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社团之声·
深化学会改革 提升服务能力——中国公路学会服务创新发展实践

乔云,韩立萍

中国公路学会,北京 100011

近些年来,特别是八届理事会以来,中国公路学会(以下简称学会)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大交通、国际化”的战略思路,准确把握“经营学会”的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学会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不断加强学会职业化建设,积极探索新时代下推进学会创新发展的新模式和工作新格局,有效促进了学会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升,构筑起了为服务行业科技进步、为会员和科技工作者发挥才能、贡献智慧和力量的丰富多彩的平台。学会创办的“世界交通运输大会(WTC)”已成为中国科协重点示范性国际性学术活动;学会发起成立的“一带一路”国际交通联盟正逐渐成为推动“一带一路”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建设与合作的重要力量;由学会牵头组建的“未来交通研究所”,成为中国未来交通领域的高端科技创新智库;成功申办《National Transportation》(《国家交通》)英文国际期刊,成为了向世界分享中国交通科技、促进中外技术交流的新载体。

中国公路学会成为了中国公路交通行业组织机构最健全、学科分布最广泛、最有影响力和凝聚力、最具权威性和公信力的学术团体,在中国公路交通行业的技术创新和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 深化学会改革,强化学会治理,提升保障能力

近年来,学会不断强化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改革,在提升服务行业科技进步、服务科技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学会凝聚力、公信力、发展实力得到提高。

1)完善党建工作体系,强化对科技工作者的政治引领。学会党组织充分发挥学会对科技工作者政治引领、思想引领和组织保障作用,致力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团结和引领广大会员和公路行业科技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聚焦国家和行业战略需求,积极进军经济建设主战场,为推动中国公路科技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2)深化治理结构改革,推进学会运行的规范化。学会坚持“民主办会”的理念,以提升服务能力为导向,以治理结构改革为切入点,在体制机制改革上下功夫,理顺学会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的关系,不断优化组织结构,不断完善理事会及秘书处工作机制,不断推进办事机构实体化建设,健全完善学会治理结构,形成了较为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

3)深化治理方式改革,提高学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深化办事机构的职业化改革,着力推进办事机构职业化建设,不断优化人员结构,提升办事机构人员职业化、专业化水平,打造运转高效、规范有序的办事机构人员队伍;不断强化学会的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了学会各项管理制度,形成了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为学会各项工作的依法依章规范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4)深化会员工作改革,夯实学会发展基础。学会把会员满意、为会员提供精准有用的服务作为学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大会员工作改革力度,形成了各部门都参与发展会员、服务会员的会员工作格局。会员结构不断改善,会员队伍不断壮大,夯实了学会发展的组织基础;不断强化会员管理方式的改革,完善了会员入会申请审批和会费缴纳制度,严格会员入会申请审批和实名注册制度,提升了会员管理水平;不断改革对会员的服务工作,以会员需求为导向,创新会员服务方式,拓展会员服务领域,为会员提供精准到位的服务产品,会员的满意度逐年提升,学会的凝聚力显著提升。

2 创新服务模式,打造服务平台,提升服务水平

服务是学会组织的根本和灵魂。学会建设和发展的职责就是为会员和科技工作者提供优质服务,就是要根据国家和行业发展需求,根据科技工作者的需要,搭建高质量的科技工作者开展学术交流平台,搭建能够让会员和科技工作者发挥才能和智慧的舞台,创造能够让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的环境,建立能够让会员和科技工作者建言献策的畅通渠道。

为此,多年以来,中国公路学会坚持“四服务”(服务科技工作者、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公民科学素质提高、服务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的职责定位,以会员和科技工作者需求为导向,以品牌建设为抓手,以搭建平台为着力点,打造了一系列服务科技工作者的有效平台。

2.1 为科技工作者学术成长服务
2.1.1 学术交流平台建设

学会把举办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作为服务会员、增强学会活力、展示学会能力和提高学会凝聚力吸引力的重要抓手。始终坚持精品意识和服务意识,在提高活动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用品牌树立形象,用品牌创造价值、用品牌凝聚力量。

以加强学术建设为重点,着力打造和培育学术交流精品,围绕公路行业科技创新和学科前沿的重点、热点,精心搭建技术交流和成果推广平台。先后打造了“世界交通运输大会”(图1)、“中国旅游交通大会”“中国高速公路信息化研讨会”“全国绿色公路发展论坛”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活动品牌。这些学术活动既有跨学科的大型学术会议,也有专项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既有针对行业的热点、难点问题的专题交流,也有对行业和学科发展前瞻性问题的研讨。学会的各项学术活动真正成为了科技工作者渴望上、有作用、有效果的交流、共享、合作的平台。


