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学  2008, Vol. 44 Issue (6): 171-175   PDF    
0

文章信息

黄大庄, 杨忠岐, 贝蓓, 孙娜, 唐桦.
Huang Dazhuang, Yang Zhongqi, Bei Bei, Sun Na, Tang Hua.
花绒寄甲在中国的地理分布区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Dastarcus helophoroides in China
林业科学, 2008, 44(6): 171-175.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8, 44(6): 171-175.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06-11-09

作者相关文章

黄大庄
杨忠岐
贝蓓
孙娜
唐桦

花绒寄甲在中国的地理分布区
黄大庄1, 杨忠岐2, 贝蓓1, 孙娜3, 唐桦2     
1. 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 保定071000;
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与环境保护研究所 北京100091;
3. 河北省承德县林业局 承德 067000
关键词:花绒寄甲    地理分布区    温湿度阈值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Dastarcus helophoroides in China
Huang Dazhuang1, Yang Zhongqi2, Bei Bei1, Sun Na3, Tang Hua2     
1.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Baoding 071000;
2. Research Institute of Forest Ecology, Environment and Protection, CAF Beijing 100091;
3. Forestry Bureau of Chengde County of Hebei Province Chengde 067000
Abstract: This study mainly investigatied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Dastarcus helophoroides in China and analyzed the thresholds of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 its distribution region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employing D.helophoroides in controlling long-horned beetles. In China, D.helophoroides distributed in the regions from the north, Meihekou City(41°41′ N) of Jilin Province to south, Shenzhen City(22°38′ N) of Guangdong Province, and from west, Zhongning county(105°40′ E) of Ningxia Huizu Autonomous Region to east, Meihekou City(125°54′ E) of Jilin Province. The insect distributed widely in Guangdong, Jiangsu, Anhui, Hebi, Henan, Shanxi, Shandong, Ningxia, Shannxi, Beijing, Jilin and Liaoning. The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in the distribution regions was higher than 5.4 ℃,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in July was above 22.6 ℃,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in January is higher than -15.2 ℃, and the extreme low temperature was -36.8 ℃. The annual humidity in the distribution regions was above 47.2% and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was above 186.3 mm.
Key words: Dastarcus helophoroides    geography distribution    threshold of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又称花绒坚甲、花绒穴甲、木蜂坚甲和缢翅坚甲等,原属鞘翅目坚甲科(Colydiidae),现置于穴甲科(Bothrideridae)(王希蒙等,1996)。它是多种天牛的重要天敌,花线寄甲对控制松褐天牛(Monochames alteratus)有一定作用,对控制松材线虫病有重要意义。除寄生松褐天牛外,在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星天牛(A. chinensis)、云斑白条天牛(Batocera horsfieldi)、桑天牛(Apriona germarii)、栗山天牛(Mallambyx radeii)、刺角天牛(Trirachys orientalis)和锈色粒肩天牛(Apriona swainsoni)等天牛上也有花绒寄甲寄生, 对抑制天牛的发生和危害有较好的作用(黄焕华等,2003)。

花绒寄甲在我国分布于广东、上海、江苏、安徽、湖北、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北京、陕西、宁夏、甘肃、辽宁和内蒙古等地;国外主要分布于日本(萧刚柔,1992)。但这些记述很粗略而且缺乏系统性,尤其是向北分布的界限更无划定。为此,阐明花绒寄甲在我国的地理分布区及其生态地理特点,可以在理论上完善花绒寄甲的研究体系,亦可为利用花绒寄甲防治天牛提供依据。

花绒寄甲的人工饲养问题一直都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中国科学家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室内成功地饲养出了2代花绒寄甲(王卫东等,1999a1999b),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的技术突破。目前,项目组已进行林间野外释放控制松褐天牛的试验,利用花绒寄甲防治天牛的技术已经越来越完善。本试验通过对花绒寄甲分布区做温湿度阈值分析,可以找到适宜花绒寄甲生活的气象条件范围,为一些天牛为害地区释放该天敌昆虫防治天牛提供参考。

