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格式:姚利芬, 王卫英. 科协群团促进科幻发展路径探析——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为例[J]. 科技导报, 2022, 40(15): 25-32; doi: 10.3981/j.issn.1000-7857.2022.15.003  
科协群团促进科幻发展路径探析——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为例
姚利芬1,王卫英2*    
1. 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创作研究室,北京 100081
2.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科幻分社,北京 100054
摘要 自2015年开始,中国科幻的发展步入黄金机遇期。本文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为例,研析其在这一时期如何以“国家队”的角色介入并引领中国科幻发展。中国科协有良好的发展科幻的组织优势,对科幻的推动首先从打造“中国科幻大会”,搭建业界交流平台开始。2020年,与北京市全面展开“央地合作”,构建了“一会(中国科幻大会)”“一奖(涵及创作、技术、产业的科幻大奖)”“一园(首钢园)”“一体(科幻产业联合体)”的中国科幻发展模式。从科幻人才培养和科影融合两方面剖析了美国经验的启示。基于我国科幻发展中的痛点和难点提出了中国科幻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中国科协     科幻     科幻人才     科幻产业    

科幻作家飞氘曾在2010年新世纪十年文学国际研讨会上称“科幻像是当代文学的一支寂寞的伏兵……也许某一天时机成熟,会杀出几员猛将,从此改天换地”。飞氘的预言很快成真,5年后,这支“寂寞的伏兵”开始屡屡出师,捷报频传。2015年,刘慈欣以《三体》(The Three-body Problem)斩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不仅振奋了一向作为小众存在的科幻迷圈子,更重要的是将科幻文学推到了大众的聚光灯之下。《三体》斩获“雨果奖”也成为中国科幻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如果说《三体》摘得“雨果奖”初步树立了中国科幻文学的信心,那么,2019年春节档《流浪地球》以46.86亿元票房及良好的口碑点燃了中国科幻产业化发展的征途[1]

从创作到出版、影视、动漫、游戏等,科幻的高渗透性逐渐体现。《2021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科幻产业总值达551.09亿元,受疫情影响,较2019年的658.71亿元有所下滑,但仍然可以看到科幻在游戏这种风口板块的赋能作用明显,科幻正在成为一种日渐流行的文化现象。北京、上海、成都和深圳积极就科幻展开布局。北京借助自身资源聚集的优势,依托首钢园打造科幻产业新型园区。石景山区推出扶持产业发展的《石景山区科幻16条》,广纳优质人才、企业、项目资源;上海市科协、阅文集团联合发起“科幻梦想启航计划”,探索在文学创作、知识科普、行业交流、文创设计、影视制作等方面深入探索的可能性;成都成功申办2023年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致力打造“中国科幻之都”……中国科幻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机遇期。国务院于2021年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将科幻产业发展列为“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的重要工作内容。提出在“十四五”时期,实施科幻产业发展扶持计划,包括搭建高水平科幻创作交流平台和产品开发共享平台、推进科技传播与影视融合等。

在此背景下,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作为国家推动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国家队”,是如何为科幻这支“伏兵”开辟主战场的?本文拟以中国科协近年来在促进科幻发展方面所做的工作为例,探析科协群团组织推动科幻发展的历程及路径。下文将中国科协的相关工作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自2016年始,中国科协以打造“中国科幻大会”会议品牌为主,着力搭建国家级交流平台,促进科幻跨界融通。第二阶段自2020年始,中国科协启动与北京市在促进科幻发展方面的“央地合作”,致力将首钢园打造成为创造高地、开放高地、人才集聚和产业集群高地。通过分析美国科幻在人才和产业发展方面的经验,基于中国科幻发展中的痛点和难点提出未来发展建议。

