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界声音·

国家科技奖作为国家的激励政策,是为广大科技工作者营造良好科研氛围服务的。对科技工作者来说,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也就是说,要写两种论文,一种是学术论文,写在世界科学的高峰上;但更重要的,还是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从这个角度来看,减少论文数量的要求是十分正确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
校长 丁烈云

《光明日报》[2017-07-10]

中国的核工业已经从能制造、能设计走向了能做出顶级设计的阶段,世界首台AP1000核电机组——三门核电站1号机组已经完成冷试和热试,工程技术验证阶段基本结束。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院长
郑明光

新华社 [2017-07-03]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

科学前沿在微观、宏观等各个尺度向纵深拓展,技术革命以绿色、智能为特征,学科和领域交叉融合汇聚,需要全世界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和携手创新。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
副院长 王恩哥

《光明日报》[2017-07-14]

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是紧密的伴生关系。以往,高等教育更强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而现在则是支撑和引领并重。今后这一引领作用还将进一步凸显。尤其当前作为国家战略的“双一流”建设正在积极推进中,高等教育现代化实现也尤为迫切。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 吴岩

《中国教育报》[2017-07-10]

中国通过52个“世遗”,把最丰富的基因库和最具悠久文化的代表作推向世界,目前举世公认中国的“世遗”保护已进入新阶段。未来中国应该更积极地参与全球遗产治理,唤起包括高校学者在内的各方力量,加大原汁原味保护力度和高水平展示力度,进一步推动国际合作。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
秘书长 杜越

新华社 [2017-07-09]

立德树人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任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需要高等教育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大学之道。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靳诺
《中国教育报》[2017-07-10]

以可诱导组织再生材料为核心的新一代生物材料,已成为生物材料发展的方向和前沿,将在未来10年至20年成为生物材料产业主体,应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抢占制高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
张兴栋

《人民日报》[2017-07-04]

从全球发展态势看,我们已经全面进入一个IPv6的时代,要抓住IPv6这个弯道超车的机遇,争取在互联网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上获得主导权。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 吴建平

人民网[2016-04-01]

图片来源:吉林大学

学科是大学发展的基石,是教学、科研、师资等方面实力的集中反映。把握住学科建设就等于牵住了“双一流”建设的“牛鼻子”,“双一流”建设就有了方向,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还会远么?

——吉林大学校长 李元元

《中国教育报》[2017-07-10]

当代医学面临着两方面的严峻挑战,一是慢性病已经成为最大的健康问题。以“治病”为目标的医疗模式,不足以遏制慢性病的蔓延趋势,针对单一的治疗思路不足以攻克多因素导致的复杂疾病,必须要有系统性的思考。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医的防病、保健理念和整体性的多靶点治疗都显示出来了一定的意义。第二个挑战是医学模式面临的困境和全球医疗费用问题。必须要对医学的目的做根本性的调整,把以治愈疾病为目的转变为预防疾病、促进和维护健康。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把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不仅是医学科学的强大推动力量,也是临床实践中提高医疗保健水平、降低医疗费用和社会成本的有效手段。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
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陈凯先

中国新闻网 [2017-07-07]

中国土壤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立法不仅严重滞后于大气、水、固废和噪声的污染防治专项立法,而且与国际立法先进经验存在较大差距,成为土壤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工作的短板。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
研究院研究员 孟伟

科学网 [2017-07-06]

污染场地数量、分布及环境风险的底数不清,将导致对污染场地的治理修复与再开发利用缺乏有效指导与监管。应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建立国家污染场地动态监管大数据平台,进一步规范污染场地治理修复与监管。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监测
总站研究员 魏复盛

科学网 [2017-07-06]

我们从事的量子信息技术在欧洲被称为“第二次量子革命”,通过主动地精确操作一个一个的原子或光子,利用量子叠加、纠缠等性质以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传输和操纵,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颈,未来的应用包括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量子计算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陆朝阳

上观新闻 [2017-07-04]

(编辑 祝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