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学  2008, Vol. 44 Issue (6): 176-179   PDF    
0

文章信息

刘延春, 施莹.
Liu Yanchun, Shi Ying.
吉林省重点国有林区森林采伐经营技术发展历程解析
Development Course of Forest Harvesting Management Techniques of the Key State-Owned Forest Areas in Jilin Province
林业科学, 2008, 44(6): 176-179.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8, 44(6): 176-179.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7-10-24

作者相关文章

刘延春
施莹

吉林省重点国有林区森林采伐经营技术发展历程解析
刘延春1, 施莹2     
1. 吉林省林业厅 长春 130022;
2. 北华大学 吉林 132013
关键词:吉林省    重点国有林区    森林经营    采育林    
Development Course of Forest Harvesting Management Techniques of the Key State-Owned Forest Areas in Jilin Province
Liu Yanchun1, Shi Ying2     
1. Forestry Department of Jilin Province Changchun 130022;
2. Beihua University Jilin 132013
Abstract: This paper illuminates forest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course of the key state-owned forest areas in Jilin Province, and shows us the historic changing process of forest management, that forestry gives priority to from lumber production to paying equal attention to ecology building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From forest clear-cutting management technique to techniques of forest alternative harvesting and regeneration management, and finally under the new thought of managing forest about forest building, seeking a unique model of harvesting and regeneration managing forest with cutting-and-culturing forest to fit Jilin Province's forest areas, combines ecology building with industry development, makes forestry ecology building industrialize, industry development ecologize, advances Jilin Province's forestry to harmonious development in ecological, social, economical benefit, accordingly realizes forest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Jilin Province    the key state-owned forest areas    forest management    cutting-and-culturing forest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而良好的陆地生态系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纽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森林经营理论不断深化,而德国创立了森林永续利用理论,则拉开了探索林业建设理论的序幕,实现了人类对森林经营理论认识上的3次飞跃。森林永续利用理论把森林作为孤立封闭的自然存在物来考察,近自然林业理论和生态系统经营理论将森林作为完整、开放的生态系统研究,而可持续发展理论将森林资源放在生态、经济和社会更大的系统中考察。从森林经营理论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到,每一次新的森林经营理论的产生都是人类对自然系统理解的升华。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林业的发展经历了发展、挫折、破坏、恢复发展和大发展等阶段。这是一个曲折、探索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森林经营理论和森林经营方式不断调整、日趋成熟的过程,是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过程。中国森林经营理论指导经历了从法正林向多元化发展,采伐方式上经历了从皆伐向择伐、抚育采伐转变,林业建设上从以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并重的现代林业发展新理念的历史性转变,逐步走向正轨。特别是近10年来,我国林业开始迈上以现代林业理论为指导,以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为载体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此大环境下,应运而生了当今林业建设全新的经营森林理念——生态·效益林业理论(刘延春,2006)。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吉林省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努力寻求生态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点,实现林业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目标,从而实现林业综合效益最大化。

吉林省多年来森林的不断采伐与利用,使林分结构、立地条件不断地发生变化,人类在森林的经营方式和思想观念上逐渐地转变。吉林省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也是经历了一个很漫长的发展历程,并最终寻求到了适合于吉林省林区的独特的经营森林方式,极大地推动了吉林林业建设的快速发展。

1 森林皆伐经营技术

新中国成立之初,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成为国家当时的首要任务。由于对采伐与更新的关系等问题认识不深,加上当时国家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国民经济的恢复急需大量木材。为了适应木材生产的需要,在林业生产实践中,借鉴前苏联的森林经营方式,采取了大面积皆伐的作业方式。

森林的大面积皆伐,对林地有很大的影响。一是皆伐后,森林小气候发生了变化,林地裸露,土壤植被、水分条件和幼树的生长发育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采伐迹地上,原有林冠下的耐荫树种逐渐被阳性植物所代替,森林更新质量差,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二是大面积皆伐后,采用人工更新,出现了大面积的人工纯林,使珍稀阔叶树种明显减少。三是许多正处于最佳生长期的中、幼龄树种被采伐后,后继乏力。延长了可采资源的轮伐周期,加重了资源危机,使森林资源不能可持续。