1 中国科协:从搭建科幻交流平台到展开“央地合作” 1.1 中国科协发展科幻的组织基础

科幻兼具科学与幻想2大要素,“科学”基因使其成为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与科协助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功能定位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科协是科技共同体的组织,具有学术专业、组织网络等独特优势,在推动科幻发展方面有长期以来的传统。其直属单位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馆等机构均涉及科幻业务。近年来,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先后承担了中国科协科幻类课题“百年中国科幻小说精品赏析”“中国科幻创作者状况调查研究”“青年科幻作家创作和出版培育”“区域科幻产业发展研究”等项目,并组织力量对王晋康、刘慈欣等科幻作家展开研究,产出系列成果。中国科学技术馆先后推出“《流浪地球》电影主题展览”“平行宇宙”科幻主题展项。由中国科协主管的《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故事会》《科幻画报》等面向少年儿童的期刊为青少年提供了丰富的科幻故事食粮。

中国科协所主管的学会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长期以来重视团结发展科幻作家,鼓励科幻创作与研究。叶永烈、刘兴诗、童恩正、金涛等老一辈科幻作家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最早一批被发展入会的成员。2016年,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以团体会员身份正式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每年推荐会员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截至2022年6月在被中国作协吸纳的14名中国科普作协的成员中,科幻作家、研究者有10名,占71%。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鼓励多元化、多维度的科幻群团组织发展。除了最初下设的分支“科学文艺专业委员会”之外,近年来还成立了“科幻创作研究基地”“科幻电影创作专业委员会”和“科幻专业委员会”。“科幻创作研究基地”是其中较为活跃的一支。基地旨在促成科幻作家与影视、出版、游戏界各方的合作,推进科幻作品的多渠道转化、海内外推广以及全方位研究。近年来,基地的研究团队发表各类科幻文章数百篇,有力地推动了科幻研究的发展。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重视青年科幻创作人才培育,推出“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全国科普科幻作文大赛”等品牌活动,为科幻事业储备青年生力军。

鼓励成立科幻专门机构是中国科协促进科幻发展的重要举措。2020年,中国科普研究所成立中国科幻研究中心,该中心致力从汇聚科幻人才,聚焦科幻产业,加强智库建设,推进科幻国际合作等方面发力。中心成立以来与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中国科幻产业报告,出版了《中国科幻发展年鉴》《中国科幻发展报告2015—2020》《北京科幻产业发展研究》《区域科幻产业发展研究》《世界科幻动态》等系列成果。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成立专门的科幻编辑部,策划出版了一系列优秀科幻图书,如“科幻创作研究丛书”“少儿科幻系列”“科幻精品系列”“科幻文集系列”“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集系列”等,颇具规模,截至2022年6月,该社出版的《刘慈欣少儿科幻系列》销量逼近5000万码洋[2]。2022年6月,该社成立了科幻分社。

1.2 打造“中国科幻大会”品牌,构筑世界科幻交流平台

《三体》斩获“雨果奖”,以影视为代表的科幻产业开始步入黄金起步期,从政府到民间组织各方开始认识到科幻对经济、社会、文化的重要价值以及对民族想象力、创新力的激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30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了科普以及营造科学文化的重要,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3]。而科幻作为一种独特的科普形式,无疑对于培育创新精神、培养创造能力、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体》的获奖使得中国科协注意到这种“接地气的”、极易走近大众的科学文化的“产品”,开始启动常态化年度中国科幻盛会,搭建世界科幻交流高地。2016—2021年,中国科幻大会先后举办了6届,已成为一年一度的科幻活动品牌。大会坚持目标导向、效果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沿循“办活动、搭平台、建组织、有队伍、成机制、出制度”工作路径,在推动科技、文化、经济深度融合,助力服务地方创新发展,培育科幻大会发展活力,强化科幻大会推动产业效力方面成效显著[4]。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前,大会每年都会邀请来自美国、英国、日本等世界各地科学家、科幻作家、科幻业界知名人士和全球科幻机构及组织代表参会。大会版块以论坛和展览为主。2021中国科幻大会由北京科幻电影周、潮幻奇遇季、科幻秀场3大板块组成、聚集了数十家科幻相关企业参展。各方力量汇聚到“中国科幻大会”的“广场”中,大会的品牌化效应随之凸显。中国科幻大会的成功举办无疑起到了“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效能。从历届科幻大会中央领导、中国科协领导的致辞中我们可以看出科幻地位的变化以及引领作用。

