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界要闻·

“典赞·2017科普中国”揭晓五大科普榜单

1月29日,由中国科协、人民日报社主办,人民网承办的“典赞·2017科普中国”活动在北京举行,活动现场揭晓了2017年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十大网络科普作品、十大科学传播事件、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十大科普自媒体。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徐延豪,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人民网董事长王一彪,王陇德、刘嘉麒、武向平、高福、孙宝国、周忠和6位院士,获奖者代表出席了本次活动。

怀进鹏在致辞中指出,中国科协广泛联合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推动“科普中国”成为融合线上线下、覆盖校园农村、连接科技人员与社会公众的枢纽平台和闪亮品牌。处于新时代的历史潮头,科普工作必须以自我革命的勇气,主动融入到新技术、新产业变革的历史洪流中,善于识变、应变、求变,强化顾客思维,细分用户需求,树立平台理念,进行一场内容生产、传播机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的深刻创新,实现工作流程和服务形态的再造和重构,从而做到紧跟时代并引领时代,实现新时代科普人的新作为、新担当。

“典赞·2017科普中国”活动旨在创新科普理念和服务模式,盘点年度科学传播典范,融汇科学传播业界智慧,彰显科普中国品牌文化,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活动从2017年11月底开始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本年度具有影响力和科学传播元素的人物、科普作品、事件、流言和自媒体。征集期间,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办各成员单位、各全国学会、各省市科协、企事业机构及个人积极报送,经专家初评、大数据分析、网络投票和专家终评4个阶段,主办方根据综合大数据分析结果、网络投票结果及专家终评分数,评选出结果。

中国科协网[2018-01-30]

优客工场科协在北京成立

1月18日,优客工场企业科协在北京成立,这是共享办公平台、众创空间领域成立的首家企业科协。中国科协企业工作办公室副主任、企业创新服务中心主任郑浩峻出席成立活动。

优客工场创始人毛大庆表示,优客工场企业科协未来将认真履行科协职能,大力发掘举荐入驻企业中的优秀科技工作者,让他们能够有机会走上更大的舞台,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价值。优客工场企业科协将以机制创新为核心,发挥优客工场企业科协跨行业、跨学科、跨领域的生态优势,围绕企业技术创新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具有行业特点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活动,协助企业建立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其他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机制,引进企业外部的科技资源、人才资源,完善生态建设,推动产学研相结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服务构建现代产业支撑体系。

中国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2018-01-31]

中国第5座南极考察站完成选址奠基2019年开建

2月7日,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队在南极罗斯海恩克斯堡岛举行中国第5座南极考察站选址奠基仪式,为新站建设奠定了基础。

罗斯海是南太平洋深入南极洲的大海湾,是地球上船舶所能到达的最南部海域之一,也是人类通过船舶抵达南极大陆、前往南极点的传统线路。新考察站位于罗斯海区域沿岸,邻近南极最大的罗斯冰架,该区域位于东南极冰盖快速冰流区、罗斯冰架及罗斯海海冰三角地带,是南极地区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典型自然地理单元集中相互作用的区域,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域,是极地科学考察的理想之地。1月中旬,本次考察新站建设队27名队员,克服严酷的自然条件带来的种种困难,连续奋战20多天,完成了新站临时建筑和临时码头的搭建,为新站建设奠定了基础。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队领队杨惠根表示,罗斯海新站前期准备工程是本次考察的重要任务,罗斯海新站的建设将为中国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现有南极科考站4个,分别是长城站、中山站两个常年科学考察站和昆仑站、泰山站两个度夏科学考察站,初步建成涵盖空基、岸基、船基、海基、冰基、海床基的国家南极观测网和“一船四站一基地”的南极考察保障平台,基本满足南极考察活动的综合保障需求。

中国第5座南极科考站将是一座常年科考站,可独立支持开展陆地、海洋、大气、冰川等多学科综合科学考察项目。罗斯海新站完成选址奠基工作后,还将完成保护区划定、综合环境评价等工作,预计于2019年正式开建。

