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硕贤,建筑技术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环境声学。

努力提升人居声环境品质

1 实施噪声控制对改善人居声环境的重要性

噪声对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等各方面均造成很大影响,严重干扰了人们的思维,对科技教育的创新也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人的思维固然有图像与形象之分,但主要是依靠在心中默念的语音流来进行,简而言之,人的思维经常是一个“聆听心声”的过程,外部的噪声,尤其是有信息内容的噪声会对思维产生严重干扰,因此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中,人的思维才能走得深、行得远,这也正是古人所云“宁静致远”的道理。

噪声还会影响人们的学习。中国传统中将人们看书学习的过程称为“读书”,而不叫“看书”,把知识分子称为“读书人”,是有其深刻道理的。这表明人们的读书学习不仅是表面上所呈现的看书行为,究其本质是一个将文字信息转化为存储在脑中的语言信息的过程(通过默念或者朗读),只有在安静的环境里,这一信息转化过程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由此不难了解为什么古代四大书院中的3所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要在安静的岳麓山、庐山及嵩山等山林环境中,这也反映出实施噪声控制,改善人居声环境的重要性。

2 噪声控制改善人居声环境的科学进展

噪声控制的主要原则就是要从空间与时间2个维度出发。就空间维度而言,就是无论从宏观、中观或微观角度着眼,都要区分热闹区、缓冲区和安静区,不能到处一样吵。从微观角度出发,就是要在住宅、厂房、办公楼等地设置较为安静的处所,提供给人们能在其中学习、思考、冥想与休息的空间;从中观角度出发,就是在社区中要利用口袋花园、小区公园、绿地等区域形成较安静的场所和空间;从宏观角度出发,就是要在城市中设置安静区和缓冲区。就时间维度而言,就是不能从早到晚一样吵,而是要通过采取噪声污染防治管理、监控措施,使得部分时间是较安静的时段。噪声地图能从时空二维尺度给出较精确的预测,从时空上区分热闹区段、缓冲区段和安静区段,因此值得推广。

安静小区与安静房间的设置具有重要价值。由于人们的学习往往依赖于“口授耳收”的方式,亦即借助于声波传播的方式进行。而声传播有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声信息可在暗环境中传播与接收。古人对此早已有深刻的认识。中国文字中凡有暗的意思者,常带有音字旁,如“暗”与“黯”等,就是明证。因此,在声信息的记录、复制与远距传播,以及与文字信息的相互转化等技术已经十分先进、应用十分便利的情况下,设置安静空间,利用有声读物或收听声音知识信息的途径学习,可以在暗环境中进行,从而节约部分照明能耗,达到减碳目的。

3 噪声控制的若干核心问题与技术

为了实施有效的噪声控制,首先要研究清楚何种频率与时间特性的噪声对人们产生何种影响,尤其要关注低频噪声的控制,明确振动对人的影响,以及振动激发噪声的机理。目前噪声控制技术主要关注隔声与减振,包括低频噪声的隔声及有源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等,还要关注和研究可用于噪声控制的新结构、新构造、新材料及可听化技术在噪声控制中的应用等。

4 噪声控制改善人居声环境的关键举措

无论是工业噪声、施工噪声,还是交通噪声,如果从噪声源处降噪,都不容易,主要是因为其中包括机械噪声、气流噪声、振动辐射噪声等,涉及许多高深的科学技术知识。因此,大力开展这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是一项根本性的措施。中国目前声学方面的人才缺口很大,加强相关科技人才培养与引进任重而道远。

噪声传播面广,人人是发声者,又是受声者。因此,要有效地防治噪声污染,改善人居声环境,必须大力开展噪声控制方面的科普活动。倡导和树立不影响、不干扰他人的意识十分重要,应当引导公众自觉地在公共场合避免大声喧哗等干扰他人的行为,共同为实现宁静中国的目标尽自己的一份责任。

要提升人居声环境品质,还应该注重声景的营造。人们长期在自然界中进化,与动植物为侣作伴,因此乐于欣赏自然界中的许多声响,包括鸟唱虫鸣、泉流飞瀑、潮涨汐落,也包括风雨等作用于植被所发出的声响,如松风竹韵。当然,人们也乐于听到能引起乡愁的社会声,如“万户捣衣声”“深巷卖杏花”。同时,人们也乐于欣赏自己所创造或产生的音乐、戏剧及语言声。这些为人们所喜闻乐听的声音便构成声景,它由自然声与人工声构成。声景不仅是一种人居声环境的景观资源,还可起到掩蔽噪声的作用。

“嘈杂城市中的宁静社区

让我们共同努力,大力提升人居声环境品质。这也是建设美丽中国,构建生态文明的题中应有之意。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 510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