2016年9月,由中国科协主办的首届中国科幻大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中央领导在开幕式上的讲话指出,科普科幻承载着科技的未来和希望,科普科幻工作者肩负着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时代使命[5]。时任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怀进鹏先后出席了2017、2019和2020年的中国科幻大会并致辞。2017年第二届中国科幻大会上,怀进鹏对科普科幻工作者提出3点“希望”:一要让科普科幻传播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更好地走进千家万户。二要让科普科幻事业插上产业化的翅膀。三要让科普科幻交流插上国际化的翅膀[6]。2019年,怀进鹏在第四届中国科幻大会致辞中强调要促进科幻与产业发展,加强相关政策体系构建和科幻后备人才的培育,同时要深化国际合作交流,构筑开放平台,充分发挥科幻推动文明互鉴的桥梁纽带作用[7]。2020年,怀进鹏在第五届中国科幻大会致辞指出,科幻已逐渐成为科技创新和社会文明进步中不可或缺的引导和支撑力量。科幻事业产业发展根本在人才,一方面要集聚创业人才,包括创意、创新、创作、创造等方面,还要培育跨界交叉与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要构建科幻工具和有效的工作平台,孵化创新思维方法、涵养社会文明的生态环境。该次大会上一个重要的举措是中国科协与北京市政府签署了《促进北京科幻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8]。2021年,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玉卓出席开幕会并致辞,他总结了中国与北京市一年来的合作成效,指出“科幻是孕育想象力的摇篮,是创新创造的催化剂,也是促进科技、经济、文化深度融合的创意之源”[9]

从历年中央领导、中国科协领导的致辞中可以看出,科幻的地位在逐年提升。从原来的“科普科幻”并提到“科幻”的称谓被独立提出,体现了科幻从科普的“跟班”到一种支撑科技创新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源头被给予高度肯定。由此,发展科幻事业被提升到了前沿性、战略性、基础性的地位。

1.3 推进央地合作,全面构建科幻发展体系,助力北京建成世界科幻高地

中国科协在跨界汇聚产业资源、拓域引聚人才力量方面有较强的优势,通过创新组织机制,与北京市展开央地合作,建立有序高效的科幻合作体系。通过倡导推动社会组织、智库、企业等,跨界组建产业联合体,有力撬动了四方联动,汇集了各界产学研用金资源[4]。同时,推进科幻大奖的设立,激励作家、企业不断产出对时代有推动作用的科幻创意。

一是展开会地战略合作,发掘地方科幻产业潜能。中国科协联合北京市政府同向发力,瞄准科幻产业方向、共享互补战略资源,2019—2021年的中国科幻大会均由两家主办。在2020年中国科幻大会上,中国科协和北京市签订《促进北京科幻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建设科幻发展平台、推进科幻产业发展、合作加强科幻研究、拓展科幻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合作意向,共同促进科幻事业和产业发展[10]。中国科幻大会的会址也从2020年开始永久落户首钢。

二是成立科幻产业联合体,聚合科幻相关资源。根据中国科协与北京市政府签署的合作协议,由首钢集团牵头,联合业内40家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共同组建全国首个科幻产业联合体,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为业务指导单位。联合体的任务是聚集科幻产业生态圈各方力量,联合开展产业链、技术、市场、人才培养、标准、政策等研究工作,共同探索建立以政府为引领、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市场化、多元化投融资和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打造政产学研用多方共赢的科技创新平台。

三是推动设立有影响力的科幻大奖。中国科协推动北京设立“北京科幻国际大奖”,旨在表彰和奖励在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突破、文学创作、IP创意与产业、杰出贡献的个人与组织,积极营造国内科幻与科技互促氛围,推动我国科幻产业蓬勃发展,进一步提升中国科幻在全球的影响力。腾讯公司携手首钢集团捐助千万量级的资金,作为奖金基础储备。该项大奖不仅着眼于科幻文学,还着眼于科幻技术和科幻IP,将从“创作”+“技术”+“产业”的立体维度,全面发掘科幻的潜在价值。该奖项将成为业内少有的聚焦科幻技术和科幻产业的“重量级”大奖,对推动科幻蓬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上述举措,中国科协还致力推动科技传播与影视融合。2020年8月,中国科协联合国家电影局印发了《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提出了对科幻电影创作生产、发行放映、特效技术、人才培养等加强扶持引导的10条政策措施,被称为“科幻十条”。“科幻十条”提出,建立由国家电影局和中国科协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促进科幻电影发展联系机制,将联系机制日常办事机构设在中国科协,组建科技传播与影视融合办公室承担相关任务,同时建立科幻电影科学顾问库,吸纳专家院士和科技工作者参加,为科幻电影提供专业咨询、技术支持等科学顾问服务[11]