临江林业局是实施森林皆伐经营技术的主要代表。临江林业局由于开采早,森林资源变化巨大。1953—1996年底,大面积皆伐一直是临江林业局的主要采伐方式,这种“剃光头”的作法,在木材采伐阶段的高效率、低成本是显而易见的,但其带来的不良后果在几十年后逐渐显现出来。临江林业局在1986年以前,由于长期过量采伐,森林蓄积的消耗量大于生长量。在为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林区的森林资源也遭到了破坏,森林质量下降,生态环境受到很大的影响。1987年,对木材生产作了适当调整,采伐产量逐年递减,同时加速改造低质天然次生林,基本达到了生长量大于消耗量。

2 森林径级择伐采伐更新经营技术

择伐是我国各大林区天然林中普遍采用的一种主伐方式。择伐后,伐区仍有各龄级的林木,森林更新种源比较可靠(林田苗,2005)。国外从19世纪末开始,针对人工同龄纯林的弊端,指出天然林应避免大面积皆伐作业,而代之以择伐作业,维持林分异龄、针阔混交的结构。径级择伐是东北地区最早应用的采伐方式之一,吉林省东部地区也实行过该种择伐方式。径级择伐,实际上是“拔大毛”,根据对木材的要求和成本核算,确定最低的采伐径级,立木达到规定立木胸径方可准许采伐。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目的主要是取材。但伐后保留林分主要是病腐木和砸伤木,林木风倒、风折严重,卫生状况不佳,有的地方变成了皆伐,林相残破,更新困难。由于当时的森林资源均属于立木径级较大的原始林,因而造成采伐立木强度过大,伐后大部分造成疏林地。这种方式主要是追求木材产量,获得最大经济效益,耗费最低的生产成本。伐后,依靠天然更新,并分布不够均匀,更新的树种以阔叶树为主,红松(Pinus koraiensis)等针叶树更新没有保证。在不适宜大强度的林型中,如红松混交林,伐后易造成“四不像”伐区,在短时期内给森林演替成“顶极群落”带来很大困难(王海民,2002)。然而,在立木径级并不是较大的林分里,森林径级择伐采伐更新经营技术采伐立木强度并不大,但并没有解决病腐木、被压木、濒死木等森林资源问题,也没有解决林间过密问题,致使森林质量下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3 森林采育兼顾伐采伐更新经营技术

采育兼顾伐也叫一次采育伐,1958年在黑龙江省乌敏河林业局最先实行,于1962年在汪清林业局开始采用,是在一个运输系统内,采伐达到规定径级的健康木、站杆、病腐木、生长无希望的树木。主要特点是把采伐成熟木与抚育幼壮林结合起来。要求伐后保留郁闭度0.3以上,或健壮目的树种300株·hm-2以上;或幼苗、幼树3 000株·hm-2以上,这种采伐方式对采伐强度这个非常关键的技术指标没有规定。因此,在生产作业中,采伐强度很大,郁闭度较低,伐后使树种组成改变,森林质量下降,而且在采伐作业中,采取拖拉机集材方式,生产成本提高,对保留木、幼苗幼树有很大影响;并且,拖拉机集材道也破坏了生态环境,不利于森林更新。同时,对以云杉(Picea)、冷杉(Abies)为主林分,易遭受风倒、风折或枯死现象。而采育择伐是在采育兼顾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我国著名植物学家刘慎谔1964年提出来的,是把收获木材和培育森林后备资源结合起来的,经过10多年的实践和完善,成为一种符合森林主伐的一种采伐方式,并于1973年10月纳入《森林采伐更新》规程中。规程规定,这种采伐方式适用于中小径木多、天然更新好的复层异龄林,采伐强度不超过伐前立木蓄积的60%,伐后保留林分郁闭度0.4以上。要求伐后保留胸径8 cm以上健壮目的树种300株·hm-2以上,对一般林分保留蓄积40%,对以云、冷杉为主的林分伐后保留蓄积不少于60%,按照这个标准执行,伐后天然更新有保证(王海民,2002)。

对阔叶红松林实施择伐,伐后由原来以针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演变为以阔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后来这种情况又发生逆转,恢复为以针叶树为主的混交林。实践证明,不论是径级择伐、采育兼顾伐还是采育择伐,都因择伐强度过大,在相当长时期内阔叶红松林难以恢复(肖兴威,2007)。