1 方法与资料收集 1.1 地理分布区

花绒寄甲是多种害虫的重要天敌,国内许多地方都有利用其进行生物防治的报道,从中可以了解到一些花绒寄甲的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之上,对一些典型的分布区和资料较少的地方如陕西、甘肃、河北、北京、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等地进行了现场考察。此调查的目的是在弄清调查地花绒寄甲分布情况的基础上,划定其在我国向北分布界限。在调查时,注意重点调查寄主的适合树种,并对寄主和树种进行了详细记录。为了防止疏漏,同时访问了当地林业部门及有关人员。

1.2 温湿度阈值

1) 方法  花绒寄甲的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诸如气候、地理、寄主树种、人类活动及其本身的适应性,也就是环境的异质性和种的异质性,其中气候是包括许多变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本试验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众多复杂的气候变量,从中选出几个主要的变量,确切反映花绒寄甲分布区的特点,从而找出分布区的温度、湿度、降水量等阈值(黄大庄,1999)。

2) 资料收集  收集所调查到的有花绒寄甲分布的县、市的气象资料,同时还收集了这些地区的地理位置坐标,即纬度、经度、海拔。这里考虑的气候变量有:年均温、1月份均温、7月份均温、极端低温、极端高温、年降水量、年蒸发量、年平均湿度、年日照时数共9个变量。以上气候资料由中央气象局提供,每个数值均用1970—2000年的平均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地理分布区

汇总文献资料及调查结果(雷琼等,2003唐桦等,1996;王卫东等,1999;高峻崇等,2003秦锡祥等,1996李龙臣等,1999贺长洋等,1998张艳秋等,2002刘随存等,2003黄维正等,1998)见表 1

表 1 花绒寄甲分布调查表 Tab.1 Investigation of distribution of Dastarcus helophoroides

将花绒寄甲的分布点选出主要的有代表性的标在地图上,已确定花绒寄甲的分布位置,见图 1

图 1 花绒寄甲在中国的分布状况 Figure 1 Distribution of Dastarcus helophoroides in China

1) 花绒寄甲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从图 1表 1可以看出,花绒寄甲在我国分布北起吉林的梅河口(41°41′ N),南至广东的深圳(22°38′ N),西从宁夏中宁(105°40′ E),东至吉林的梅河口(125°54′ E)。广泛分布在广东、江苏、安徽、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宁夏、陕西、北京、吉林、辽宁等地。

2) 花绒寄甲在我国分布北界  经在我国东北、华北及西北地区实地调查,花绒寄甲在我国分布最北省份为吉林省,最北分布地为梅河口市,寄主为栗山天牛,寄主寄生的树种为辽东栎。辽宁省仅在凤城市发现有分布,河北省在山海关、张家口发现有分布。在陕西省,主要分布在关中和陕南地区,最北分布地为延安市。在宁夏主要分布在银川、中宁、同心,最北分布地为银川。

因此,花绒寄甲在我国分布北界为从吉林梅河口到辽宁凤城,经北京、山海关到陕西延安,在北上至宁夏银川,在此线以北未发现有花绒寄甲分布。

3) 花绒寄甲在我国的垂直分布  从花绒寄甲在我国的分布区来看,垂直分布的海拔范围较广,从海拔3.3 m的秦皇岛山海关到海拔1 184.9 m的中宁县均有分布。

2.2 温湿度阈值

利用SPSS 10.0程序(袁淑君等,1995)对有花绒坚甲分布的县、市的气候变量及纬度、经度、海拔进行主成分分析,共得到12个主成分,其中4个特征根>1的主成分(表 2)。

表 2 特征根>1的主成分 Tab.2 Principal component of eigen values larger than one

表 2可见特征根大于1的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92.472%,其余主成分的特征根均小于1,可舍去不考虑。因此这里只分析这4个主成分,这样已表达了原信息量的92.472%,而且减少了变量个数。

进一步分析所得的4个主成分与12个原变量的关系,为此,采用R型因子分析,分析结果见表 3

表 3 R型因子分析结果 Tab.3 Analysis results of R-type factors

表 3可知,第1主成分与年均温、1月份均温、极端低温、纬度的相关系数最大,说明它更多地反映了温度方面的信息量;第2主成分与经度、海拔相关系数最大;第3主成分与年蒸发量、年平均湿度相关系数最大;第4主成分极端高温相关系数最大。

