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界声音·

液态金属作为一类特殊功能材料,已展示出引领和开拓重大科技前沿的特质,有望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柔性机器人、生物医疗健康等领域带来颠覆性变革,并催生出一系列战略性新兴产业。

——清华大学医学院、中国科学院
理化技术研究所双聘教授 刘静

《人民日报》[2017-11-27]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站

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但在量子世界里,作为一个微观的客体,它能够同时出现在许多地方。这两个纠缠在一起的量子就好比是一对有心电感应的双胞胎,不管两人距离多远,千公里量级或者更远,只要当其中一个人的状态发生变化时,另一个人的状态也会跟着发生一样的变化。爱因斯坦称之为“幽灵般的超距作用”。量子纠缠所体现的这种非定域性是量子力学最神奇的现象之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潘建伟

《人民日报》[2017-11-24]

根据国际上的研究,可燃冰在全球主要分布有两类地区:一类是水深300~3000 m的海底,在海底以下0~1500 m的沉积物中产出;另一类是陆上冻土区。成功进行可燃冰勘查,光靠上述大体模糊的判断显然是不够的,必须摸索出适合中国海域和陆域地质特征的探测理论和方式。

——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
副主任 邱海峻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11-25]

中国科学家根据可燃冰成矿原因,创新性提出“渗漏型可燃冰”概念,并将可燃冰划分为“扩散型”和“渗漏型”等几种,总结出各自的特点,指出它们在南海北部具有密切的成藏关系,具备形成的地质条件,并揭示出该地区形成了南北成带状的可燃冰富集规律。

——国土资源部天然气水合物
重点实验室总工程师 刘昌岭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11-25]

从欧美航天产业发展历程来看,航天产业的直接投入产出比约为1:2,相关产业的辐射则高达1:7至1:14。中国航天产业的直接投入产出比欧美略低,相关产业的辐射达1:7至1:10。在航天商业应用上仍有提升空间。实际上,中国长征主流火箭的市场价格比美国主流火箭要低,国际保险业对长征系列火箭的成功率都有很高的评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
雷凡培

《经济日报》[2017-11-23]

当前,中国研制成功17型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形成将卫星、飞船等航天器送到地球任何轨道开展月球和深空探测的运载能力。按照路线图,到2045年,中国航天运输系统将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航天综合实力位居世界前列,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
院长 李洪
《经济日报》[2017-11-23]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网站

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确实不可限量,但所有科学技术包括人工智能,其发展都是非线性的,不会沿着一条直线永远快速向前。许多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遭遇瓶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停滞不前——人工智能一波三折的历史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
王飞跃
《人民日报》[2017-11-20]

中国逐步建立了气象、资源、环境、海洋和高分等地球观测卫星及其应用系统,观测能力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中国在环境、资源和减灾等方面对地球观测数据的需求,同时,作为地球观测组织(GEO)的创始国和联合主席国,通过GEO合作平台向世界开放共享其全球地球观测数据。

——科学技术部国家遥感中心主任
王琦安

新华网[2017-11-21]

种质资源库不仅保存植物种子,也是中国抢救性收集和保存野生植物离体材料、DNA、动物细胞和微生物菌株等遗传材料的重要装置。目前,种质资源库开展工作已有10年,它已抢救性收集和保存了各类种质资源20305种、210444份。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
孙航

科学网[2017-11-19]

中国航天事业经过60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在2022年前后,中国还将建成第一个空间站,实现人在太空长期驻留并开展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中国也正在论证深空探测和载人月球探测有关方案。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

——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
赵坚
人民网[2017-11-27]

智慧产业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全方位深度融合所形成的产业和应用生态。本质是以知识、创新和数据为核心生产要素,以智能化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为载体,聚合社会各方资源,面向政府、行业和企业运营管理、公众生活,在相关领域开展的智慧应用与服务。发展智慧产业,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引擎,是缓解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有效手段,是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关键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一院
院长 奚全生

人民网[2017-11-26]

(责任编辑 祝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