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社团·
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全力打造世界一流学会——中国电子学会推介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擘画了将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国电子学会迈入建设世界一流学会的新征程。

世界一流学会是促进全球科技资源流动、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重要力量。它秉持正确的价值理念,拥有科学的内部治理体系和健康的事业发展模式,能在学术交流、学术期刊、科技奖励、产学融合等领域引领全球科技创新大势。这正是中国电子学会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

近年来,中国电子学会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中国科协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人才强会、创新驱动、五化(国际化、专业化、区域化、信息化、体系化)并举为战略,切实履行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积极推动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组织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巨大进展,开创了学会事业新局面。

1 内部治理不断完善

在推进学会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改革方面,中国电子学会推出如下措施。

一是深化治理结构改革,完善学会理事会议事规则,建实建强学会办事机构,配齐配强办事机构工作人员,完善相关制度,推进学会办事机构实体化规范化职业化建设,提升学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相继完善出台了议事规则、干部选任、干部监督、合同管理、财务管理、绩效激励等规章制度多项;实现了对分支机构财务的统一集中管理;选派业务骨干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西藏工信厅等单位挂职锻炼。

二是加强学会对分支机构的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估机制,打造分支机构考核能力提升工程。调整优化一些业务重复、作用发挥不明显、管理不规范的分支机构。增设一批新兴的交叉学科或领域的专业分支机构。新设立了太赫兹分会、嵌入式系统与机器人分会、虚拟增强现实技术与产业分会、量子信息分会、智能无人系统分会、区块链分会,在军民融合、信息安全、两化融合、脉冲星导航、软件定义5个领域设立了专家委员会,至今已拥有49个专业分会、13个专家委员会;制定了《中国电子学会所属分会管理办法(试行)》等多项分会管理规定;建立了分会年度计划制定与落实、年度统计报告、年度总结报告、年度财务报告、年度评估考核、年度评比表彰的工作运行模式;开展了便于量化评估的分会年度“六个一”(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委员会会议、发展一批会员、至少举办一次学术交流活动、至少举办一次会员日活动、至少提交一份专家建议或学科发展报告、提交一套工作报表)工作;开展了分会的调研工作,召开分会秘书长沙龙活动,提升了分会科学办会能力。

三是改革会员发展与服务方式,充分发挥总会、分会优势,加大为会员服务的力度,不断充实为会员服务的内容,为会员提供简报、科技期刊、会员服务手册、学会活动计划、会员日活动、会员频道、会员工作站、会员学术技术交流基地、电子信息大讲堂等多种形式的服务,提升为会员提供精准服务的能力。共建立会员学术技术交流基地30个,建立会员工作站28个;组建了中国电子学会青年科学家俱乐部,由56位院士和67位学会会士组成俱乐部顾问团;通过举办“一带一路”青年创新大会、全国青年学术年会、全国电子信息青年科学家论坛、青托沙龙、电子信息大讲堂等活动助力青年会员成长;学会的会员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了会员信息资源的共享。

2 学术交流走向深入

中国电子学会始终坚持以推动高水平学术交流为己任。据统计,2012年1月至今,共举办各种学术会议672次,吸引13.35万人次参加。同时,学会通过以下5个方向不断提升学会交流水平。

一是着力打造精品学术交流平台,已形成世界机器人大会、中国云计算大会、中国物联网大会、中国电子技术年会、量子信息学术交流大会、国际智能无人系统大会、国际区块链大会等有相当影响力的品牌学术活动。

二是围绕社会热点和前沿技术举办高端专业研讨会,如振兴中国半导体技术与产业发展座谈会、中国关键软件与系统发展战略座谈会等,形成专报报送相关部门。

三是积极主办或承办各类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其中第31届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代表了当今无线电领域最高学术水平。

四是各专业分会每年举办30余个学术年会、50余个专题学术会议,其中全国微波毫米波学术会议、全国遥感遥测遥控学术年会等已成为国内本专业领域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活动。

五是在中国科协的指导和支持下,组织专家编纂出版了《大数据导论》《云计算导论》。

通过开展上述多类型多层次学术交流活动,繁荣了学术发展,发现了优秀人才,扩大了学会影响。

3 国际合作全面推进

以创建世界一流科技社团为目标,中国电子学会全面推进国际合作工作。

一是通过成功举办世界机器人大会,与21家国际机器人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会带来了巨大的国际影响力。

