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格式:杨雄里. 从容应对迎风雨, 科学谋划聚共识——抗新冠肺炎疫情有感[J]. 科技导报, 2020, 38(10): 18-19; doi: 10.3981/j.issn.1000-7857.2020.10.003  









杨雄里,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生理学家、神经生物学家。现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长期从事神经科学研究,专注于视网膜的信息加工和突触传递、重要视网膜疾患的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重构等。







从容应对迎风雨,科学谋划聚共识——抗新冠肺炎疫情有感

杨雄里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上海 200032

“痛定思痛”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后用得最多的成语之一。“思痛”乃举一反三,深刻反省之谓也,而“思痛”必须在痛苦消停(痛定)之后,惟其如此,方能使反省更科学,更客观,且不情绪化。

从目前情况看,抗疫斗争恐有持久之势。在此取得阶段胜利之际,回忆起庚子春节身处海外,见到上海往日繁华的街道空无一人的情景,痛苦、焦虑交织着的心情,恍同昨日。虽然痛尚未定,但心情已经平和,不再烦躁。抚今追昔,感触良多。以下5个方面是我痛定后的思考,谨请科技界同仁教正。

1)当疫情骤起,形格势禁、奋起迎战,不免脚步踉跄,虽有失误、均可理解。但是,一旦脚跟站稳,卓有成效地领导与组织群众,全国人民同心协力,挽狂澜于既倒,控制了全局,充分显现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和力量,也彰显了中国制度的优越性。这是一条曲折的道路,征途中的成绩、经验无疑要总结,但问题和教训也要讲透;分清责任、奖罚分明、以正视听,并以此体现党和政府的坦诚、自信和睿智,也有利于消除群众之间的思想隔阂。

2)专业问题要尊重学养深厚的专家的意见。对科学问题的讨论,唯有秉持科学的态度。看一位专家是否合格,至少有两条基本标准:第一条标准是必须严守道德的底线,那就是科学家的良心;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不说假话、不唯上、不唯书。另一条标准是能否对复杂的科学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是对专家能力的考察。这次抗疫斗争,提出了许多科学问题,解决这些重要问题需要大量的有担当、有能力的科学家。

3)对任何有关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包括科学问题在内,需审时度势,能否迅速从纷繁的表面现象洞悉其本质,做出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决定是考验领导干部思想水平、决策能力和领导艺术的试金石。政治标准是必需的,工作能力的标准也不可缺。


杨雄里院士为《科技导报》“202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专刊”题词

4)提倡宽容,不论是对领导干部还是专家。新冠病毒是一种新的病毒,其传播规律、致病特性等等目前所知极其有限,抗击疫情的过程中逐渐对这种病毒有所了解。因此,当信息还不完全的时候,发表错误的意见或作出错误的决定都应该是可以原谅的。谁都不是圣人、谁都可能犯错。

5)在这场艰苦复杂的斗争中,各种思想特别活跃,对于某些局部的问题意见不一致是很正常的事情。在学术问题上,专家们的意见可能各不相同,对出现的某种情况采取什么措施,领导层中也可能各持己见。而不同阶层的群众之间,更可能意见纷纭。万事都众口一词,反倒是很不正常的。为了实现伟大的目标,我们无疑需要保持思想上的一致,但是这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正如马克思曾经说过的:我们不能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有一种存在形式。建立和谐的讨论气氛,各抒己见,逐渐形成共识,此其时也。

(2020年4月于上海)

(责任编辑 卫夏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