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界声音·

全球性的气温升高是源于自然因素的周期性变化,还是与人类活动的碳排放有着因果关系,科学界的争议至今还在继续。而全球规模的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早已超越了科学范畴,变成了政治和文化的新命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
地球科学学院教授 汪品先

《中国科学报》[2017-06-27]

图片来源:东方IC

在墨子号发射之后,加拿大也为量子卫星立项,欧洲、日本、印度等国家的项目也都开始启动。这次,中国真正引领了一个时代的到来。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潘建伟

澎湃新闻[2017-06-27]

数控机床是工业的“工作母机”,发展高档数控机床既是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确保国家安全的紧迫要求。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 罗俊杰
《中国科学报》[2017-06-27]

中国粮食总产量不断攀升,但同时居民膳食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口粮消费逐渐减少,通过实施“草牧业”科技创新,为中国提供更多优质绿色动物性食品,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向。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
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方精云

新华社[2017-06-26]

火星探测的主要科学问题包括探测火星生命活动信息、火星本体科学、探讨火星的长期改造与今后大量移民建立人类第2个栖息地的前景。人类将通过不懈努力,力争将这颗贫瘠的行星改造成生态环境友好的新世界,使地球—火星成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姐妹共同体。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
工程首席科学家 欧阳自远

中国新闻网[2017-06-26]

中国的医院应该实事求是选择发展道路,尽快改变目前不重视临床的局面,不要唯论文、唯SCI,特别是要通过评价机制改革引导基层医院和临床第一线的大夫以治病救人为第一要务。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
研究员 李连达

新华社[2017-06-26]

科学的普及应该是科学家要承担的任务,而且科普工作是提高全民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应该要重视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
研究员 卢耀如

《光明日报》[2017-06-22]

改革完善科技奖励制度是服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形势所需、时代呼唤,是更好地发挥科技奖励政策的导向和推手作用的必然选择、必由之路。

——科学技术部副部长 黄卫
科学网[2017-06-19]

科学家不应仅仅当“学究”,当代的科学家应该有战略思维和前瞻思维,也正是在这种思维的引领下,才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
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研究员
王中林

《光明日报》[2017-06-21]

“一流”并不等同于“伟大”,一所“伟大的大学”并不体现在具体指标上,而是体现在输出优秀的文化和人才、对社会带来的正面影响和杰出贡献的内涵上。

——北京大学校长 林建华
新华社[2017-06-19]

智能分析和数据科学的迅猛发展,使得光谱这种人眼看不懂却更加适合反演和推算的数据源成为热点。随着军民融合发展,未来光谱将不仅仅用于军事,还将为普通人生活服务,成为打开人们观察世界新通道的金钥匙。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
研究所研究员 李学龙

《人民日报》[2017-06-23]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墨子号”取得成果让我们感觉进入了新的层次,可以在科学上做得更好。在关闭光的自由意志选择漏洞、量子纠缠分发与引力波探测、精密测量等领域,还有一个个“大棋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教授
彭承志

中国新闻网[2017-06-17]

沙尘形成的决定因素是天气系统过程,这是人类无法控制的。较于大范围的人工工程,好的生态政策对沙区情况改善的作用要更大。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政策的实施,禁牧区的划定,以及沙区产业结构调整,使得沙区土地被扰动程度有效下降,从多年的研究情况看,自然修复的效果令人满意,也是人工措施不可比拟的。

——中国科学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
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董治宝

《人民日报》[2017-06-17]

深海领域的规则还没有完全制定好,各国基本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我们要争取在深海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这样才有底气提出中国的主张,才能在国际规则制定中掌握话语权,从而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规则。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
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 刘峰

《人民日报》[2017-06-19]

(责任编辑 祝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