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佘德松, 冯福娟.
- She Desong, Feng Fujuan.
- 危害小蜡的苹黑痣小卷蛾生物学特性
-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lackhead Fire-Worm Infesting Ligustrum sinense
- 林业科学, 2008, 44(5): 75-78.
-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8, 44(5): 75-78.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07-12-10
-
作者相关文章
苹黑痣小卷蛾(Rhopobota naevana)在国外是蔓越莓(Vaccinium macrocarpon)上的一种重要害虫,主要分布在日本、俄罗斯、欧洲、北美(刘友樵等,2002)。国外的许多学者对其作了较为广泛的研究:Roberts等(1985)报道了苹黑痣小卷蛾在美国的发生情况;Slessor等(1987)通过气相色谱和质谱分析证实了苹黑痣小卷蛾成虫腹部存在有2种性激素;Li等(1993)报道了2种寄生苹黑痣小卷蛾卵的赤眼蜂(Trichogramma sibericum和T. minutum); Mc Gregor等(1998)研究了苹黑痣小卷蛾激素对赤眼蜂(T. sibericum)产卵的影响;Fukui等(2002)研究了受苹黑痣小卷蛾幼虫危害的丁香(Syringa reticulata)叶片的质量变化;Fitzpatrick等(2004)研究了干扰苹黑痣小卷蛾发现交配对象和性激素定位的螺旋式聚氯乙烯性激素发散器;Sheila等(2006)研究表明延时交配会使苹黑痣小卷蛾的生殖能力下降。
在我国苹黑痣小卷蛾主要是作为苹果的一种卷叶害虫被报道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1960;黄可训,1974);国内分布于黑龙江、辽宁、河北、湖北、浙江、江西、广东和福建等省(刘友樵等,2002);有研究者简单记载了其生活史(刘友樵等,1997;邱强,2004),其详细情况还未见报道。
小蜡(Ligustrum sinense)是近年来园林绿化的常用树种,常用于色块搭配和绿篱。近年来笔者发现苹黑痣小卷蛾在浙江丽水危害小蜡,幼虫咀食小蜡的嫩叶和芽,发生严重的地段也可危害老叶,致使小蜡枝条虫苞累累,形以火烧,严重影响观赏效果。笔者于2004年开始观察其生活史,发现其生活史与国内外报道的果树上的有较大差异,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室内饲养供试虫源的获得。2004年4月16日采回野外危害嫩梢的幼虫30头,放在室内饲养。2004年5月17—20日成虫羽化,获成虫17头。将成虫放入30 cm×30 cm×45 cm养虫笼,饲以水培小蜡带嫩梢的枝条,以获得卵,作为试验虫源。在饲养过程不定期的从野外采回各种虫态作为补充。
卵期观察。将同一天产的卵连同叶片取下,放入直径9 cm的培养皿内,叶柄基部裹上湿棉花球以保湿,观察记载孵化情况。
幼虫期观察。将同一天孵出的幼虫50头放入直径12 cm的培养皿中,每皿1头,饲以小蜡嫩梢,嫩梢基部用湿棉花球保湿,每天观察记载幼虫脱皮、取食、化蛹情况。
蛹期观察。将同一天化蛹的蛹取出放入直径12 cm的培养皿内,放入湿棉花球以增加湿度,每天观察记载羽化情况。
成虫期观察。将新羽化的成虫部分放入养虫笼内,饲以小蜡嫩梢,并以培养皿盛湿棉球补充成虫水份,主要观察产卵部位等;一部分分别以♀:♂=1:1、1:2、2:1的比例放入12 cm的培养皿内,并放入湿棉花球供成虫补充水分,每种10组,主要观察交尾时间次数、产卵时间数量等。
用杭州求是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大学电气设备厂生产的ZDR-20数据记录仪记录每一天室内的温湿度变化情况。
1.2 野外观察每天观察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内小蜡树上苹黑痣小卷蛾的发生情况,主要观察记载虫态、危害状、产卵场所、化蛹场所、越冬场所、天敌种类等。
![]() |
图 1 苹黑痣小卷蛾 Figure 1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hopobota naevana 1.成虫(仿刘友樵)Adult (imitated from Liu Youqiao); 2.小蜡叶片上的卵Egg on leaf of Ligustrum sinense; 3.幼虫Larva;4.蛹pupa. |
