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骏,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南京大学教授,长期从事表生地球化学和矿床地球化学研究。
以创新文化引领长三角科技创新实践
创新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涵,是引领和推动科技创新实践的内在动力和外在社会氛围,是科技创新活动中所产生的能够体现整体价值观的群众创新精神的总和。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4年就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最近,他又强调指出: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长三角是中国科技创新的领头羊,科技创新作为新动能和新引擎在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加强对创新文化引领创新实践的研究,对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长三角区域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长三角地区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受到地理、政治和经济等诸多因素的深刻影响,逐渐形成了以吴越文化、海派文化、浙商文化、徽州文化为代表的区域文化。其中,江苏一带的吴越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崇文重教、尚新求变,尤以“致富思源,义利兼顾”的张謇精神和“走遍千山万水,讲遍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的乡镇企业家精神为代表;海派文化,诞生于沪,其显著特征是“海纳百川、引领潮流,精明精致、现代时尚”;浙商文化的鲜明特征则是“闯荡天涯、抱团取暖,变革创新、与时俱进”,正是这种“闯天下”“求进取”的精神造就了“温州模式”“义乌模式”和数字经济的新业态;发源于安徽的徽州文化也别具特色,徽商区别于外地企业家的个性特征是“维系族群、儒雅守信,思变思进、流寓四方”。在这4种地方文化板块中,都涵养了丰富的创新文化基因,厚植了长三角地区创新文化的根基,为长三角地区从事科技创新实践奠定了牢靠的思想基础。
长三角区域文化的创新禀赋与时代缺陷
用新时代的视角看,一方区域的文化,往往具有双重性格:既有顺应区域发展大势、响应时代呼唤、为科技创新实践提供正能量的优良禀赋;也有一些不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甚至影响和阻碍区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负面因素,长三角地区的区域文化也不例外。
第一,在长三角区域文化中普遍具有的“崇德崇儒、诚实诚信”的风范,造就了稳重规范的契约市场。另一方面,长三角区域不少地方所表现出的“求稳怕乱”的文化心态,又遏制了创新欲望与创造激情。长三角地区文化底蕴深厚,传统的儒家信条规范了市场准则,形成了人人遵循、世代传承的风俗习惯。但墨守成规、等级森严的儒家思想影响也成了长三角科技创新实践的深层障碍,往往容易让人们不自觉地陷入自我满足、固步自封的被动境地。
第二,长三角地区人民群众的勇立潮头、善于创新的文化性格,使之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市场取向的改革与探索,创造出以乡镇企业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发展等为载体的改革模式,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率先奠定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基础。另一方面,长三角大多自古以来即为鱼米之乡,富饶优美、远离战争,致使民众形成了一种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文化心态,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改革创新的力度与进程。
第三,长三角人民吃苦耐劳,自力更生,以勇气、智慧、汗水和担当夯实了创办实业、商海兴邦的基础。另一方面,长三角中的商帮有时也会显得精明有余、高明不够,喜欢孤芳自赏,缺少大气谦和的气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体系整体竞争力和效率的提升,导致创新要素资源整合不畅。
第四,长三角总体上开放融合,乐于包容和接受外来文化,城市经济繁盛,促使优势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另一方面,长三角各地又习惯于各自为政,各展其威,除浙商外,多数企业家重竞争、轻合作,宁当鸡头不当凤尾,导致产业协同创新乏力。
以创新文化引领长三角科技创新实践一体化的径
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以创新文化引领创新实践,应以传承优秀创新基因、培育时代创新意识、建立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和强化企业家创新主体地位为抓手,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第一,用好“传”字诀,筑牢实现科技创新一体化的精神根基。
优秀传统文化是要靠一代一代传承的。在长三角的地方文化中,不乏创新基因,关键在于发掘与继承。要把诸如“张謇精神”“四千四万精神”等优秀基因充分发掘出来,用优秀文化真正引领科技创新一体化。比如张謇精神最显著的特征是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长三角三省一市要注重优秀文化基因的联合挖掘,联合开发和联合传播,要把这种基因通过进校园、课堂、社区、机关等手段,固化成一种教育内容,采取会议、讲座、研讨班等方法,尽可能构建多元教育载体和平台,最大限度地进行传播和放大,让优秀文化的种子在娃娃心中生根,在大学生心中发芽,在民众心中固化,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开花结果。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使得长三角的各个创新主体能够为了国家发展的大局,走到一块,坐在一起,共同谋划长三角科技创新的未来。
第二,用好“逼”字诀,变革实现科技创新一体化的思维方式。
实现科技创新一体化关键是协同与合作,而其核心要素是人。在传统思维模式影响下的人必须主动求变和适变,才能跟上日新月异的创新时代。一是长三角地区要在领导干部思维转变上下功夫,可以设立干部交流机制和干部互学讲堂来加速推进实现领导干部思维方式的转化,建议尝试采取跨区域领导班子培训交流、干部选拔任用等措施加速干部成长。二是加速民间思维方式的转化。要在政策制定、空间孵化、科技服务科学普及和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一体化设计,实行一体化待遇。三是要抓企业家思维方式转变,重在引导和培育企业家的战略思维、宏观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要把浙商文化中抱团发展、合作共赢的基因加大推广,形成浙商带头、其他协同参与的良好发展局面,整合创新资源,集中优势,合力开展关键卡脖子技术攻关。
第三,用好“容”字诀,营造实现科技创新一体化的宽松氛围。
崇尚创新,必然要求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为此,需扩大对科技创新的“容错领域”。长三角地区要建立统一的容错池,通过科学评估建立“包容性创新基金”,推进统一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建立统一科研单位及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健全科研诚信奖惩机制、构建科技项目信用评价机制。要完善科技创新容错法治基础,健全容错司法环境;重视创新容错与科研诚信教育,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与监督作用。要借鉴海派文化中海纳百川的精神,用优秀文化营造助推科技创新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胸怀和一种态度。
第四,用好“放”字诀,创造实现科技创新一体化的市场环境。
创新文化如何引导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最终还是要靠市场机制。在市场环境中,文化能起到关键的“软”作用。徽商文化里所具有的“流寓四方”特征,可以激励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追求,志向立定,一个有抱负、有担当、有作为的创新人才才能加速科技创新实践,从而为科技创新一体化作出更大贡献。为此,长三角地区进一步统筹推进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科研资源配置向重点领域聚焦;加强企业技术开发与研发的合作力度,通过建立长三角“创新产品”目录等形式,实现创新产品的共享和普及,实现持续性的产品开发和更新;加强区域企业联合的技术储备,搞好联合技术人才培训,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南京大学,南京 210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