综上,中国科协紧抓科幻发展契机,坚持“四服务”职责定位,发挥“两促进”的社会功能和作用[12]。利用“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优势,推动“央地合作”,协同各方力量,利用科幻的纽带,推动交流平台、创新创业平台、人才成长平台、决策咨询平台的构筑,使科幻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从美国科幻人才培养及产业精耕看中国科幻未来发力方向

中国科协与北京市政府展开通力合作,发挥市场灵活能动的潜能,扬长避短,初步架设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那么,中国科协接下来还需从哪些方面着手,助力破除科幻发展瓶颈?本节从制约科幻发展的人才培育以及产业精耕两方面切入对美国科幻的观察,解析我国科幻发展中的难点和痛点,为科协等群团组织开展下一步的布署提供参考。

2.1 人才培养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中国科幻事业虽风头正劲,但却面临从创作到改编、创意等各类科幻人才后劲不足的困局。姚海军曾在2016年中国科幻大会上就中美日科幻作家总数量做过对比,他称,“中国目前大约有科幻作家200余人,美国则有1700余人、日本为400余人,而如果比较中、美、日三国科幻作家在各国人口中的占比,我国差距要更突出一些。”[13]尽管中国科幻近两年的作家作品数量受《三体》及《流浪地球》红利的影响,均较以往有大幅递增,但并未得到根本性改观。

对比中美两国的科幻创意教育实践,我们可以看出两国在科幻人才培养方面的差距。近5年来,随着科幻文学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我国高校科幻课程的开展也在推进,南方科技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华侨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十多所高校开设了20余门科幻课程。但这些课程的开设更多是对科幻有兴趣的中文系或是外文系教师自发设立的,缺乏更为广泛的学科渗入及统筹规划。我国中小学科幻教育近年来也率先在较为发达的地区诸如北京、浙江、江苏、广东等地开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计有近50所左右的重点中小学开展了科幻阅读或科幻创意写作教学实践,但存在总体规模较小、课程开设较为随意、覆盖学生人数有限、授课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未来事务管理局、微像等社会团体、文化企业近年开始推进科幻创意人才培养实践,推出“科普科幻青年之星”、科幻写作营等项目,但在系统性、培训效果等方面仍需提升。重庆大学教授、科幻研究者李广益称,目前我国科幻创意教育的师资、教材均处于总体缺位的状态,“教什么”“教给谁”和“怎样教”仍未破题,亟需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教育部这样的国家级相关部门统筹谋划。

美国对科幻人才的培养渠道多元,形成了以大中院校教育为主、社会组织培训为辅的“大核心、小外围”的格局。首先从开设科幻课程的院校覆盖范围来看,美国几乎所有州的大学都围绕科幻开设了形形色色的科幻课程。不仅是普通州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等美国名校也都开设有科幻课程。其次,科幻课程开设历史悠久,密苏里大学罗拉分校早在1959年就开设了科幻小说课程。再次,从课程种类来看,可谓五花八门。据统计,北美在20多年前开设的科幻小说、乌托邦幻想文学等课程门类就超过了400多门[14],如今更是到了上千门之多。最后,从科幻跨学科研究来看,涉及社会学、语言学、文学、信息科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等各个学科。此外,各个层级的科幻协会以及科幻写作工作坊等也是大学教育之外推动美国科幻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15]

