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职场·
直面修改科研论文的困难过程

科技论文是想出来的,也是写出来的,但更是改出来的。科研工作中,研究者有了点子和思路,就开始写论文,常常感觉比较有兴趣,也比较轻松,甚至信马由缰。但与写论文不同,很多研究者改论文时则常常表现出忧心忡忡、患得患失、瞻前顾后、驻足难行。这就给人一种“改论文难于写论文”的感觉。大多数科研论文都是不断思考、不断修改而产生的。因此,改论文也是科研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值得分析和重视。

总体上,改论文可以分为给他人改论文和给研究者自己改论文两种情况。

给他人改论文,比如给研究生改论文,常常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学生与导师配合,按照有一定共识的思路和目标完成的论文需要修改。一种是学生“我行我素”,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完成论文,然后交给导师修改。

对于前一种可能,又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学生完全与导师配合,按照共识将工作逐一完成,遇到困难则商量解决,然后形成论文。这应该是大多数导师指导学生时愿意看到的情况。这时,导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一种合作关系,导师在改论文时,就如同自己写论文一样,有兴趣、有热情,也感到轻松,虽然修改论文有困难但也愿意坚持下去。

还有一种情况是学生按照与导师达成的共识开展工作,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遇到难点或者难题,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做下去(或者没有能力做下去),不愿意吃苦,不想攻克难关,但又想发表论文。于是学生就在形式上完成论文,余下的修改工作留给导师来做。这时,老师改论文就比较头痛了。特别是对于像我这样数学不太好、计算机软件也用得不太熟练的老师,面对一些数据处理的问题,如果学生确实花了时间和精力却没有解决,我会通过其他途径想办法帮助解决。但如果学生既没花时间,也没下功夫,就等着老师来处理,遇到这种情况,论文在我这里就基本搁置了——因为合作已经变得不愉快。

记得曾有个学生,并没有解决一篇论文中我要求他解决的问题,没经过我的同意就将论文投出去了,后来审稿通过了。接到期刊编辑部的电子邮件后,我再次要求学生解决论文中的关键问题。学生则不理会我的意图,认为论文被录用就可以了。最后,我只好给编辑写信表明:如果这篇论文中的一个问题没有解决,我不同意该文在他们刊物发表。最后,该论文没有见刊。

修改自己的论文,其实是一个自我斗争的过程,其难度可想而知。投稿之前的论文修改,常常是针对一些具体的问题有目的地修改,是一种主动识别式修改,可以归结为“写论文”的一个环节。投稿后的论文修改,才是真正的修改论文。这时,难度、麻烦等都来了。在我看来,没有被拒稿但需要修改的论文,其修改工作比写论文要难——常常要面对审稿人提出的一大堆问题。专业的、高水平的审稿人提出的问题往往很中肯,对论文质量提升很有帮助。面对这样的审稿意见,虽然觉得困难,但也同时快乐着。但有时候研究者不得不面对一些天方夜谭式的审稿意见,这时就会感到头大、特别苦恼。

记得有篇论文的研究中,我是按风化剖面风化程度野外观察结果进行采样的,而审稿人要求按土壤剖面分层的原则进行取样。这就等于野外观察要重新推倒再来。研究者面对这样的审稿问题时,既要做好回答,又不能“得罪”审稿人,那么就需要采取“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对策。

最难面对的是拒稿论文的修改。稿件被拒是我们投稿之后常常遇到的、必须面对的事情。有些论文被拒稿,作者通过编辑提供的审稿意见可以得知被拒稿的理由。在修改论文时,作者虽然心情郁闷,但目标明确。这时,再难也要坚持下去。很多时候,是好事多磨,然后柳暗花明。

最难、最头痛的,要属没有审稿意见的拒稿。这说明投出去的论文,没有达到刊物的基本要求,论文的水平有待整体提升。如果数据资料不太好,这时可以进行适当的修改,然后把论文投到档次较低的学术刊物。而数据资料好的论文,如果放弃或降低要求投稿,就可惜了。毕竟采集那些数据要投入,既要花钱,也要花时间和精力。对我而言,起码的要求是不辜负自己和与自己合作的同事、学生的付出。这就特别需要我们能够真正地战胜自己,不被困难所吓倒。

记得我们曾有一篇论文投给某国际刊物,3位审稿专家对研究工作都给予正面评价,但同时也指出了很多不足。一审过后,论文没有被接收。我们按照审稿意见重新进行有关实验分析,然后重新修改、投稿。几个月后,又得到一大堆别的审稿意见,论文还是没有被接收。我们反复考虑之后,觉得不能降低要求。于是,继续修改,继续投稿。但最后还是重复了先前的故事,只不过这次主编不再鼓励我,而是以稿件已3次送审为由,拒稿了!我当时真是感到孤独无助。后来,我带着十分低落的心情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会议,希冀通过作报告来获得同行的帮助。就是这次会上同行的提问,促使我重新构思论文。然后,我将修改后的论文投到另一重要国际期刊,论文最终在该刊物刊出。这篇论文从最开始投稿到最终刊出,整整耗费了5年。如果我们在困难面前屈服了,那这项工作就只能石沉大海。

总之,论文是改出来的,修改论文是一个战胜自我的过程。希望年轻人不要被困难挡住脚步,而要踏踏实实地做科研、写论文、改论文,和学术同行分享科研成果。

文/彭渤

作者简介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图片为本文作者。

栏目主持人 马臻,电子信箱:zhenma@fudan.edu.cn

(责任编辑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