计算前4个主成分对花绒寄甲分布县、市的值,结果见表 5

表 5 前4个主成分对分布县、市的坐标值 Tab.5 Distribution values of the first 4 components in different counties or cities of China

为了绘图方便,取前2个主成分为坐标轴绘制花绒寄甲分布区的坐标图,见图 2

图 2 花绒寄甲分布县、市特征坐标图 Figure 2 Distribution charateristics of Dastarcus helophoroides in China

根据前面R型因子分析结果可知第1、2主成分表达的是温度、经度等气候变量,而累计贡献率在69.63%,即原有信息量的69.63%。图 2反映了花绒寄甲分布区的气候条件变化很大,且分布较均匀。综合分布区调查资料分析,花绒寄甲分布区的年均温为5.4 ℃以上,1月份温度在-15.2 ℃以上,极端低温在-36.8 ℃以上,7月份温度在22.6 ℃以上,年均湿在47.2%以上,年降水量在186.3 mm以上。

3 讨论

花绒寄甲对多种天牛有高效的控制作用,现在已经能够人工繁殖,然后进行野外释放,且效果明显。我国天牛分布广泛,利用花绒寄甲控制天牛,能否适应当地气候条件而定居是决定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所以通过调查,得到其分布的温湿度阈值,在利用时可以作为理论依据。

由于条件限制,本试验收集的资料有限,有些地方没有进行实地考察,气候资料也不够齐全,这可能给试验造成一定的误差,需要进一步完善。

本试验调查到的花绒寄甲的寄主大多为光肩星天牛,而寄生在松褐天牛上的则较少发现,今后应注意调查在松褐天牛上寄生花绒寄甲的情况,并且可以进一步分析在其他天牛上寄生的花绒寄甲与在松褐天牛上寄生的花绒寄甲有何不同,以利于更好的利用花绒寄甲来防治松褐天牛,减少松材线虫病的传播。

参考文献(References)
高峻崇, 赵海彬, 吴学贵, 等. 2003. 吉林省首次发现栗山天牛的天敌——花绒坚甲. 吉林林业科技, 32(1): 45. DOI:10.3969/j.issn.1005-7129.2003.01.014
贺长洋, 孙庆友, 宋绍仪, 等. 1998. 松墨天牛生物学特性的观察. 山西林业科技, (2): 32-33.
黄大庄. 1999. 桑天牛区域动态规律与综合治理.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黄焕华, 杨忠岐, 王小东. 2003. 松褐天牛的重要天敌——花绒坚甲. 广东林业科技, (4): 76-78. DOI:10.3969/j.issn.1006-4427.2003.04.022
黄维正, 申富勇, 鄢广运, 等. 1998. 锈色粒肩天牛检疫技术研究初报. 植物检疫, (6): 332-334.
雷琼, 李孟楼, 杨忠岐. 2003. 花绒坚甲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31(2): 62-66. DOI:10.3321/j.issn:1671-9387.2003.02.016
李龙臣, 王艳华, 曹磊. 1999. 锈色粒肩天牛生物学特性与防治. 山东林业科技, 21(4): 90-93.
刘随存. 2003. 锈色粒肩天牛生物学特性研究. 山西林业科技, 4(2): 10-12.
秦锡祥, 高瑞桐, 李吉震, 等. 1996. 以杨树抗虫品种为主综合防治光肩星天牛技术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 202-205.
唐桦, 刘益宁, 马国骅. 1996. 宁夏地区光肩星天牛天敌种类调查初报. 森林病虫通讯, (1): 30-31.
王卫东, 刘益宁, 宝山, 等. 1999a. 宁夏光肩星天牛黄斑星天牛天敌昆虫的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1(4): 90-93.
王卫东, 小仓信夫. 1999b. 花绒坚甲室内发育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1(4): 43-47.
王希蒙, 任国栋, 马峰. 1996. 花绒坚甲的分类地位及应用前景. 西北农业学报, 5(2): 75-78.
萧刚柔. 1992. 中国森林昆虫. 2版.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袁淑君, 孟庆茂. 1995. 数据统计分析——SPSS/PC原理及其应用.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艳秋, 刘伟. 2002. 桑天牛的发生危害及综合防治. 植物医生, 15(4): 6-7. DOI:10.3969/j.issn.1007-1067.2002.04.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