中国新闻网[2018-02-09]

中国首个深海实时科学观测网在西太平洋建成

2月7日,中国新一代海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在完成2017年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航次后,返回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母港。科考队员在本航次成功建成中国首个深海实时科学观测网,西太平洋深海3000 m范围内的温度、盐度和洋流等数据实现1小时1次实时传输。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王凡介绍,20套深海潜标800余件观测设备多数已经稳定获取连续3~4年的大洋水文和动力数据,并且实现了大洋上层和中深层代表性深度的全覆盖。在2016年突破了潜标系统实时传输难题并实现深海潜标长周期稳定实时传输。在此基础上,本航次实现了从单套到组网,从水下1000 m到3000 m的深海数据实时化传输的功能拓展。

王凡表示,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建设已实现从观测网科学规划、深海潜标设计、大洋海上作业、水下和卫星实时传输、数据智能分析挖掘、电脑手机终端图形接收的全流程一体化作业,建设与维护步入了批量化、标准化和常态化时代。观测网获取的连续和实时数据将为中国科学家研究西太平洋环流的三维结构、暖池变异及其对中国气候变化的影响提供宝贵资料,为中国的气候预报和环境保障业务提供重要的基础支撑。

新华网[2018-02-07]

北京前沿国际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

2月8日,在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和海淀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8北京人工智能产业高峰论坛暨北京前沿国际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大会”上,北京前沿国际人工智能研究院正式宣布成立,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任研究院首任院长。北京市副市长阴和俊出席授牌仪式。

北京前沿国际人工智能研究院是在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指导下,按照“1个研究院+N个创新中心+N个科研条件平台”3层开放式组织架构组建的。第1批设立3个创新中心,分别是由创新工场牵头发起的北京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创新中心、由商汤科技牵头发起的北京智慧社会创新中心、由臻迪科技牵头发起的北京人工智能专利创新中心。3个创新中心均为独立运营的企业。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牵头,会同旷视科技、商汤科技、金山云搭建人工智能计算及数据应用服务平台。

北京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创新中心由创新工场、旷视科技等发起,将在3年内建成两个顶级实验室:机器学习理论实验室及视觉图像智能实验室。未来,创新中心将从国家战略角度出发,基于社会公共安全、全民健康、大城市病、智慧城市、金融安全等方向,建设更多研究方向的实验室,如语音语义智能实验室、自主机械智能实验室、智能传感交互实验室等。

创新工厂[2018-02-08]

中国“慧眼”正式开工

1月30日,中国首颗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交付使用。“慧眼”正式开工,意味着中国高能天文研究进入空间观测的新阶段,对提高中国在空间科学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慧眼”在轨测试期间验证了卫星的各项功能和性能,取得了银道面扫描监测、黑洞及中子星双星观测、伽马射线暴、引力波电磁对应体探测、太阳耀发、特殊空间环境事件等初步科学成果。2017年10月16日,双中子星并合产生引力波联合观测成果全球发布,人类第一次“看”宇宙深处的剧烈爆发现象。《Science》将“中子星并合宇宙大会合”列为2017年全球头条科学突破。

“慧眼”卫星工程是研究黑洞、中子星等致密天体前沿问题的自主创新重大空间科学项目,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财政部批复立项研制,国家民用航天和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专项共同支持。“慧眼”基于中国学者原创的探测方法,采用直接解调成像方法,解决了低成本探测器高精度成像问题,实现宽波段、大有效面积、高时间分辨率的空间X射线观测。此外,“慧眼”有效载荷种类全、规模大,探测模式多,能段基本覆盖整个X射线谱段,在世界现有X射线天文卫星中,具有先进的暗弱变巡天能力、独特的多波段快速光变观测能力。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相里斌表示,正式在轨交付进入长期运行管理阶段,标志着“慧眼”卫星科学成果产出新阶段的开始。

新华社[2018-01-31]

(责任编辑 王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