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界声音·

中国的植被图、植物光合作用机理、植物关键特性研究以及全基因组测序等重大项目的实施,为解决国家粮食安全、植物资源保护和利用、生态环境恢复等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植物学会
理事长 武维华

《人民日报》[2017-07-28]

图片来源:科学网

恶性肿瘤已成为严重危害中国人健康的重大疾病。但中国却尚未建立以医院为基础的癌症监查网络,缺乏全国肿瘤诊疗状况的权威数据,这就会导致肿瘤防治、临床研究、指南制定、政府决策等带有一定盲目性。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
肿瘤医院院长 赫捷

科学网[2017-07-31]

与其他任何新技术一样,人工智能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可能会带来改变就业结构、冲击法律与社会伦理、侵犯个人隐私、挑战国际关系准则等问题。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挑战,加强前瞻预防与约束引导,最大限度降低风险,确保人工智能走上安全、可靠、可控的发展轨道。

——科学技术部副部长 王志刚
新华社[2017-07-21]

当前中国地震科技已经处于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通过实施“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地震科技工程,中国已建成了包括1300多个测震台站和2900多个前兆测项的全国地震观测网络,实现了中国地震监测从模拟记录向数字化记录的跨越。

——中国地震局局长 郑国光
人民网[2017-07-30]

近15年来,中国科研人员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中采集了大量的水体、沉积物、硫化物、大生物等样品,从而中获得了大量深海微生物资源,分离了近1万株微生物,建立了第一个深海菌种库。菌种功能多样,包括耐高温、低温、抗重金属等深海极端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药物筛选、环境保护、工业、农业等领域中有重要应用潜力。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 孙书贤
中国新闻网[2017-07-22]

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并不单纯是一个技术研发的问题,还包括技术体系、人才队伍、社会治理水平。《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核心不仅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同时最大限度降低风险,确保人工智能走上安全、可靠、可控的发展轨道。

——科学技术部创新发展司司长 许倞
新华社[2017-07-22]

互联网的平台性应用颠覆了传统的商业和金融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而互联网融入制造业后,其资源性特性得以充分的展现。互联网同“机器”和“电力”类似,是一类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人造资源。

——中国工程院院士、合肥工业大学
教授 杨善林

《科技日报》[2017-07-18]

中国农业现代化需要“三步走”,一是减肥增效,实现国家层面“化肥零增长”;二是绿色增产增效,解决栽培、水肥、土壤障碍、养肥损失阻控等关键技术问题,同时降低环境风险;三是提质增效,在绿色增产增效基础上答复提高农产品品质,实现产业结构的根本性变化。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张福锁
科学网[2017-07-26]

未来的气候变化研究需要多个领域专家一起合作建立以太阳系或者银河系为中心的天气引力变化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模拟天体引力变化怎么样驱动地球大气、洋流运动,以及地震和火山喷发,从而预测灾害发生。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
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 毛克彪

科学网[2017-07-29]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报》

创新是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才是创新发展的基本支撑。要实现世界一流科研院所建设目标的关键是要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所长 周雪平

《中国科学报》[2017-07-19]

现代化既是一种世界现象,是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发展的世界前沿,以及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前沿水平的行为和过程;也是一种文明进步,是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范式转变,发生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各领域;还是一种发展目标,已经现代化的国家要保持现代化水平,尚未现代化的国家要努力追赶和实现现代化。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
主任 何传启

《中国科学报》[2017-07-30]

中国正在走向深海舞台的中央,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强对深海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加深中国对深海生物资源独特生命现象的认知水平,这将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海底生物资源研究领域的影响力与重要决策中的话语权。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
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 刘峰

《人民日报》[2017-07-26]

我们必须实施海水有效利用与代替,向大海要水‘喝’。海水淡化作为水资源的开源增量技术,具有“不淹地、不移民、不争水、不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特点,能稳定供水、应急供水和战略性供水,是解决沿海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

——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
利用研究所所长 李琳梅

科学网[2017-07-19]

(责任编辑 祝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