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格式:周晓林. 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看中国心理学的发展[J]. 科技导报, 2020, 38(10): 54-55; doi: 10.3981/j.issn.1000-7857.2020.10.016  









周晓林,现为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名誉院长,浙江师范大学心理与脑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心理学会前任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语言认知、注意选择与执行控制、决策与神经经济学、社会认知与实验社会心理学。







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看中国心理学的发展

周晓林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北京 100871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民族的不幸,人类的不幸。但从另一角度看,本次新冠疫情的应对,也凸显了心理学的重要性,促使我们认识到在中国加快发展心理学的必要性,进一步反思中国心理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2020年3月10日,在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讲话强调:“要加强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尤其是要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病亡者家属等的心理疏导工作。”3月1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加强人文关怀,组织开展心理疏导,稳妥做好疫情善后工作,防范化解社会矛盾。”中国心理学会的相关分支机构和全国心理学界的专家学者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开展了抗击疫情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在心理援助、应急科普、科技支援、决策咨询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按照教育部党组统一部署,高效率、高标准、高质量、高站位搭建的“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为抚慰心灵、维护稳定,打赢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受到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高度肯定。

目前,中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回头来看,虽然中国心理学界为疫情防控、心理疏导和社会稳定贡献了专业力量,但这些力量还相对弱小,与人民的期望、党和国家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心理学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都与时代的发展不相匹配。

也许“界外”之人很难想象,中国心理学的发展还应有多大空间、如何任重而道远。与美国的心理学现状进行比较,可能会看得更清楚。

美国的人口基数不到中国人口基数的1/4,但美国每年培养的心理学本科毕业生约为12万多人,中国约2万人,相差6倍;美国每年培养的心理学硕士毕业生大概是2万多人,中国约0.8万至1万人,相差3倍;美国每年培养的心理学博士毕业生(包括学术型和专业型)每年约为6000人,中国现在是400多人,相差13倍。上述数字是根据各种资料所做的估计、不一定准确,但可以反映出两国心理学科的发展现状。

目前,中国高校虽然已经有近400个本科专业,但只有30个心理学博士点,培养层次差强人意。从美国的心理学家就业来看,约49%的人直接从事临床、咨询心理学工作,28%的人在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而中国受过正规训练的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人数不多,在关键时刻需集全国之力而为之。从心理学在大学的通识教育来看,“心理学导论”是美国大学毕业生第二大选修最多的课程(第一是“英语写作”),60%以上大学生(每年约为120万至160万)修过“心理学导论”这门课程;全美每年教授“心理学导论”课程的心理学教授达1300人。而中国心理学“人口”还甚少,中国心理学会的会员人数总共也就12000人。因此,单纯从数字上看,中国培养的心理学人才数量远远不足。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结构、心理过程和行为模式的科学。心理学既包含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基础学科方向,也包含教育心理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等应用学科方向,也发展出认知神经科学、网络心理学等新兴交叉学科方向。近20年来,中国心理学的发展迎来了两个重要的历史机遇。

第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提升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心理学在经济建设、社会治理、健康生活、危机干预等方方面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第二,脑科学、人工智能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用已经到了如火如荼的境界,成为国际学界和政府部门密切关注、重点支持的领域,而这也催生了心理学的发展与转型,给为这些重大趋势起支撑作用的心理学和认知科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本次疫情中,心理学为人民、为社会做了巨大的贡献,真正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就心理疏导、社会稳定所做的指示。我们也需要借机反思心理学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反思心理学人才培养的方式与规模,从顶层设计、从战略层面来思考、规划中国的心理学,把中国的心理学切实融合进中国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命运和文化的繁荣。

(2020年5月于北京)

(责任编辑 卫夏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