成虫:体色有红褐和黑褐色2种。体长5~6 mm,翅展11~13 mm。下唇须前伸,略向下垂,第2节鳞毛向前下方扩展而呈三角形。前翅灰褐色,有黑褐色斑纹。外缘在顶角下深凹,顶角高度突出,呈钩状。基斑明显;中带由前缘1/2处开始斜向后缘近臀角处形成一条斜条,在中室末端地方特别凸出像一个黑痣。前缘上有许多白色钩状纹;后翅褐色,基部稍淡。雄后翅反面具一大片深黑色鳞片。
雄性外生殖器:无爪形突;尾突像2朵花位于背兜上;抱器腹几丁质化,中间有一指状突;抱器端特别宽大,相当于基部宽度的2倍,呈半圆形。阳茎短,阳茎针约20枚。
雌性外生殖器:产卵瓣平;交配孔下方有部分几丁质化;囊导管短;交配囊进口处及其两侧强烈几丁质化;囊突两枚,端部侧扁。
卵:椭圆形,扁平,卵长0.70~0.75 mm,初产淡黄色半透明,近孵化时色较暗。越冬卵色较深。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9~12 mm,黄绿色至绿褐色略带有红色;头、前胸背板黑色,前胸侧面有2块褐色斑,臀板上有一个“U”形褐斑,臀栉具2~3个深色齿;胸足褐色。幼虫共5龄。用吉林松江光学学仪器厂生产的松江牌镜台测微尺测量幼虫的头壳宽度和体长,其头壳宽与体长见表 1。
![]() |
蛹:蛹体长6~7 mm,黄褐色。腹部背面除第1节外每节近前缘和后缘各有1行刺,腹部末节的1行刺最为明显,一般为4~6枚。腹部气门突出。
2.2 为害状苹黑痣小卷蛾以幼虫为害小蜡嫩梢和叶片,幼虫吐丝将嫩梢数片嫩叶缀合成1个虫苞,在其内取食,每苞1虫,常可在为害的嫩梢下部叶片中发现细小虫粪,剥开虫苞可见白色丝巢。有时可见2个嫩梢缀织在一起为害,幼虫也可在叶片的重叠处为害。
2.3 生活史与生活习性 2.3.1 生活史据笔者观察,苹黑痣小卷蛾在浙江丽水1 a发生8代,以卵在小蜡叶片上越冬。翌年3月上旬越冬卵孵化,3月下旬化蛹,4月初第1代成虫出现。其他各代成虫发生盛期分别为:5月中旬、6月上旬、7月上旬、8月中旬、9月中旬、10月中旬、11月下旬,12月上旬产卵越冬。越冬代完成整个世代约需120 d左右,其它各世代所需时间25~40 d不等。在室内变温情况下,平均气温27.80 ℃时完成1个世代所需的平均时间为27.47 d,平均气温为24.01 ℃时完成1个世代所需的平均时间为28.78 d。具体生活史见表 2。
![]() |
成虫白天潜伏在小蜡枝叶丛中,遇惊可作短距离飞行,飞行迅速。羽化后当天即可进行交配,交配时间长,一般为8~12 h,白天、晚上均可进行。成虫寿命4~7 d。室内饲养发现成虫需补充水分才能正常产卵,特别是高温的7、8月份这一现象非常明显,室内饲养时常可见成虫停息在湿棉花球上吸水。交配后第2天即可见产卵。卵常产在老叶上,正、背面均有,常见于叶片正面主脉上或叶背主脉两侧,散产。每个雌虫可产卵70粒左右。初产时卵呈半透明,微带黄色,肉眼很难发现,近孵化时颜色稍暗。越冬卵为淡黄色。越冬代卵期80 d左右,其他各代卵期3~9 d。幼虫共5龄,初孵幼虫先啃食产卵叶片上的叶肉,常将叶肉咀食成1条沟,幼虫在沟内取食,其上覆有丝网和虫粪,后转移到顶梢为害。幼虫可以蛀食顶芽或吐丝将顶梢的几个嫩叶缀成虫苞幼虫藏匿其中为害,有时可见2个嫩梢缀织在一起为害。幼虫有转梢为害的习性,1个幼虫可以为害6~7个嫩梢,幼虫期13~18 d。幼虫遇惊迅速逃循。幼虫老熟后寻找1张未被为害的叶片吐丝卷成饺子状在其内织1薄茧化蛹,或在枯技落叶层上结茧化蛹,蛹期5~12 d。
2.3.3 发生规律及天敌苹黑痣小卷蛾前6代发生较整齐,第7代开始发生不太整齐。以用同一天产的卵进行室内饲养的成虫羽化历期为例,第6代的成虫在5 d内全部羽化,而第7代的成虫羽化历时11 d。
苹黑痣小卷蛾也能为害金叶女贞(Ligustrum vicaryi.),但危害不很严重。
在浙江丽水苹黑痣小卷蛾的天敌昆虫主要有苹黑痣小卷蛾横纹茧蜂(Clinocentrus sp.)、广黑点瘤姬蜂(Xanthopimpla punctata)、角马蜂(Polistes chinensis antennalis)、黄腰壁泥蜂科氏亚种[Sceliphron (Sceliphron) madrapatanum kohli]等,其中苹黑痣小卷蛾横纹茧蜂在第5、6代有时幼虫寄生率可高达50%,是苹黑痣小卷蛾自然种群发展的主要天敌控制因素之一。
