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兆云,正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云南白药集团中药研发总监、西南民族药新产品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资源(民族药方向)。

·卷首语 Foreword·
借助现代科技力量,让民族药走出国门

民族医药是世界医药学的瑰宝,具有原创优势,蕴含着巨大的创新潜能。几千年来,历代先民们用智慧和汗水浇灌了民族药之花,赋予她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和历久不衰的生命力。如今,当我们肩负起发展民族药的历史使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民族药发展所遇到的瓶颈。显然,唯有突破瓶颈,探索出民族药发展路径,古老的民族药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和谐相称的发展和更强大的生命力。

民族药所面临的发展瓶颈可以归纳为2个核心问题,即传承和创新。传承方面,民族传统用药本身经验性强、零散分布于民族民间,长期以来,由于后继乏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加之语言障碍导致传承保护不力,面临被遗忘或失传的危险。创新方面,由于多种原因,民族药基础研究薄弱、资源家底不明、基原不清导致其持续发展受阻,同时存在科研条件有限、潜心研究的人才不多等问题。

我们在工作中经常遇到诸如“当地有一些好的民族药物,应该怎样开发”的咨询。这正是多年前我们所面临的困惑,也是我们孜孜以求数十年,所想要解答的问题。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民族药如何更好地传承,如何更好地平衡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如何实现民族药的创新发展,成为有志于民族药发扬光大的人们必须面对的命题。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医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中西医并重,加大中医药振兴发展支持力度,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国家对中医药、民族医药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政策支持。我们应该借助现代科技力量把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的发展与维护人民生命健康、生态文明建设、农民致富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让民族药更好地跟上时代步伐、服务人民、走向世界。

首先是开展民族药资源调研,在澄清民族药资源本底的同时发掘创新源头,为民族药传承和创新奠定坚实基础。民族药资源是其发展的基石,包括药用资源和用药经验。面对全国丰富而复杂的民族药资源现状,应制订出“民族民间应用+生物学特性+生态适应性”的融合研究方案,设计覆盖完整气候带的调查路线,开展民族药资源的野外调查、分类鉴定和核实整理,澄清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现象,为民族药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有利的源头保障。

基于民族药资源调研所获第一手资料,开展以民族民间用药经验为线索的民族药筛选研究和成药性评价,研发新药,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民族药研究开发应以民族医药理论为指导,参照相关法规,以临床药效为基础,遵循“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原则,积极应用现代技术方法和手段进行创新化、规范化研究,尽量避免缺乏开拓性、创新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的低水平重复。

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要求建立相应平台,进行新药创制成果的产业化,并选择优势品种,开展与国际接轨的各项关键技术研究,最终实现民族药成果产业化并努力实现国际化。

多年来,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和不断升华,基于实践探索的民族药创新发展路径“资源调研→规范化研究→成果产业化并努力实现国际化”逐步确立,多项研究成果及其在行业中的广泛应用充分证实该路径具有切实可行性,可复制可推广,可为我国民族药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屠呦呦教授因从中国传统医药古籍《肘后备急方》中获取灵感,发现青蒿素,开创疟疾治疗新药物,最终获得诺贝尔奖。著名彝族药云南白药从烽火岁月,到和平年代,再到全球掀起科技创新浪潮的今天,在几代人的努力下,成为大健康领域的领跑者,其成功令人瞩目。苗族药灯盏花系列药物堪称单味民族药开发之典范,目前已在全国形成完整产业链,显示出很强的带动力和扩散力。彝族药“金品”系列药物痛舒胶囊成为中国首个获准在美国开展Ⅱ期临床试验的民族药。它们共同证实当传统药物借助现代科技力量,沿着创新发展路径,最终将对人类健康及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

总之,民族药能治病疗伤,能助力扶贫,能促进改善生态环境,能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我们力求让民族药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使其更快更好地发展,带着研究成果走出国门。


(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昆明 65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