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职场·
阅“国家青年千人计划”项目申请书有感

最近几年,国家下大力气引进海外科研经历丰富并且成果丰硕的年轻学者回国服务,给予这些海归人才可观的经费资助和优厚的科研条件、生活待遇。我对国家的人才引进政策持积极的赞成态度。一方面,这种做法体现了中国政府对科学研究的重视;另一方面,如果这类科技人才能在国内心无旁骛地做科研,我相信,其中的大多数人应该会做出突出成果,不负厚望。

我曾阅读过一些年轻学者撰写的人才计划项目(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以下简称“国家青千”、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并担任过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通信评委。“国家青千”申请书和其他青年人才计划申请书的结构稍有不同——申请人申请“国家青千”须重点陈述已经取得的科学技术成果、申请人的学术贡献和影响力,以及潜在的可持续发展优势,即申请人是否具有足够的能力和水平使用高额的科研经费和享受丰厚的物质待遇。

“国家青千”申请书的内容可以简单分为两部分:客观内容与主观内容。

客观内容部分主要包括申请人的基本情况,例如教育经历、海外经历、获得奖励、发表论文及学术交流等信息。我认为该部分最重要的是15篇代表性论文与海外学术经历,尤其是申请人目前的任职情况。客观内容属于“规定动作”,应如实填写,并提供证明材料。

主观部分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主要学术成果、创新成果简介”和“全职回国工作设想”两个栏目。按道理来讲,学术成果介绍也属于“客观内容”,这是因为,学术成果的主要体现形式是申请人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申请人在国际主流学术会议所作报告和所获奖励的情况(科技成果还包括专利授权与转让情况),这两类内容都有客观的数据支撑。但是,对于科研成果的学术水平与影响力的介绍较为主观,需要费点功夫思考和整理。“创新成果简介”部分不能重复前面表格中已经填写的相关资料,例如SCI论文收录情况,而是要通过一些客观素材,着重介绍申请人已经取得的科技成果的水平及其在国际同行中的学术地位与影响力。

尽管评价一个学者的水平是一件比较复杂的事,但我们还是可以采用一些学术评价体系较为成熟的欧美国家的通行做法来进行评价,而不能简单地以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论文发表刊物的影响因子及论文的引用次数作为评价标准。申请人在客观事实基础上恰如其分地“渲染”成果的“科学贡献和影响力”,需要有一些“证明材料”,否则就会显得“假、大、空”。这些用于佐证“成果影响力”的材料往往分散在“论文评审”专家的评语、著名专家在公开场合带有实质内容的口头赞扬、专业领军人物及其课题组邀请访问交流的信件、论文在重要综述文献中的正面引用中等等。例如我有一篇发表在本专业主流刊物的学术论文,两份评审意见的开头分别是这么写的:“The work opens the door to re⁃search question on...”“The authorshave done an excellent job of makinga complex topic understandable tothe average reader...”。我们还有一篇论文成果被使用在本领域一位顶尖科学家的教学中,他向我通报说:“I plan touse your paper as an excellent exam⁃ple of potential fields applied to man⁃tle rocks…”。我认为这些表述是学术同行对科学成果水平的“真实意思表达”。我们就是通过这些过程积累,在国际学术同行中慢慢取得学术影响力并确立自己的学术地位。为此,我们平常需要注意积累、保存这些资料。我的体会是,欧美国家学术界那些严谨的科学家不会无缘无故对别人的论文发表一些“恭维”话。所以,我认为这种评价比某篇论文发表于高影响因子的学术刊物可能更有意义。

在客观表述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如何合理阐述成果的贡献与国际影响力,是一个困扰年轻人的话题。有的年轻人即使学问做得好,发表的论文成果也不错,但是,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准确“推介”自己的成果需要文字功夫,毕竟写材料与做科研不完全是一回事。尤其对于少数长期在海外工作、生活多年的学者来说,由于日常所用语言主要为英语,中文表达水平偏弱,书面语与口语混淆。这些海归学者要有一个适应、回归母语文字表达环境的过程。

“回国工作设想”相对于“成果贡献总结”看上去要好写一点,但其实也不尽然。因为,如果材料落在那些“较真”的评审人手里,他们往往会认真研究申请者的回国工作设想是否可行,拟开展的研究是否处于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行列。“假、大、空”和敷衍塞责的“回国设想”会使申请严重丢分。对于一个获得批准的国家“干人计划”青年人才入选者,国家和单位要给几百万元的科研经费和数额可观的安家费、生活补贴,谁都不愿意把几百万元“砸”在没有可行性计划、“混到哪里算哪里”的青年学者身上。因此,青年学者理当认真对待“回国设想”内容:将在海外工作的优势与国家科技发展实际相结合,优选出适合国家发展需求的科学技术研究方向;利用海外学术同行人脉背景,组建多元的、国际化的科研团队;创建先进的、处于学科发展前沿的实验室等,为回国后大展身手奠定基础。

总之,海外青年学者们要珍惜国家的信任,积极响应国家“召唤”,时刻准备接受祖国挑选。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正需要你们的热情和积极参与。

文/刘庆生

作者简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教授。图片为本文作者。

栏目主持人 马臻,电子信箱:zhenma@fudan.edu.cn

(责任编辑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