20世纪70年代,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在美国就被广泛地应用于中学生物、物理、化学等课程的教学。高中科学教师积极开发“科幻小说中的科学”等课程,引导学生阅读凡尔纳、阿西莫夫、斯坦利·温鲍姆(Stanley G. Weinbaum)的作品,探讨科幻小说与科学、社会的关系。科幻小说为学生提供了锻炼和发展其创造力、想象未来可能性的契机,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探索科学对社会的可能影响,并就潜在的风险尝试制定解决方案。正如摩根(Morgan)所观察到的,“这种创造性思维可以帮助儿童发展其的创造力,使其摆脱时间、空间和日常经验的限制”。阿西莫夫则认为通过引导学生对科幻小说的兴趣,可以在普通学生群体中发掘有潜力的未来科学家[16]

美国的科幻创意教育重视培养学生发现、探索、创造和批判思维的能力。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曾于2018年开设了一门名为“将科学融入科幻”的通识化学课程。设计该课程的教师认为,在当前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非常有必要教育学生成为科学的批判性消费者。该课程通过带学生观摩和研习科幻作品,教学生区分科学的现实性和可能性,建立起关于化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库,学会确定问题和设计实验,并能利用化学原理来解释数据。激发学生利用已有范式来践行创新,磨砺批判性思维以及对科学进行哲学探究的能力[17]

陈楸帆在第十一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2020中国科幻高峰论坛上阐释了人才对于科幻发展的关键意义:“从迪斯尼、漫威、奈飞等公司管理经验可以得出,创意引擎在人才。只有将人才而不是资本、技术、平台放到产业链的中心,通过政策集聚人才、方法培育人才、工具赋能人才、发展尊重人才,建立起中国原创科幻产业的人才梯队与良性竞争的生态,才能够切实地、源源不绝地催生出优质的、具有中国特色又面向国际视野的科幻作品与产品”[18]。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美国既通过多元化的渠道培养对科幻感兴趣的各类创意型人才,又善于将科幻当作切入物理、天文、化学、生物等科学教育的介质。而我国的科幻教育刚刚起步,需要中国科协、教育部联合牵头,进行有效的布署。近一两年来,高等教育领域积极推动“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和“新文科”建设,科幻本身具有跨学科的属性,应当成为新学科建设的有力工具,如何有效利用这一工具激发更大的动能是我们接下来需要思考的命题。

2.2 产业精耕——以科影融合为例

当前,国内科幻产业发展已然步入快车道:科幻出版、科幻影视、科幻游戏、科幻衍生品市场规模、产值均有较大发展。尽管产业发展环境向好,但由于起步较晚、工业化能力不足,我国的科幻产业发展水平与美国尚有一定差距。在美国,不管是科幻出版抑或是影视、动漫、游戏、衍生品均已形成成熟的产业链条,科幻创意产业在美国是仅次于航空工业的第二大创汇产业[19]。美国的科技和影视产业已经深度嵌合在一起,形成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巨大的“讲故事机器”,向全世界输出美国文化软实力。美式“科影融合”主要体现在3个层面:

一是机制层面的融合,主要通过设立科学艺术类项目及工作室等实现。例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创意科学项目”、科学基金会与南加州大学的电影艺术学院合作成立的创意科学工作室、美国国家科学院的“科学与娱乐交流项目”等,为好莱坞电影制作人提供了专业科学知识,促进了科学家和娱乐界之间的交流。

二是内容层面的融合。从美国经典的科幻片《阿凡达》《盗梦空间》《钢铁侠》中,我们可以看到背后对生命科学、神经科学、机器人技术等前沿科技的理解。这些科幻片让观众感受到世界处于新的技术革命前夜的震颤与惊喜。斯坦利·库布里克1968年的《2001年:太空漫游》是科学和影视艺术融合的经典。库布里克为了展现人类和科技之间的复杂关系,聘请了人类学家、航空工程师、统计学家和核物理学家等科学顾问负责制作各个阶段。同时,他还咨询了60多家私人公司、政府机构和高校团体。美国宇航局的太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奥德韦(Frederick Ordway)用3年时间为影片所描述的空间技术制定现实概念,这些努力使得该作成为科幻电影史上的典范。科学顾问是助力内容融合的重要桥接者,他们在影片制作中的任务主要有3个方面:首先是确保基本科学事实、科学细节正确,提供专业领域的科学服务;其次是帮助演员塑造准确生动的科学家形象;最后是协助构建合理的电影场景和故事线[20]