4 吉林省采育林采伐更新经营技术

为缓解森林资源危机,扼制生态环境的逐步恶化,从1998年起国家在长白山重点国有林区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但同时也带来了国内林木产品市场供需矛盾和林区的经济困难等一些新的问题。因此从吉林省长白山林区的实际情况看,急需找到使林业尽快走出谷底、摆脱困境的根本性措施。

几年来,吉林省借助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政策机遇,在认真总结建国以来天然林经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天然林可持续经营的全新理念。以森林生态、经济系统及其与之相关的生态、经济、社会领域为研究对象,运用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通过整合优化资源、环境、经济等相关要素,实现森林自然生产力和经济生产力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理念和林业生产实践活动。利用长白山独特的自然条件、长白山天然林森林类型所具有的最佳生态结构、长白山地带性森林植被——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所具有的生产力水平高和抗逆性强的特殊功能,通过高度集约经营来营造采育林,以满足我国对特种用材日益增长的需求,在建设森林生态体系的同时,实现林业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刘延春,2006)。

吉林省采育林采伐更新经营技术,是根据吉林省长白山林区的森林资源现状,遵循林业发达国家的近自然林经营思想(沈国舫,1995),依据汪清林业局的采育林实践经验,通过遵循自然选择,按照采坏留好、密间稀补、保护幼树、控制强度的原则,实施伐除非目的树种、病腐木、枯立木、秃头木和干形不良的树木,补植珍贵树种等经营措施,促进林分尽快向长白山林区地带性顶极群落过渡。将现有质量不高或残破的林分,逐步培育成为目的树种生长量和林木价值,达到或接近同类林分的指标,具有长白山林区的特色,生态效益良好、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吉林省采育林采伐更新经营技术在经营中使地区群落的主要本源树种得到明显表现,它不是回归到天然的森林类型,而是尽可能使林分建立、抚育以及采伐的方式同潜在的天然森林植被的自然关系相接近,使林分能够接近自然生态的自发生产,达到森林生物群落的动态平衡,并在人工辅助下使天然物质得到复苏,最大限度地维护森林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从根本上解决国内林木产品市场供需矛盾,增加林区就业岗位,实现林区林业可持续发展。

吉林省采育林采伐更新经营技术的实施借鉴了汪清林业局的采育林经营实践。汪清林业局自1959年以来实施采育林经营技术,至今汪清林业局已形成针阔混交、复层、异龄为主要特征的采育林12.5万hm2,在取得主导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取得了巨大的综合效益,为合理经营森林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汪清林业局自实施采育择伐的30年间,共培育采育林面积68 543 hm2,占总有林地面积的24.98%;采育林年生长量为42.74万m3,为全局生长量的33.9%;采育林蓄积785.34万m3,为现有森林总蓄积的20.77%。据12块采育林固定样地的资料测算,采育林生长量最高为9.57 m3·hm-2,最低为4.15 m3·hm-2,平均生长量为7.38 m3,平均生长率为5.45%。据此,其择伐周期分别是:采4留6至10年,采5留5至13年,采6留4至18年。建局40余年来(至1989年),共向国家提供商品材1 327.7万m3,其中采育林生产的约为411.26万m3,占全部出材量的30.98%。此外,由于采育林的生长量为6.24 m3·hm-2a-1;比全局平均生长量高1.65 m3·hm-2a-1,与皆伐迹地人工林的生长量比每年可提高立木蓄积15万m3。同时,由于采育林有着良好的天然更新条件,节约大量更新费用。建局50多年来,累计生产木材1 828万m3,消耗森林蓄积3 600多万m3,现仍有森林蓄积3 800万m3(柏广新等,2003)。在实施采育林经营期间,该企业既保持经济的持久增长,又保持了森林资源的总量不减,功能不降低,根本原因在于把对森林生态的保护和森林资源的利用统筹兼顾起来,贯穿于森林生产经营全过程,因而形成了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良性循环格局。实践证明,实行采育林经营技术可以在不破坏森林环境的前提下,既进行了采伐利用,又加快了林木生长,在复层异龄混交林经营中,坚持采坏留好、密间稀留、控制采伐强度、保护幼苗幼树和适当补植树木的原则,培育出仿效自然、回归自然、优于自然的可持续生产的森林类型和可持续发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森林经营模式。

