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为民,制导与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 院士。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 《科技导报》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飞行器设计。

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

2023年,以人工智能、超级计算和自动化为基础的数字时代和基于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的深度科学这两股创新浪潮引领科技研发进入新的阶段,全球创新格局正悄然变化。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国科研工作者太空逐梦、极地探索,在空天技术、农业科技、基础研究、生物医药等方面取得一系列令人振奋的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创新实力不断提升。

回眸2023,我们聚焦重大工程,工程领域重大突破走得很坚实,科技实力整体提升。神舟十六号返回,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圆满完成,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和空间新技术迈出了载人航天工程从建设向应用、从投入向产出的重要转变;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商运投产,成为世界首个实现模块化第四代核电技术商业化运行的核电站,我国在高温气冷堆核电技术领域全球领先;1.2万m特深井自动化钻机在深地塔科1井开钻,开启探索地球深部探测万米级特深层地质、工程科学理论的“万米时代”。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现500次发射,商业航天发射也创新高;国产大飞机C919首次商业飞行,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正式命名交付,“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完成国际首次环大洋洲载人深潜科考,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投产迈进“绿电时代”,昭示出中国在制造强国、能源强国、海洋强国厚积薄发的强大实力。

回眸2023,我们勇攀科技高峰,前沿技术创新突破走得有力量,可持续发展活力满满。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成功返回,国际上首次实现液氧甲烷推进剂火箭入轨,为未来实现太空低成本航班化运输奠定基础;空间太阳能电站“逐日工程”落成启用世界首个全链路、全系统地面验证系统,远距离高功率微波无线传能效率、功质比等主要技术指标世界领先;10 nm超短沟道弹道二维硒化铟晶体管问世,创造性提出稀土钇元素掺杂诱导二维相变理论,原子级可控精准掺杂技术实现性能超越业界硅极限;14 GPa压力下液氮温区的镍氧化物超导体,是人类目前发现的第2种液氮温区非常规超导材料,有望破解高温超导机理,使设计和预测高温超导材料成为可能。柔性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有望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生产;黏弹性无机玻璃为全固态电池发展提供创新解决方案;255个光子的光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再次刷新可控光量子数目世界纪录。科技强国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众志成城中踔厉前行。

回眸2023,我们深耕基础科研,揭示科学机理突破走得见神采,求索问道人类发展。天问一号瞄准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风沙地貌,发现了着陆区风场显著变化的层序证据,为火星古气候和地球未来气候演化研究提供新借鉴;中国天眼FAST对一批毫秒脉冲星长期测时观测,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证据,研究水平与国际同步领先;II类特异嗅觉受体感知气味的分子机制,为嗅觉受体家族识别配体奠定理论基础,对开发靶向嗅觉受体新药意义重要;主效耐碱基因AT 1被发现,可显著提高作物的盐碱地产量,改良盐碱地综合利用应用前景重大。还有,人类衰老诱导机制为科学评估、预警及年龄相关疾病防治提供重要线索;现代类型海洋生态系统演进过程为理解最大规模灭绝后的生命恢复速度和模式提供新的认识;动物下行效应在植被恢复中的关键作用为提高植被恢复成效提供新的见解。见之于未萌、识之于未发,求索原创的科技自立自强继续谱写民族复兴之路。

过去的一年,我国科技领域取得了丰厚成果,但也要清醒认识到,当前国际科技竞争形势加剧,世界科技发展环境深刻变革,科学探索不断向宏观拓展、向微观深入,交叉融合汇聚不断加速。迄今最全人脑细胞图谱揭示了3000多种脑细胞类型的特征;从头开始生成人造酶的AI系统首次成功从零生成原始蛋白质;融合干细胞提取注射实现人类眼球首次移植成功;JT- 60SA计划实现全球最大实验性核聚变反应堆开始运行;OpenAI正式发布GPT- 4;卫星首次成功向地球传送太阳能阐明天基能源可信性;长0.2 mm可装在笔尖上的迄今最小粒子加速器采用光波加速粒子到每秒10万km。还有,首次实现单原子X射线探测,首张昆虫大脑“地图”绘制完成,首张人类泛基因组草图发布。从人类对自身的了解到人工智能的新应用,从能源领域的新突破到单原子水平的新探索,一系列新进展透视世界科技创新大潮的新动向。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我们要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站在世界科技发展环境深刻变革的浪潮中,广大科技工作者应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一影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坚定对外开放的信念,持续扩大科技领域的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应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从源头解决关键技术问题,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应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