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界动态·
“一带一路”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北京宣言
“一带一路”是中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桥梁,推动着东西方政治、经济、贸易、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对话与交融。然而,“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受到灾害威胁,面临着一系列发展上的共性问题和重大挑战。因此,为推动《2015—2030年仙台减灾框架》(以下简称《仙台减灾框架》)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地,亟需沿线各国科研机构及科学家真诚合作、攻坚克难、协同创新,围绕防灾减灾事业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和挑战,构建科技合作长效机制,打造运转高效、信息共享的国际协作创新平台,推动合作研究与创新,促进信息共享与合作共赢,为丝绸之路建设提供坚实强大的科技支撑体系。为了发挥科技对丝绸之路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重要作用,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近40个国家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的领导或代表,以及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中外科学家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汇聚国际智慧,提出以下宣言。
行动一:加强灾害风险认知
1.加强灾害风险评估能力,增进不同国家、城市与社区之间有关灾害风险评估的信息沟通。
2.促进大数据、灾害空间分布数据和风险区划图以及新兴技术的共享及使用,使全球、区域、地方等各层次能够更好地理解灾害风险。
3.打造高效的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国际协作创新,使地方、国家、地区等不同层级更好地理解诸多灾种的复杂灾害风险,如跨境灾害、灾害链等。
行动二:灾害风险管理
4.加强社区、地方、国家、跨境、区域各层级间在科学研究、政策制定及实际应用三方面的有机结合。
5.制定跨学科国际科技计划,支撑《仙台减灾框架》在“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有效实施,呼吁相关大学及科研机构制定符合各自区域特色的灾害风险管理计划。
行动三:提高抵抗灾害风险能力建设方面的投资
6.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研机构和组织的地域特点及多学科综合的优势,将《仙台减灾框架》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作为教育的重点领域,并应特别注重培养和发挥青年科学家的作用。
7.鼓励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强对减灾事业的投入,并利用科学研究,保障投资安全。
8.加强推广社会广泛参与的科技创新项目,以促进科技支撑《仙台减灾框架》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落地实施。
行动四:加强灾后重建对策
9.在灾前规划、防灾减灾、灾害应急以及灾后重建恢复中,提升学科交叉技术的作用,以便更好地进行灾后重建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