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界声音·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铁路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以高速铁路、高原高寒铁路、重载铁路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成果,标志着中国铁路技术水平整体上已走在世界前列。目前全球铁路合作正处于难得的机遇期,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铁路支撑,铁路也有效拉动城镇化与就业率,中国高铁“走出去”面临很好的机遇。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铁道部副部长
孙永福

科学网[2017-12-13]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
高能物理研究所网站

我们见证了散裂中子源10多年的建设历程,很快就可以盼到这项装置尽快投入使用,在材料科学、新能源、化学化工、软物质、生命科学等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
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 王贻芳

《文汇报》[2017-12-14]

数字空间是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系统之间、层次之间、地域之间、行业之间存在复杂的数据交互和关联关系,加之“人”的因素的介入,使这一系统更为复杂。这就需要钱学森的开放复杂巨系统的思想。大数据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数字中国”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系统科学的思想。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生物医学
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俞梦孙

科学网[2017-12-12]

互联网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互联网人才的创新创业史。互联网是典型的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和人才密集型产业,加快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现代化互联网人才,不仅是实现互联网创新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陈肇雄
科学网[2017-12-06]

当前的“大数据时代”,还处在解决简单系统的初级阶段。例如,在数据的全面感知上,尚未做到完备性;在数据的分析应用上,还远未达到“智慧层次”。加快建设“数字中国”,需要必须保持战略清醒,不能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而要敢于颠覆、善于跨越。真正实现物理空间向“数字中国”“信息中国”“智能中国”“智慧中国”的升华,需要具备钱学森的“深、广、久、独”,让“大数据”化为“大智慧”,朝“后数据时代”迈进。

——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院长 薛惠锋

科学网[2017-12-12]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
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网站

中国现在是遥感技术大国,在“一带一路”国家的建设中能够发挥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可以通过“给予”的理念与相关国家开展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具有宏观、快速、准确等特点,能为“一带一路”建设和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
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
研究员 郭华东

《科技日报》[2017-12-15]

中国广阔的海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雄厚的产业基础和扎实的科研条件,为发展蓝碳奠定了坚实基础,蓝碳发展潜力巨大。发展蓝碳,将会对这些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起到促进作用,有利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升海洋生态养护水平;未来,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改变现有保护格局,发展蓝碳还能提高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对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国家海洋局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司长
张占海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12-07]

中国高铁走出国门存在“重建设、轻前期和管理”的问题。当地人技术和管理能力较差,难以满足工程建设及高水平运营需要,而中国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国际化铁路人才,制约了高铁走出去的建设以及后期管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智库
执行副主任 高敏

科学网[2017-12-13]

中国已制定了到2030年的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旨在通过大力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使中国传统能源走上清洁利用的道路,推动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发展,使新增能源需求主要依靠清洁能源满足。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
韩文科

新华社[2017-12-12]

工艺创新的难度比较大,源头可变性比较少,全新工艺的开发是很难的,需要很多年的积累,因此创新的空间比较小。这是工艺创新型企业较少申报专利的内在因素。不过,国内不愿申报专利的企业不仅仅局限于工艺创新型企业。究其原因,还在于国内对专利侵权的处罚太轻,对创造者的保护不够,对于侵权行为的处罚实施力度不够。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许光文

《中国科学报》[2017-12-11]

宇宙线的研究非常困难。宇宙线是带电粒子,碰到宇宙中无处不在的磁场就会偏转。科学家尽量选择光子和中微子作为研究对象,作为宇宙射线的伴生物,这两种粒子是沿直线传播的,比较易于用来回溯到产生地。

——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
王祥玉

新华社[2017-12-12]

(责任编辑 祝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