图1 2018世界交通运输大会现场
2.2.2 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建设

学会高度重视与国际行业领域科技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图2),现已加入国际路联(IRF)、国际路协(PIARC)、国际桥梁隧道及收费公路协会(IBTTA)等国际组织,推荐多位科学家在国际组织任职。先后与国际路联(IRF)、美国交通研究委员会(TRB)、国际桥梁、隧道和收费公路学会(IBTTA)等10多个国际组织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20多个国家相关机构建立双边合作意向,与众多知名国际公路专家、学者达成了密切合作关系。


图2 国际合作与交流

由学会发起成立的“一带一路”国际交通联盟,搭建了“一带一路”国家公路交通领域的固定合作机制。通过举办各种双边和多边的学术活动和积极开展以创新性、实用性为主的公路科技研究项目合作,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公路领域的交流、交往和交融,助力中国交通运输的技术、标准、装备、服务等“走出去”,不断提升中国交通运输领域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2.2 助力科技工作者实现科技创新价值
2.2.1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

学会充分发挥技术资源、专家人才资源、学术交流与评价体系和对外交流合作网络等优势,坚持以“创新服务模式、搭建合作平台、促进成果转化、助力行业发展”为宗旨,通过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和举办一系列成果展示推介活动(图3),与学会的学术交流、技术咨询、科技评价等各项业务形成良性互动和共享机制,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要素集成为路径、以成果产业化为目标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为行业用户提供“一站式”技术解决方案,为科技成果持有者提供“一站式”转化信息服务。


图3 中国公路学会科技成果转化活动

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体系建设,以“中公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玄武岩纤维公路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交通金融科技创新联合实验室”“交通金融与城市计算联合实验室”等为载体和依托,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2.2.2 团体标准研制平台建设

学会作为国家标准委、中国科协和交通运输部团体标准三试点单位,2015年6月正式启动了团体标准工作,经过近3年的探索,团体标准管理机构逐步建立,管理制度及工作机制日臻完善(图4)。2017年学会正式对外发布了首批《中国公路学会标准》,开创了学会团体标准研制和发布的先河。开展团体标准研制以来,学会累计研制发布11项团体标准,不断提升学会标准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学会正成长为公路交通领域最权威的团体标准研制与发布平台。目前学会在编的团体标准共有240多项,其中包括港珠澳大桥所有的标准编制纳入中国公路学会标准体系。


图4 中国公路学会团体标准研制相关活动
2.3 为科技工作者建言献策服务
2.3.1 创新智库平台建设

为进一步提升服务科学决策的能力,学会积极发挥高端人才“蓄水池”的功能,整合科技、产业和政府专家的资源,充分发挥以专家委员会、青年专家委员会为主体的学会专家团队智力优势,致力打造行业倚重、会员信任、有较高权威性的高水平公路科技创新智库。

学会智库以重大项目为纽带,开展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和储备性问题研究,先后发布一系列高质量、有影响力的智库产品,例如《中国交通运输2017》《中国绿色公路发展报告》《中国公路养护发展报告》《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报告》等智库产品,为行业提供有价值的战略咨询与决策研究服务。

由学会牵头组建的未来交通研究所(图5),是中国第一家以未来交通研究为方向的专业研究机构,通过与行业内产、学、研单位合作成立共建实验室和创新中心,组织开展科学评估,提出咨询建议,为未来交通发展提供支撑服务,致力于打造成为未来交通研究领域的国家级智库。


图5 中国公路学会牵头组建未来交通研究所
2.3.2 技术咨询平台建设

学会充分发挥学科门类齐全、智力密集、人才荟萃的平台优势,积极开展科研和成果评审鉴定等科技咨询服务活动,为会员单位、企业在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等方面提供科技支撑,为地方和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规划提供智力支持。

近年来,学会先后与马鞍山市、舟山市人民政府等地方政府和西南交通大学、山东交通学院、福建规划中心、高德地图、滴滴出行平台、智慧物流网(G7)、中国银行、成都市科协等20余家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商业银行、地方科协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组织相关专家深入工程建设一线,为在建工程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就相关技术政策提出建议,为重大交通项目开展提供科技支撑,为促进公路科技事业发展发挥了独特作用(图6)。


