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玉梅,上海市人,医学微生物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乙型肝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与免疫学,在乙肝病毒变异、持续感染机理(尤其是乙肝治疗性疫苗)研究中做出了创新性贡献,是治疗性乙肝疫苗的开拓者之一。

·卷首语 Foreword·
“医老”可显著缓解老龄化的压力与负担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正在加剧。民政部公布的《2016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6年底,中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3亿,占总人口的16.7%。另据预测,到2035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3亿;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达到总人口的30%以上。

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其他国家相比,有以下主要特点:第一,增长速度快、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第二,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的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即“未富先老”,经济实力不强为解决老龄化问题增加了难度;第三,老龄人口基数大,在多重压力下迎来人口老龄化阶段。老年群体的疾病具有慢性病多、病程长和难以治愈等特点。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约有10%的65岁以上老人耗费了近30%的医疗总费用。

健康老龄化是老龄化社会和谐与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石。全面、正确地认识并实施健康老龄化方针,是国家保持可持续发展、促进人民生活美好幸福的必要途径。没有健康,老龄化社会将是国家发展的沉重负担,是老年群体享受生活乐趣的最大障碍,也是广大家庭经济困难的主要根源之一。虽然中国对“养老”及“医养结合”制定与实施了多项对策,但是对在老龄化社会中,“医老”与“养老”是有区别、有分工但又密切联系、不可或缺的“两只手”,但尚未受到足够重视。

“医老”的定义是:为实现健康老龄化而建立的综合、主动、科学的医学系统工程,目标是高效地服务老龄群体。在中国,“医老”是指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建立并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老年医学管理服务体系与老年医学学术体系,实现以较少的经济投入获得较大的社会效益的目标,为国家解忧,为人民谋福。

目前,因存在以下误区而忽视了“医老”的重要性:

误区1,认为“医老”已融合在“养老”之中。其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医老”是根据中国的老龄化社会特点及需求而构建的、有独立特色的一项系统工程,不能简单视为养老事业的附加品。如果仅在养老机构中设立简易门诊或雇用有一定技术的护理人员,那么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速,只会不断增加政府及社会的负担,难以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误区2,认为“医老”就是为老年患者看病及健康服务问题。随着老龄群体规模的扩大、医疗技术的更新,医疗费用将不断快速飙升,如果没有一项通过“医老”主动计划而建立的完整的老年疾病谱分析、预防、早诊、早治、防止并发症及康复以及护理体系,仅是被动地应付,将会陷入越来越被动的处境。

误区3,认为在部分医院内设立了老年医学科,已涵盖并满足了老年群体的医疗需求。老年群体的疾病有其自身特点,表现为数种疾病同时存在,而且容易发生并发症。因此需要一套完整的医学体系作为保障,如老年医学应包括老年生理学、老年病理学、老年药理学、老年预防医学及老年临床医学等。

误区4,“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低端护理员不够。这一“近视眼”型的认识完全忽视了“医老”在需要护理员的同时,更急需高端科研、临床、预防及研发现代化医学器械等的各类人才。只有有序地发展老年医学学科,建立好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制度,优化现有的晋升等体制,才可真正解决人才缺失的问题。

误区5,“医老”的经费缺口较大,需要依靠政府、社会及医疗保险逐步慢慢解决。这是一种消极等待的观点。殊不知,单纯等待只会积累与激化矛盾。通过“医老”结合医改,有计划地将预防置于首要地位,达到将重点前移,将医疗及健康服务转向基层以达到重心下移,将可缓解矛盾。同时可创新性地引导老年群体及其子女群体主动消费,缓解“医老”的经费缺口过大之忧。

为创建中国新型的“医老”体系,建议:

1)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在国家层面成立老龄化社会领导委员会,将分散于各部门有关老年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医学的资源整合并强化管理;从国家层面进行领导与顶层设计与实施,有效提高“养老”与“医老”两者的效率。

2)发挥并利用已有的医改成果,加强并实施“健康老龄化”(医老)体系,有计划地开展对老年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有关老年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引领对相关疾病的预防、早诊早治,防止并发症,通过建立完整的系统工程,减少医疗资源浪费,达到事半功倍、人人享有较高医疗保障的目的。

3)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凝炼并发展老年医学学科。在全国范围开展不同层次的老年医学学科建设,提倡老年医学中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学科交叉,培养专家及各种专科医护人才,从而不仅可解决老年群体的医学问题,还可立足于国际老年医学的制高点。

4)发掘“医老”事业中的产业化发展方向,推进“医老”相关产业健康发展,包括老年群体的药物研发、医疗与辅助器材、疫苗、信息化服务等,选择老龄社会需要的优质产品授予品牌及政策支持与倾斜,拉动内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深化改革助力。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 20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