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揭示曾被忽视的真相

[美]阿尔·戈尔著,熊瑛、
徐彤、刘竞译。湖南科学
技术出版社,2016年
1月第1版,定价:36.00元。

半个多世纪以前,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第一次将由农药带来的环境问题置于公众的视野中,使更多人开始关注环境问题,有力推动了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由此成为不朽的经典。然而令人有些沮丧的是,在该书出版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我们的地球并没有变得更好,物种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的效应愈发显著,生态环境的状况从整体上看变得更加糟糕。

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网络高度发达,各种新媒体新技术层出不穷,与半个世纪前不可同日而语。在环境这样的重大问题上,一本书似乎不再具有在卡森那个时代显现的力量。不过,《难以忽视的真相》也许是一个例外。该书作者阿尔·戈尔曾经担任过8年的美国副总统,卸任后致力于环境保护事业。2007年,他因为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根据该书拍摄的纪录片还获得了第79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戈尔曾被媒体称作我们这个时代的“蕾切尔·卡森”,他自己也曾表示:卡森激励了他,使他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并且投身到环保运动中去。因此,称《难以忽视的真相》是当代的《寂静的春天》,是恰如其分的。

《难以忽视的真相》不是鸿篇巨制,戈尔在书中也没有提出新鲜的观点。但是,这本书却有“四两拨千斤”的力量。当那些“被忽视的真相”展现在面前时,我们没有理由继续漠视和旁观。比如,书中展示了一幅图片:海地和多米尼加两个国家位于加勒比海的一个岛上,彼此接壤,多米尼加保护森林,因此国土被森林所覆盖;而海地由于没有森林保护政策,98%的森林已经被砍伐。类似这样令人触目惊心的对比在书中多次出现,包括冰川面积的对比、生物多样性的对比等。这些无一不在提醒我们,如果我们任由事态继续发展下去,最终将自食恶果。

近年来,美国东北部在冬季时常出现异常低温和暴风雪,不明就里的人以此对全球变暖提出质疑。不过只要稍微了解一些气象学知识就可以知道,正是全球变暖扰乱了稳定的气候模式,从而导致更多极端天气的出现。其实,对全球变暖这一事实的批评和攻击并不少见。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就多次声称气候变化是一个骗局,并以相关规定损害美国的国家利益为由,于2017年6月宣布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这种逆势而为的做法遭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批评并不令人意外,却也反映出无视气候变化的观点还有不小的市场,否则不会上升到国家决策层面。

戈尔在书中也提到:在928篇发表在经过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上的论文中,对于人类活动造成全球变暖持怀疑态度的文章数是0;而在大众报刊中涉及全球变暖的3543篇文章中,竟然有53%的文章认为全球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此可见,由于大众媒体有意无意的报道,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化这一重要议题并未获得公众足够的重视,公众也没有了解到足够多的事实,由此公众不能或不愿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可想而知。面对这样的状况,戈尔以自己的巨大影响力振臂高呼,在强调全球气候变暖这个事实的同时,更深刻分析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巨大破坏和改变,就显得尤为重要。

戈尔在书中试图从很多方面来阐述这些破坏和改变,除了上述的森林、冰川和生物多样性外,还包括洪水、干旱等其他内容,几乎涉及气候变化影响的方方面面。对于这样一本小书来说,涉及如此多的方面,势必会减少在每个方面论述的深度。事实上,每个方面的内容所占篇幅着实不多,都只有几页而已。但戈尔并不是一位环境学家,这本书也不是一本学术著作,与牺牲掉的深度相比,扩大内容的广度收到的效果似乎更大。一名普通读者(或者改编成纪录片后的普通观众),在很短时间内就能对气候变化有全局性认识,这也许正是戈尔写这本书的目的。

虽然该书内容繁多,但绝不是拼凑而成。戈尔曾经身居副总统高位,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专家和丰富的资料,这给他创作本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使他得以将最有说服力的观点和最有感染力的图片呈现在读者面前。戈尔不是一名职业作家,因此文字本身并不引人入胜,但是因为有这些观点和图片的存在,我们会忽视语言的细节而直奔主题,切实感受到事实的力量。

该书被引进出版,让中国读者可以直观了解气候变化带来的深刻危机,值得称道。但需要指出的是,中译本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错误和所在页码均指2016年1月出版的“周读书系”版本)。比如,第30页讲到“阿尔卑斯山绵延至瑞士、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和德国”,这里的澳大利亚是奥地利的误译;第35页介绍亚洲的喜马拉雅冰川群,图中湄公河和萨尔温江在中国境内应该被标注为澜沧江和怒江,流出中国境内后才是前面的名字;第109页,书中提到“6000万人差不多是整个法国或者美国或者意大利的人口数量”,这里的“美国”应该是“英国”(2015年,英国人口约为6300万,而美国人口超过3亿)。这样一本小书,出现这些问题,是有些遗憾的。

戈尔在该书序言中提到,他喜欢中文中“危机”这个词,因为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是“危险”,二是“机遇”。身处当今的世界,我们的确需要这样的心态:今天固然危机重重,明天却仍值得期待。只不过,美好的明天不会自己到来,而是需要全世界的共同努力。只有直面曾被忽视的真相,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成为共识,我们才能真正把“危险”转化为“机遇”,从而摆脱环境困境,创造宜居的家园。

文/鞠强
作者简介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辑。

(责任编辑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