal, 173: 17-21. DOI:10.1080/00382167.1995.9629685
White K J. 1993.Silviculture of eucalypt planting-learning in the region.Bangkok, Thailand: FAO Regional Office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
Zobel B J, Van Buijtenen J P. 1989. Wood variation. Its causes and control. New York: Springer Verl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