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红,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现任湖南工商大学校长、中南大学商学院名誉院长,研究方向为决策理论与决策支持系统、大数据分析、中小企业融资、两型社会与生态文明等。

·卷首语 Foreword·
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 完善公共安全应急体系

从古至今,各种灾难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地震、海啸、火山、洪涝、干旱、瘟疫、战乱等始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威胁,可以说,人类文明史既是一部灾难史,也是一部与灾难抗争的历史。自20世纪70年代新技术革命以来,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型材料技术为标志的高新技术逐渐被应用到各类风险防控中,有力推动了世界各国应急处置模式优化和实践创新。特别是近几年,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5G和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针对突发事件实时监测、准确预报、及时预警逐渐成为现实,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能力和水平也相应大幅提升,国家层面的应急管理和应急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尤其是中国在此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可谓功不可没,“华为云”疫情远程指挥、百度地图迁徙平台、疫情大数据实时报告、平安科技肺部CT影像人工智能系统、阿里AI新药和疫苗研发、达闼科技与中国移动共同定制的5G测温巡查机器人、阿里巴巴菜鸟物流大数据等,在人员追踪、病例确诊、疫情态势研判、药品研制、应急资源调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应急关键技术手段的同时,也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应急管理体系不完善和功能不足严重制约了新技术的应用效果。此次疫情就暴露了诸如监测预警系统风险识别能力不强、核心区域整体防控迟钝、应急数据分析渠道不畅、部门间协同响应缓慢等问题。鉴于此,我国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亟需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主要应做到以下5点:

1)收集疫情、人流、医疗物资相关大数据,分析研判疫情发展,公开数据分析结果,引导企业和公众行为。对人口流动、搜索、医疗等数据进行AI挖掘、预测,制定下一步的疫情防控应急策略和复工后突发状况的应对措施;利用5G结合大数据带动远程诊断与治疗信息共享;通过权威渠道公开数据分析结果,引导企事业单位的复工复产和公众的日常出行、生活消费、健康防护行为。

2)构建应急综合数据中心,组建应急数据分析处理国家队,确保事前监控有留痕,事中措施有依据,事后体系有改进。构建国家和省两级结构的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综合数据中心;保证事前能及时预测预警;在事中能确保应急方案和实施措施快速有效调整;在事后能够及时总结,不断完善应急处理方案和相关体制机制。

3)建设大数据智能应急响应平台,研究各种应急事件演化模型和决策支持方法,突破智能分析与调度关键技术。集成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重大安全事件大数据智能应急响应平台,高效处理重大突发事件数据,挖掘事件主体隐藏关系,研究精准应急决策模型与方法,促进疫情研判、病毒溯源、疫苗研发、物资保障调度等方面的智能分析关键技术突破。

4)构建应急执行标准与规范、完善应急响应法律、机制和相关配套政策。对应急响应措施进行分析重演和实效评估,形成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执行标准与规范;将重大公共安全危机纳入国家安全管理范畴;完善应急事件快速响应相关法律和机制。

5)完善隐私保护制度,注重公共安全和公民隐私之间的平衡。应明确应急体系中各类数据使用的对接权责,采用区块链技术等进行数据溯源和智能脱敏,合理合规、可控可追溯地利用个人数据,实现应急快速响应过程中数据支持的及时有效性。

随着科学的进步,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渐被应用到公共安全应急体系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新技术在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中的深度应用,提升应急大数据分析的联动性与及时性,驱动公共安全事件研判与应急决策的智能化。

(湖南工商大学,长沙 41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