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新闻时段:2017-07-16至2017-07-31;排行依据:遴选出的30家核心媒体报道频次)
1 西湖大学校园规划概念性方案设计出炉
[核心媒体报道频次:30/30]
3 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在深圳开幕
[核心媒体报道频次:29/30]

7月31日消息称,西湖大学建设工程概念性方案优化作品评选在浙江杭州举行,西湖大学筹办委员会施一公陈十一赵伟钱颖一张辉及学术人才代表参加。经讨论评议,中选作品的设计单位为德国海茵建筑设计有限公司,Gunter Henn教授担任首席建筑师。

德国海茵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提供的方案以协同、一致、跨学科、合作、求知为设计理念,将各组团中具备类似公共性的元素相互靠近,注重跨学科的合作和交流,校园的功能结构呈现一定的向心性。方案搭建环形水系,将学术环作为大学的核心,是相互连接的建筑物的集合,4个主要的学院综合体沿湖畔而建,环绕成一个中央圆形公园,并通过学术环的天桥和建筑物彼此相连,将自然环、学术环、生活环有机融合。


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开幕式
(图片来源:科学网)

7月24日,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开幕式在深圳举行,来自109个国家和地区的7000人参会。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马兴瑞,大会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植物学会名誉理事长洪德元,大会名誉主席、美国科学院院士、前密苏里植物园主任皮德·雷文,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束为,大会组委会主席、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武维华,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深圳市人民政府代市长陈如桂等出席开幕活动。

本届大会持续1周,以“绿色创造未来”为主题,提出“关注植物,关注未来”的口号,旨在展示国际植物科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加强全球范围内植物科学交流与合作,促进未来植物科学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培养新一代植物科学研究人才;修订《藻类、菌物及植物国际命名法规》;向公众传播与植物相关的科学知识。7月29日,大会在深圳闭幕,《植物科学深圳宣言》发布,提出在7个优先领域制定行动战略,强化对植物科学的支持、加强国际合作。

2 官方通报107篇论文被撤稿:正依规处理
[核心媒体报道频次:30/30]
4 中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队进入北极圈
[核心媒体报道频次:28/30]

7月27日,《Tumor Biology》集中撤稿调查处理情况新闻通气会在科学技术部召开。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贺德方、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李楠、卫生计生委科技教育司监察专员刘登峰、自然科学基金会诚信办主任朱蔚彤、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副部长王挺出席会议。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贺德方代表联合工作组,通报了《Tumor Biology》集中撤稿事件彻查处理总体情况和下一阶段工作安排。

贺德方在通报中表示,撤稿事件发生以来,各相关部门协同配合,打出了系列“组合拳”。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成立联合工作组,按照工作部署、彻查规范、核查程序、处理尺度和工作进度的“五统一”,对撤稿论文逐一彻查、甄别责任、严肃处理,始终坚持眼睛向内,从自身查找原因,形成“零容忍”的态势,坚决遏制学术不端行为滋生蔓延的势头。

7月31日上午,“雪龙”号从北纬66°34′、西经169°22′穿越北极圈,进入北冰洋。“雪龙”号进入北极圈后,科考队将在楚科奇海国际公海海域进行海洋综合调查,回收一套沉积物捕获器,并完成4至6个冰站的多学科综合考察。

据“雪龙”号船长朱兵介绍,自2017年7月20日从上海出发,中国第八次北极科考队经中国东海、韩国济州岛附近海域,穿对马海峡、日本海、宗谷海峡、鄂霍次克海,过阿留申群岛、白令海、白令海峡,已经航行了3600多海里。


科考队员在“雪龙”号直升机停机坪合影纪念穿越北极圈(图片来源:新华社)

5 颜宁组《Cell》报道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研究进展
[核心媒体报道频次:28/30]
6 中国太空量子通信技术获突破:首次实现白天远距离量子密钥分发
[核心媒体报道频次:27/30]

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Nav1.4-β1复合物结构示意(图片来源《Cell》)

7月20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颜宁研究组在《Cell》在线发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了带有辅助性亚基的真核生物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复合物可能处于激活态的冷冻电镜结构。该成果是电压门控离子通道(voltage-gatedion channel)的结构与机理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突破。

在该最新研究中,颜宁研究组首次报道了真核钠通道复合物Nav1.4-β1的冷冻电镜结构,整体分辨率达到4.0,中心区域分辨率在3.5左右,大部分区域氨基酸侧链清晰可见。该蛋白来自于电鳗,它具有一个特化的肌肉组织称为电板,在受到刺激或捕猎时能够放出很强的电流;电流产生的基础即为钠通道的瞬时激活。电鳗中的钠通道正是历史上首个被纯化并被克隆的钠通道,已经具有半个世纪的研究历史,是钠通道功能和机理研究的重要模型,因此该蛋白一直以来也是结构生物学的研究热点。