三是技术层面的融合。从对工业水准的要求来看,科幻电影是电影皇冠上的明珠,其核心要素是对未来的想象,大部分场景是无法实景拍摄的,需要大量的特效支撑。它对技术、导演的科学素养、对产业配套环境的要求都很严格。《阿凡达》里面一座座悬浮山的出现便是超导技术运用的结果,而在电影《HER》里,男主角西奥多不离身的智能耳机,彰显了技术幻想的魅力。

除了电影之外,美国的科幻剧也较为发达,不仅在美国本土有着强大的号召力,在全世界都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美国NBC环球集团旗下的有线电视频道Syfy(原名Sci Fi频道)就是主打科幻、奇幻、惊悚、超自然等电视影集的代表性平台。发达的科学背景、丰富的想象空间、先进的制作理念等都是美国科幻电视剧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相比较而言,中国科幻电视剧的制作和研究还有较大发展空间[21]

综上,中国科幻IP影视化面临转化率低、工业化基础薄弱、科学和影视如何更好地融合等问题,需要中国科协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发力。美国的科幻产业经过了100年才趋于完善,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成熟的、可资借鉴的经验。在中国,科幻不可能一蹴而就地发展成一个大规模的产业,这需要我们多一点慧心、匠心和耐心,摸索出中国特色的科幻发展道路。厉无畏称,“发展科幻产业有两条路:一条是在比较完整的经济、社会制度下进行自我发育;另一条是通过培育孵化的方式刺激产业进步。美国日本科幻产业走的是自我发育这条路,而后者适合中国这种科幻产业欠发达的追赶型国家,可以通过兴建科幻产业园的方式,培育孵化科技旗舰项目,将科幻文化和商业功能成功整合”[22]。首钢科幻产业园区沿循的恰是政府引导扶持、培育孵化的路径,其目标是成为中国科幻产业发展的重要承接地和科幻产业创新展示的重要窗口,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幻产业特色园区。科幻产业发展的关键仍然是优质上乘的内容。刘慈欣在2019年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称,非常看好中国科幻影视发展,假以好莱坞的特效水准和优秀的故事,会很快成长为仅次于美国的产业形态。“优秀的故事”意指内容在未来的文化战场仍然为王,如何借用科幻之衣,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扣合人民现实关切,是科幻创作者、产业垦拓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3 展望:全面提升我国科幻源动力、引导力和影响力

通过搭建科幻交流平台到展开“央地合作”等一系列举措,中国科协与北京市联合构建了“一会(中国科幻大会)”“一奖(涵及创作、技术、产业的大奖)”“一园(首钢园)”“一体(科幻产业联合体)”的中国科幻发展模式。一系列激励政策的出台、一批科幻产业项目的孵化,也让我们看到了不同于西方科幻产业发展模式的路径。

目前我国科幻发展存在诸多需要破解的瓶颈:例如,科幻人才基础薄弱,亟需在大中小学倡导科幻创意教学,设立科幻创意教学试点院校,加强人才培养,夯实科幻源动力。在世界科幻未来形势和格局中,重庆移通学院钓鱼城科幻学院院长张凡指出,“新冠疫情使得世界经济和文化重心正在向东亚转移,国际科幻线下交流近乎停滞,世界科幻大会遭遇结构性打击,为中国介入世界科幻新秩序的建设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中国科幻一方面要团结发展中国家、‘一带一路’国家、非英语国家,通过举办科幻大会,设立由中国主导的世界科幻奖项,通过完善科幻全产业链国际化合作的方式积极参与构建世界科幻新秩序”。要特别注意突出重点地区、国别和语种,差异化布局传播力量,实现全方位、多层次、高密度推进和多产业、多人群、多语种覆盖。另一方面,加大科幻文学、科幻影视、科幻游戏、科幻衍生品等进军海外市场的步伐,使之成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新名片。

