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界声音·

人工智能会使人类社会发展面临许多不确定性,不可避免地带来相应的社会问题。解决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问题,一个重要趋向是发展“混合增强智能”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
电信学院教授 郑南宁

《人民日报》[2017-11-13]

图片来源:科学网

量子计算机现在基本上已呼之欲出,可以称为“处于实现的边缘”。我们已进入一个能看到量子计算机将要做出来的时间段,可以把它叫作最后的一里路,但这会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最后一里路。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交叉
信息研究院院长 姚期智

科学网[2017-11-10]

建设“无废社会”可减轻原生资源开采利用和固体废物处理不当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从源头消除对人居生活环境的影响,促进生态宜居的美丽中国建设;有利于优化城市和农村生活环境,有利于公民健康,提高人民群众对人居环境的满意度;还可以从固体废物的再次利用中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
研究院研究员 杜祥琬

《光明日报》[2017-11-12]

中国的超级计算机并不是为了快而快,实际上超级计算机的研制是国家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核心驱动。更快的超级计算机,也是中国国家应急、防灾、能源保障等这些重点领域的一个重要支撑。未来,超级计算机将成为具有更广泛应用前景的新一代“超级利器”。

——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应用研发部
部长 孟祥飞

央视网[2017-11-11]

暗物质和暗能量是本世纪物理学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意味物理学面临重大突破的历史机遇,需要理论和实验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密切合作,共同努力破解世纪谜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
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陈和生

新华网[2017-11-08]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水稻的个性化育种是未来趋势,其迅猛发展得益于中国地域辽阔、地理条件丰富多样,为研究和生产创造了优越条件。同时,科技发展大大加速了新品种的创制过程。过去30年,中国水稻基础研究经历了从向国际先进水平学习、与其并驾齐驱到现今领先国际的3个发展阶段,这是中国科学发展的缩影,未来其他作物育种甚至整个生物育种都会再现这一过程,逐步走向世界前沿。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
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李家洋

澎湃新闻[2017-11-07]

未来,人工智能将在药物研制、自动翻译、图像分析等各类应用方面大显身手,这就要求未来超级计算机、数据中心、智能手机、嵌入式设备等要进一步智能化,而“寒武纪INSIDE”有望成为这些设备的标配。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陈天石

《人民日报》[2017-11-07]

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城市和区域环境治理的根本之策。转型转向绿色发展,要重点抓好3方面的工作。一是转变观念,要根本转变对环境经济关系的认识,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环境和生态的承载力之上;二是建立促进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推动,全民参与的绿色发展体制;三是大力推进绿色技术研发,这是促进绿色发展的关键。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前理事长
王玉庆

科学网[2017-11-05]

在新一代航空发动机性能的提高中,材料及其制造工艺技术的贡献率为50%~70%,在发动机减重的贡献率中,材料及其制造工艺技术的贡献率占70%~80%,可见先进材料和制造工艺技术是制约新型航空发动机发展的关键技术。

——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院长
戴圣龙

科学网[2017-11-05]

生态流域建设就是要通过一系列措施,实现良性的水循环,使水与人类社会相适应。城市水环境治理需要建设好“防涝抗旱体系、控污体系和雨水回用”三大体系,在“一片天对一片地”核心思想的指导下,贯彻和遵循海绵城市“渗、蓄、滞、净、用、排”6字方针,统筹安排。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
学研究院研究员 王浩

科学网[2017-11-05]

科技资源配置和管理不顺,是科技体制改革的“硬骨头”之一。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则是科技资源最核心的物质基础。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主任
包献华

《中国科学报》[2017-11-06]

中国提升生态文明的建设水平应坚持以生态为本应该排在首位。具体来说,应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巩固生态系统活力,在稳定提升森林覆盖率的同时,增强森林资源质量,提高森林生态服务能力。另外,还应该保护好湿地和草原,遏制土地石漠化、荒漠化进一步蔓延的趋势;加强陆地与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各类生态系统的繁荣。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严耕
《光明日报》[2017-11-12]

(责任编辑 祝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