图6 中国公路学会为科技咨询提供支撑
2.4 为科技人才举荐与人才培养服务
2.4.1 科技评价平台建设

学会致力于打造有较高权威性的高水平公路科技评价体系。通过各种科技奖励活动,激发公路交通行业科技工作者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开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促进科技与产业的融合,不断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助推公路交通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自2002年设立至今,已成为中国公路交通行业规格最高、最具权威、最有影响力的科技奖项(图7)。由学会设立的“中国公路学会青年科技奖”“中国公路学会百名优秀工程师”“中国公路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奖项在行业具有很高的权威性,这些奖励不仅使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创新成果得到同行的公正评价和认可,而且对促进公路行业发展、培养公路科技人才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017年,学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奖等三大奖项的直接提名资格,进一步提升了学会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


图7 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颁奖仪式
2.4.2 教育培训平台建设

以提升行业专业人才素质水平和综合能力为目标,助力人才成长,致力于打造行业专业人才继续教育基地,为行业专业人才提供一个宽视界、深专业、高层次、可持续的学习与交流平台。

学会成立的高速公路管理学院(图8)是中国公路学会针对高速公路高级管理人才能力提升着力打造的继续教育专属平台,学院形成了科学的研究和培训方向,设计并实践了管理、案例、体验等教学模式的创新,采取了创新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培训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得到了高速公路领域相关单位和管理人员的高度评价。


图8 中国公路学会成立高速公路管理学院,打造继续教育专属平台

在培训实践中,针对行业发展和人才成长需要,充分利用行业专家资源和智库研究团队,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培训方式,逐步建立专题研究、岗位轮训、订制式培训,互动交流等多种培训组织模式,得到了行业与社会的广泛认同。

2.5 科技工作者宣传平台建设
2.5.1 科学普及平台建设

通过不断强化科普创作和优质科普内容信息化建设,促进科普数据的开放和分享,创新科普信息管理的途径与方法。

借助学会建立的由65名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和68家“全国公路科普教育基地”及社会相关力量,重点加强科普创作和优质科普内容信息化建设,利用微信、微博与网站等媒介的公路科普信息传播平台及开展“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创新公路科普理念和服务模式,促进公路科普内容资源再利用和再传播(图9)。


图9 中国公路学会打造科学普及的平台

近年来,学会科普工作不断创新活动形式,打造了以大学生桥梁设计大赛为代表的系列竞赛活动,搭建了鼓励科技工作者创新争先、推动中国公路桥梁设计水平提高和技术进步的交流平台和知识传播平台。

2.5.2 期刊网络平台建设

以《中国公路学报》《中国公路》《中国交通信息化》和中国公路网为龙头的学会期刊网站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办刊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期刊的行业影响力不断提高,在促进学术繁荣和科技进步与创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了有效服务科技工作者的重要载体和服务平台(图10)。2018年,成功申办《National Transportation》(《国家交通》)英文国际期刊,建立了向世界分享中国交通科技、促进国际交通技术创新发展的新载体。


图10 期刊网络平台

多年以来,学会在各个方面有较大进展和突破,特别是在服务产品提供和服务品牌建设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不仅得到了行业科技工作者的高度认可,同时得到了民政部、中国科协和交通运输部的肯定和表彰,成为中国科协系统的全国先进学会和民政部表彰的全国先进社会组织,以及交通运输部表彰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中国科协科技社团党委表彰的优秀党组织。

3 结论

在新的发展时期,学会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科技强国和交通强国的新要求,按照中国科协和交通运输部的工作部署,进一步深化学会各项改革,着力加强党建工作,强化政治引领、政治吸纳能力,着力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强化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公路交通行业发展、服务广大会员和会员单位、服务公路交通科技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加强学会自身建设,提升学会发展的基础保障能力,在改革上采取新举措,在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学会。

学会是科技工作者之家,家要有家的形象,家要有家的责任,家要有家的温暖。中国公路学会将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工作者之家”,让科技工作者在学会这个大家庭中真正体会到关怀和温暖;学会是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要切实承担起应该发挥而且必须发挥的作用,体现学会所具有的独特功能。中国公路学会将不负党和国家的重托,切实履行职责,努力把学会建设好、发展好,为实现科技强国、交通强国目标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责任编辑 王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