3 结论与讨论本项研究表明苹黑痣小卷蛾在浙江丽水的小蜡树上1 a发生8代,以卵在叶片上越冬。这比国内报道的1 a发生1~2代以幼虫越冬或以卵在枝干上越冬(刘友樵等,1997;邱强,2004)及国外报道的1 a发生2~3代以卵在叶片上越冬(Roberts et al., 1985)主要在发生代数上有较大的不同。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纬度的关系,刘友樵等描述的是黑龙江带岭桦树上的发生情况,邱强介绍的是我国北方苹果产区的发生情况,国外报道的是在蔓越莓上的发生情况,而蔓越莓主要生长在寒冷的北美,如在美国主要分布于北面的威斯康辛(Wisconsin)、麻萨诸塞(Massachusetts)、华盛顿(Washington)等几个州,这些地区纬度都比浙江丽水(北纬28°27′)要高得多。本研究发现苹黑痣小卷蛾成虫有补充水分的习性,并首次报道了苹黑痣小卷蛾的4种天敌昆虫,即:苹黑痣小卷蛾横纹茧蜂、广黑点瘤姬蜂、角马蜂、黄腰壁泥蜂科氏亚种,特别是苹黑痣小卷蛾横纹茧蜂在自然情况下寄生率较高,有时可高达50%,对苹黑痣小卷蛾种群数量的控制有一定的作用,生产上可利用成虫补充水分习性和天敌昆虫控制苹黑痣小卷蛾的发生。
刘友樵, 李广武. 2002. 中国动物志.昆虫纲.第二十七卷.鳞翅目.卷蛾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312-313.
|
刘友樵, 白九维. 1977. 中国经济昆虫志.第十一册.鳞翅目.卷蛾科(一). 北京: 科学出版社, 62.
|
邱强. 2004. 中国果树病虫原色图鉴. 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 414.
|
黄可训. 1974. 苹果卷叶蛾类的鉴别. 昆虫学报, 17(1): 37. |
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1960. 中国果树病虫志. 北京: 农业出版社, 73.
|
Fukui A, Murakami M, Konno K, et al. 2002. A leaf-rolling caterpillar imp roves leaf quality. Entomol Sci, 5(3): 263-266. |
Slessor K N, Raine J, King G G S, et al. 1987. Sex pheromone of blackheaded fireworm, Rhopobota naevana (Lepidoptera: Tortricidae), a pest of cranberry. 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 13(5): 1163-1170. DOI:10.1007/BF01020546 |
McGregor R, Henderson D. 1998. The influence of oviposition experience on response to host pheromone in Trichogramma sibericum (Hymenoptera: Trichogrammatidae). Journal of Insect Behavior, 11(5): 621-632. DOI:10.1023/A:1022390608064 |
Roberts S L, Brodel C F. 1985. The blackheaded fireworm. Univ Mass Ext Publ.
|
Fitzpatric S M. 2006. Delayed mating reduces fecundity of blackheaded fire worm Rhopobota naevana on cranberry. Entomologia Experimentalis et Applicata, 120(3): 245-250. DOI:10.1111/eea.2006.120.issue-3 |
Fitzpatrick S M, Troubridge J T, Maurice C. 2004. Pheromone released from polyvinyl chloride dispensers disrupts mate-finding and pheromone-source location by Rhopobota naevana (Lepidoptera: Tortricidae) in cranberries. The Canadian Entonologist, 136(1): 91-108. DOI:10.4039/n03-022 |
Li S Y, Sirois G M, Luczynski A, et al. 1993. Indigenous Trichogramma (Hym: Trichogrammatidae) parasitizing eggs of Rhopobota naevana (Lep: Tortricidae) on cranberries in British Columbia. BioControl, 38(3): 313-3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