7月25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及同事彭承志张强等组成的研究小组,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了白天远距离(53 km)自由空间量子密钥分发,通过地基实验在信道损耗和噪声水平方面有效验证了未来构建基于量子星座的星地、星间量子通信网络的可行性。该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Photonics》。

由于阳光噪声的影响,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卫星只能在夜晚工作,至少需3天才能完成全球范围内地面站点的覆盖。为抑制白天阳光背景噪声,潘建伟团队近期从3方面发展关键技术,他们采用1550 nm波段光子开展实验,优化光学系统,将噪声降低超过一个数量级,并发展频率上转换单光子探测技术、自由空间光束单模光纤耦合技术,降低噪声约四个数量级。研究小组在相距53 km的两点间完成了白天阳光背景下的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太阳光背景下开展星地、星间量子密钥分发的可行性,为下一步构建量子星座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7 科学技术部发布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结题项目验收结果
[核心媒体报道频次:26/30]
9 中国建成世界最大海洋微生物资源库
[核心媒体报道频次:23/30]

7月26日,按照《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管理办法》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科学技术部组织完成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1年立项的11个项目、2012年立项的178个项目和2013年立项的1个项目的结题验收。项目验收结果通知如下:

1)“多时空脉冲强磁场成形制造基础研究”等190个项目自立项实施以来,总体执行情况较好,达到了预期目标,予以通过验收。其中,“激光微纳制造新方法和尺度极限基础研究”等57个项目验收结果为优秀,“新型能源装备中大型锻件均质化热制造的科学基础”等133个项目验收结果为良好。2)“新功能人造生物器件的构建与集成”项目财务验收结果为通过财务验收(优秀),“高性能LED制造与装备中的关键基础问题研究”等189个项目财务验收结果为通过财务验收。对于课题结余资金的处理,科技部将按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7月22日,中国国家海洋局副局长孙书贤在厦门举行的中国深海大洋生物资源探测开发成就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大洋生物资源勘探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已建成世界库藏量最大和种类数最多的海洋微生物资源库。

中国大洋协会从“十五”时期(2001—2005年)开始启动了大洋生物基因资源的研究。孙书贤表示,深海微生物是未来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深海基因资源,是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所依赖的重要战略资源,也是深海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材料。

目前海洋微生物菌种库中细菌、真菌等海洋微生物库藏2.2万株,涵盖3400多个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深海菌种库,并有潜在的微生物新种约500个。


中国深潜试验母船“向阳红09船”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赶赴西南印度洋执行任务(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8 农业部启动“十三五”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核心媒体报道频次:24/30]
10 王中林荣获首届“全球纳米能源奖”
[核心媒体报道频次:21/30]

7月20日,农业部在京启动“十三五”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指出,2007年起,农业部联合财政部先后启动建设了水稻、油菜、生猪、大宗淡水鱼等5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以问题为导向,集聚中央和地方优势科技资源,围绕农业产业开展联合攻关、试验示范、技术培训、政策咨询和应急服务,在促进技术进步和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显著提高了中国农业科学研究水平和产业技术供给能力,在动植物种业、规模化种养业、绿色生产模式、重大病虫害与疫病防控、农业设施与装备、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等领域,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建立了主要农产品的科技基础数据库和产业经济基础数据库,摸清了产业家底,为分析产业发展趋势、服务生产决策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体系有力支撑了国家粮食连年丰产、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持续增收,研发了一批产量、质量和抗性突出的水稻、小麦、玉米新品种和高产高效、优质、智能机械化的栽培技术模式,有效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王中林荣获“全球纳米能源奖”(图片来源:科学网)

7月26日,在芬兰赫尔辛基举办的第四届纳米能源国际会议上,英国The NANOSMAT Society学会会长Nasar Ali和大会主席Peter Lund教授代表纳米能源奖委员会将2017年度“全球纳米能源奖”授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研究员王中林,以表彰他在纳米科技特别是纳米能源领域的领袖、原创和创新的杰出贡献。

王中林出席了颁奖与授勋仪式,并为大会做了“从麦克斯韦位移电流到基于纳米发电机的自驱动系统和蓝色能源”的主题演讲,分享了研发理念和最新成果。本届会议就当前纳米技术与材料、纳米能源系统等研究进行了深入研讨,达成广泛共识,取得重要成果。

(责任编辑  祝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