二是通过参与或举办联合国互联网治理论坛、WFEO执委会及专委会会议、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美绿色数据中心研讨会、中德智能制造合作与展望高峰论坛、中韩商务合作论坛、中英机器人创新合作会议、中俄工程论坛、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活动,发出了中国声音,贡献了中国智慧。

三是在中国科协的委托下,承接了联合国咨商工作信息通讯技术专业委员会(CCIT)秘书处、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创新专委会(WFEO-CEIT)秘书处的工作,全力支撑龚克教授当选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

四是作为国家会员积极履职参与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IFIP)、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URSI)等国际组织事务,积极参与国际科技治理。

4 特色科技创新智库建设初见成效

近年来,中国电子学会承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科协、中央网信办等多个部委及地方政府软课题,特色科技创新智库建设初见成效。

一是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国内外信息领域科技发展趋势,提出咨询建议,开展科学评估,进行预测预判,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为“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级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撑服务。

二是开展决策咨询工作。重点研究信息技术与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交叉融合,对机器人、工业4.0、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量子信息、互联网+等热点领域进行研究分析,提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建议。

三是推进创新评估工作。围绕智能社会中的信息技术发展前沿,提炼信息技术领域重点发展方向。

四是开展信息技术领域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总结、报告信息技术领域各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根据各学科发展现状和趋势,展望学科发展前景,提出学科发展的方向和建议。组织编写信息技术领域学科发展报告。

5 服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为迎接新一轮科技创新周期的到来,中国电子学会高度重视产学融合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一是持续开展“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杰出科技人才”“中国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未来女科学家计划”等人才举荐工作。

二是持续开展“中国电子学会科技奖”评选活动,自设立以来共88个获奖项目参选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40个项目荣获国家奖项,获奖率达45%。

三是搭建与升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并与清华大学、保定市、德阳市共建子平台,完成科技成果鉴定140余项,积极建设地方院士专家工作站。

四是在中国科协的指导下,联合16家全国学会成立了信息科技学会联合体,并成为中国科协军民融合学会联合体、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的成员学会。

五是组织编制并推广应用电子信息领域团体标准。在国标委的授权下,学会组织专家先后启动了机器人、物联网、数据中心、信息安全4个技术领域20项团体标准的研制工作,并已发布10余项团体标准。

6 普惠民众持续发力

中国电子学会始终牢记科技社团普惠民众的责任和使命。

一是建立专业科普志愿者队伍,建成以学会内部、会员企业、院校为主的科普志愿者队伍。

二是面向公众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共举办科普宣讲活动190次,其中青少年科普宣讲活动80次,受众达9.5万人次。

三是举办青年科技竞赛,吸引近万人参加,其中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设计大赛、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在高校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四是举办各类培训活动,举办继续教育培训班150场次,结业69000余人次,举办实用技术培训55次,培训5200余人次。

五是在成功获批人社部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的基础上,启动“全国电子信息人才能力提升工程”,目前已累计开设专业课程50余门,开设面授培训班100余期,线上线下培训人数近10万人次。

六是开展电子信息人才能力评估工作,共设立四个大类20余个工程师序列,已评估近7万名电子信息工程师。

7 信息化建设卓有成效

中国电子学会加强了信息化建设,建立了网络化、开放化、共享化工作新模式。

一是积极实施基础条件的信息化建设。对门户网站进行了全面改版,上线的“学会OA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使学会管理水平实现了科学化和规范化。

二是积极实施业务支撑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会员管理与服务系统”“组织机构管理系统”“学术会议论文管理系统”“科技奖申报系统”“科技奖评审系统”等一系列管理系统陆续上线,促进了学会各项业务的健康发展。

三是通过现代传播手段发布学会、行业动态。注册了微信公众号,每天按时通过“要闻”“学会视点”“资讯”“科技”“快报”“数说”“通知”“观点”等板块发布学会和行业动态,提升了学会的社会影响力。

8 结论

在中国电子学会取得成绩的同时,学会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服务会员方式不多、内部激励机制不活、学术引领能力不强、产学融合深度不够、国际影响力不高等,与世界一流科技社团相比尚有较大差距。这些问题将是今后工作着力解决的重点。

未来仍将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面对接国家战略,不忘初心、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大胆实践,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学术引领,提升智库水平,做好科普工作,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产品,夯实国际化、信息化发展的两翼,全面做好各项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向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学会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

(责任编辑 刘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