参考文献
[1] 《李焕英》总票房超《流浪地球》!位列中国影视票房第三名[EB/OL]. (2021-02-28)[2021-04-19].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2915966053990048&wfr=spider&-for=pc.
[2] 李英. 科幻文学不再“小众化”[N]. 科普时报, 2020-10- 01(3).
[3]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 中国科普法律法规与政策汇编(1994—2018)[M]. 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8.
[4] 中国科幻大会: 构建融通平台创新组织机制助力科幻产业发展[EB/OL]. (2021-01-31)[2021-04-1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0356648701948482&wfr= spider&for=pc.
[5] 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播撒科学种子——在2016中国科幻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EB/OL]. (2016-09-08)[2021- 09-23]. https://www.cast.org.cn/art/2016/9/8/art_358_318-05.html.
[6] 胡彦殊, 余如波. 众创聚力幻创未来2017中国科幻大会在成都举行[N]. 四川日报, 2017-11-12(1).
[7] 2019中国科幻大会开幕[EB/OL]. (2019-11-04)[2021-09- 24]. https://www.cast.org.cn/art/2019/11/4/art_79_104605.html.
[8] 应悦. 2020中国科幻大会开幕亮点抢先看[N]. 新京报, 2020-11-02(1).
[9] 张之豪. 2021中国科幻大会在京开幕[N]. 中国日报, 2021-09-29(1).
[10] 高雅丽. 中国科幻走在繁荣路上[N]. 中国科学, 2021- 11-03(1).
[11] 王挺. 以科幻之笔, 书写好人类命运共同体[J]. 科普创作, 2020(4): 5-6.
[12] 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EB/OL]. (2016-06-03)[2021-04-17]. http://paper.ce.cn/jjrb/html/2016-06/03/content_302696.htm.
[13] 詹媛, 李苑. 如何挖掘科幻产业的巨大商业价值[N]. 光明日报, 2016-09-09(6).
[14] Evans B, Mullen R D. North American college courses in science fiction, utopian literature, and fantasy[J]. Science-Fiction Studies, 1996, 23: 437-528.
[15] 孙卫赤. 欧美科幻笔杆子怎样炼成?[N]. 环球时报, 2014-12-05(5).
[16] Marks G H. Teaching biology with science fiction[J]. The American Biology Teacher, 1978, 40(5): 275-279.
[17] Avila-Bront L G. An experiential learning chemistry course for nonmajors taught through the lens of science fiction[J].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2020, 97(10): 3588-3594.
[18] 陈楸帆. 迎接科幻产业的黄金时代[N].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11-24(5).
[19] 吴苡婷. 科幻产业的发展瓶颈问题剖析[J]. 科技传播, 2014(20): 177-178.
[20] Grbić J J. Going Hollywood: A look at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DVICE in the film industry and how scientists today can participate[J]. C&EN Global Enterprise, 2012, 89(44): 53-54.
[21] 张智华. 广播影视新视角丛书: 电视剧名作解读[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5: 76.
[22] 本土科幻产业向哪里突围[EB/OL]. (2013-11-18)[2021-05-03]. 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3/1118/c172318-23573750.html.
Exploring the path of promoting science fiction development by science association groups: Taking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YAO Lifen1, WANG Weiying2*    
1. Creative Research Department, 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for Science Popularization, Beijing 100081, China
2. Science Fiction Editorial Department,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Beijing 100054, China
Abstract Since 2015,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fiction in China has enjoyed a golden opportunity period. Taking the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ST), a people's organizatio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it has intervened and le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fiction in China as a national team during this period. With its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fiction, CAST began to promote science fiction by building up the China Science Fiction Conference, a platform for industry exchange. By fully launching the "Central-local cooperation" with Beijing in 2020, CAST constructed the Chinese science fiction development model characterized by "One Session (China Science Fiction Conference)", "One Award (Science Fiction Award covering creation,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One Park (Shougang Park)" and "One Body (Science Fiction Industry Consortium)". The article also analyzes the inspiration of American experience in terms of science fiction talent cultivation and science film integration. Finally, the article proposes a direction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cience fiction based on the pains and difficult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fiction in China.
Key words: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nce fiction     sicence fiction talent     sicence fiction indu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