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界声音·

只有站在巨人肩膀之上,才能够有所创新。所以,科学普及的本质之一就是要激发全民创新的热情,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创新教育。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
化学工程系教授 金涌
科学网[2017-06-12]

机器是人发明的,目前阶段机器是人的助手,机器人不可能整体超越人类。然而人类总有达不到的方面,这个时候智能技术就可以弥补,它将深刻影响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 田伟
科学网 [2017-06-12]

借力卫星遥感技术,形成天地一体化的信息数据传递,将有效作用于海洋领域,服务海洋生态和经济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院长 龚健雅
《经济日报》[2017-06-11]


图片来源:科学网

科技和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两个轮子,文化是强国和发展科技的重要基础,文化丰富的内涵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养分,文化和科技融合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动力,因此,科普工作是提高全民文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
研究员 卢耀如
科学网 [2017-06-09]

把“一带一路”沿线和区域的大坐标关联起来,形成基础地理数据和系列的地图成果,用于规划、建设、感知,借助互联网时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时空数据在数字空间串接起来,形成物理世界的虚拟再现,支持混合现实的智能化管理,为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提供全新的渠道和原动力。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
李朋德
科学网 [2017-06-14]

建设世界顶尖研究型大学、培育世界顶尖科技人才,是一项包括观念更新、战略设计、制度支撑等在内的系统工程,需要整体设计、形成合力,其中观念更新尤为重要。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
校长 许宁生
《人民日报》[2017-06-08]

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既要控制总量,也要控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的强度。

——国土资源部部长 姜大明
新华社 [2017-06-05]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天体物理是比较纯粹的基础科学,没有直接的实用性,原动力是满足人类的好奇心。好奇心是科学家个体的乐趣,更是人类生存的必须。不停探索前所未知的世界,才能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取得我们现在想象不到的答案。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李菂
《人民日报》[2017-06-12]

遥感卫星应用在极地航行保障、极地海冰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譬如通过获取极地海冰的高分辨率影像,能够识别出海冰面积,为极地航行和海冰规避提供数据支撑。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主任
刘建强
《经济日报》[2017-06-11]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开展科普工作是实施国家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 王维才
科学网[2017-06-09]

中国要想在小行星探测上继续发挥主动,还需要在飞船远距离测控、飞船着陆、原位采样分析等方面加强核心技术突破,在飞船能源动力、探测工具仪器、原位分析技术、工程学等方面不断优化和积累经验。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副台长
季江徽
科学网 [2017-06-09]

发展清洁、高效、安全、可靠的核裂变能,是解决未来能源供应、保障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然而,核裂变能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核燃料的利用效率和乏燃料的安全处理处置问题,这是国际核能界面临的共同挑战。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徐瑚珊
《中国青年报》[2017-06-09]

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不易被人们直观感觉,使得土壤环保工作相对滞后于大气和水环境保护。近年来一再发生的土地污染事件提醒我们,加快解决土壤污染已经刻不容缓。需要花大力气壮大科技队伍,加强基础理论—关键技术—技术集成—应用推广的全链条研发,尽快补齐中国环境保护的土壤科技短板。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
土壤研究所研究员 赵其国
科学网 [2017-06-04]

跨国科技史研究强调科学、技术、知识流动和民族国家的复杂角色和相互作用,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生活的全球化世界,并丰富我们对过去和现在的理解。

——美国加州理工大学教授 王作跃
科学网 [2017-06-06]

(责任编辑 祝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