吉林省实施的采育林采伐更新经营技术,在采伐生产技术方面,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集材作业对森林地表的破坏,集材作业全部采用畜力集材。以往,在北方的生产作业中,以拖拉机集材为主,畜力集材为辅,但现在畜力集材是一种主要的集材方式。畜力集材有利于森林资源的恢复、生长和培育,据大海林林业局海源林场的调查,畜力集材时完全可以避免对幼树的伤害,最低可保存幼树600株·hm-2。并且这种集材方式作业灵活,可随意集材,不需专修集材支道,投资少,管理简单,冬季作业时对地表破坏极轻微,很少产生土壤侵蚀现象,而且畜力集材方式节约成本,保护森林生态环境。随着森林资源的减少和对森林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畜力集材己成为北方林区的重要集材方式。

吉林省采育林采伐更新经营技术的实施,使林区的森林资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采育林采伐更新经营技术的实施,建设地的森林资源主要在林分结构和林木蓄积2个方面发生变化。一是林分结构,随着采育林采伐更新经营技术的实施,林分结构将得到调整,林分结构向多树种混交方向演变,形成人天混复层异龄林,其生态效能将显著增强。同时,通过采取合理抚育、补植、管护、利用等经营措施,改善林木的生长条件,可使其营养空间得到改善,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从而,促进林分结构和质量逐步得到优化。二是林木蓄积、林分结构的调整,必将导致林区森林蓄积的明显变化。采育林采伐更新经营技术实施初期,由于抚育补植作业,非目的树种蓄积量将逐步减少,随着林分营养空间的改善,目的树种蓄积量将很快大幅度提高,林分总蓄积量逐步增加。同时吉林省采育林采伐更新经营技术的实施,也对林区的生态和社会效益有很大影响。一是可有效地改善林区次生林和残次林分结构和树种组成,形成复层异龄林,加快向红松阔地带性顶级群落过渡,从而改善林区的生态环境。二是可有效地增加森林资源,提高林分质量,优化森林生态系统,为野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繁衍环境,从而增加珍稀野生动植物的种群数量,维护流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同时,可以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旱等自然灾害。三是可以有效地促进林区实现环境、资源、人口、经济之间协调统一,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四是实施该经营技术,通过引入新的经营机制,实行资金、技术、林地、劳力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合理重组,既可促进林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林业的产出,增加林业职工收入,维护林区的社会稳定。五是通过引入现代林业经营方式和经营思想以及科技推广示范和监测评价体系的建立完善,可有效地带动林业经营管理机制的转换。六是也可为林区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安置林区的下岗待业职工。

实施吉林省采育林采伐更新经营技术,对于解决东部国有林区天保工程结束后的出路问题、实现林业老工业基地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利用国家投资政策,争取大量资金注入。二是有利于在保证提高林分质量功能的同时,保持持久性的接续产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这种运作方式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森林经营,更不同于以往对森林的采伐,其主要是从培育森林的角度进行的森林经营活动,不仅不会对森林产生破坏作用,而且还会促进林木的快速生长。三是有利于解决林产工业原料不足问题,拉动相关产业和职工就业。总之,实施吉林省采育林采伐更新经营技术,通过优化林分组成,最大限度地促进林木立体利用空间进行光和作用,实现林地生产力的最大化,提高林区的森林资源质量和林木产品产业规模,缓解国内林木产品市场的供需矛盾,振兴林区的林业产业,实现森林的可持续性。并将有效地缓解林区就业压力和经济困难,改善林区的生态环境,实现林区林业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

5 结论

综上所述,吉林省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的发展历程展示了林业从以木材生产为主逐渐发展到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并重的森林经营的历史性转变过程。由于曾经的过度采伐,我国现阶段处于长期采伐后的休伐期,仅从木材贮量来说是森林资源恢复期,其实质是生态系统的恢复期,当森林系统恢复到健康结构时将面临着林业经营战略的再次调整,吉林省林业在新的经营森林理念指导下的采育林采伐更新经营技术,将对林业经营战略转移后的林业经营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同时促进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经营。

参考文献(References)
柏广新, 田静波, 王悦山, 等. 2003. 中国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采育林技术研究.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27.
林田苗. 2005. 长白山云冷杉林生态采伐更新技术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degree&id=Y797331
刘延春. 2006. 生态·效益林业理论及其发展战略研究.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89.
沈国舫. 1995. 中国林业如何走向21世纪.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王海民. 2002. 汪清林业局森林择伐经营效果的评价. 东北林业大学工程硕士论文.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degree&id=Y466206
肖兴威. 2007. 森林采伐更新管理.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