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职场·
招聘面试中的诧异

面试在招生、招聘中几乎是必走的程序。由于我们研究所组织的面试时间较短,近年来,我的课题组还自行组织面试,以期和应聘者充分交流。

我课题组的招聘面试考察单个申请者的时间都会超过1小时,常常达到甚至超过2小时。这样的面试,能看出应聘者的不少问题,而这些情况用应聘者发表论文记录、毕业院校等指标是无法发现的。有些应聘者的简历显示其背景不错,但他们在面试中的表现却让我感到意外。举几例说明:

1)国内一所知名大学博士毕业的应聘者A,具有有机化学的学科背景,也从事过药物化学研究,并在药物化学领域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过论文。我问A:能否列举出药物化学领域的一些前沿热点或者概念?结果是尴尬的沉默。我试图打破沉默,问A平时是否只关注和自己课题所研究的某类分子有关的文献?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我发出一声叹息,没有追问下去。

2)应聘者B在国内某知名研究所博士毕业,在国外一所一流大学做博士后。B发表文章的刊物影响因子很可观,论文数量也不少。我问:你认为自己做得比较好的工作是什么?B举出一个。我接着问:这里面你研究了什么有价值的内容?B答不上来。我又问:这个课题当初文献里研究到什么程度了?你是怎么考虑做这些工作的?结果我只得到一些绕来绕去却文不对题的回答。

3)应聘者C为国外某顶尖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其课题是某种细菌中的转运蛋白。我除了询问和课题相关的内容,还问如何看待近期研究活跃的quorumsensing(QS,群体感应,即微生物间的信息交流现象),而C对此一无所知。应聘者的这种知识结构让我诧异。我没做过抗菌实验,只是作为看客知道有QS这回事。应聘者就算说不出自己的看法,至少应该知道QS这个单词。在面试中回答不出有关学科前沿等学术问题,可能主要与个人的努力不够有关,但是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关注学科前沿方面缺乏督促,也是不争的事实。从这点上来说,就算是能在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教授,在培养学生方面还需要改进或者说更上心。

我就曾一再要求我的研究生们关注相关领域的前沿和进展。但坦率地说,效果并不理想。除了部分自身很努力的人,不少学生表现出的惰性或者对学科前沿“事不关己”的态度,让我感到束手无策。我想如果他们毕业后不做科研也就罢了,要是继续走科研这条路,也许早晚会后悔当初的惰性。

中国的导师培养学生的人数普遍较多,所以无论成品率高低,总能有一些出色的学生作为导师能培养出好学生的证明。不过其他学生在毕业后要以科研为职业,恐怕就有点问题了,即使是那些“出身”很好的。

因此,博士生培养不能“光拉车不看路”,博士生应该多了解学术前沿!

文/方唯硕
作者简介 中国医学科学研究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