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界声音·

中华民族必须对世界文明有所贡献,中国科学家必须对世界科学发展有所贡献,才能赢得国际上的尊重,中华民族才能真正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薛其坤
《人民日报》[2017-03-28]

科学对社会的贡献既包括有形的物质产品,也包括无形的精神升华,为此科学家的工作不可能单纯用“产生多少价值”、更不能用“拿到多少经费”来衡量,科学的土壤是文化,而且是先进文化。假如科学家失去文化滋养、缺乏探索驱动的科学研究,只能做技术改良,难以有创新突破。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
地球科学学院教授 汪品先
《中国青年报》[2017-03-27]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报》

大学需要一场变革,而且不是一般力度的变革。大学要真正和社会融为一体,引领社会发展。一所学校是不是一流大学,关键看这所学校在国家的发展建设中能否做出一流的贡献,培养出一流的人才。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 王树国
《中国科学报》[2017-03-28]

中国已经能把很多通用材料做到“极致”,但高端材料仍需进口。因此,应当努力发展高精尖材料,以应对日新月异的全球变化和社会需求。

——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
教授 唐本忠
科学网[2017-03-27]

一个国家有一批以国家兴盛为己任的人,这个国家才有希望;一所大学能培养一批成为国家栋梁的人,这所大学才能成为一流大学;一个人只有做出了无愧于国家和民族的贡献,才算取得了真正的成功。国家的前途就是每个人最大的前途。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林忠钦
澎湃新闻[2017-03-26]

生命科学研究正快速进入大数据时代。多层次大数据的不断积累和深度分析促使生物医学研究向“数据密集型科学”的新范式转变,精准医学从观念走向实践。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
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张旭
科学网[2017-03-23]

乙醇是世界上公认的环保清洁燃料,全球66%乙醇作为燃料乙醇添加到汽油中。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在2015年已达到65.4%,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50%)。用燃料乙醇间接替代石油,对国家的能源安全具有重大影响。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刘中民
人民网[2017-03-18]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报》

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知识产权学科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知识产权学科定性不明、定位不清,必然影响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实施,进而影响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推进。因此加强知识产权学科建设,强化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既必要又紧迫。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大学校长
金东寒
科学网[2017-03-20]

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渗透着航天技术,比如广播通信、农业、气象、出行导航等。通过航天技术,未来的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天地信息一体化,传统地面网络的弊端是有死角的,如沙漠、海洋、山区等地方都没有信号。利用航天技术,手机终端网络就可以实现无死角的覆盖,改善我们的生活。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
包为民
《中国青年报》[2017-03-20]

未来的信息技术将呈现“网络极大化、节点极小化”的基本特征。无所不在的网络将人、机、环境甚至人的意识都联接在一起,虚拟空间和实体空间将统一于信息,成为“空间”概念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空间”被感知和控制的基础是“空间”被人的意识“信息化”。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网络节点的各类客观存在将呈现越来越小的发展趋势,纳米将成为技术实现的基本尺度,微系统将成为功能实现的基本单元。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
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院长 吴曼青
《人民日报》[2017-03-23]

“双一流”大学的评价标准应该坚持“两个有利于”。一是是否有利于国家整体高等教育体系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不同类型的高校各自特色发展,不同类型高校都有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显著提高,都有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都能继续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都能触发高校综合改革的内生动力;二是是否有利于撬动社会各方面资源来共同促进高等教育整体的大发展,尤其是社会各界对“双一流”大学和学科的支持力度。

——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
校长 李言荣
《中国科学报》[2016-03-22]

如果说上一轮机器人的潮流主要是工业机器人,那么下一波浪潮将会是具备情感计算功能、能够正确理解人类的情感并且自己也能产生情感的机器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情感机器人或将迎来真正的机遇期。

——合肥工业大学先进智能机器研究院
院长 任福继
科学网[2017-03-29]

责任编辑 祝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