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绵平,福建漳州人,盐湖学家和矿床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盐湖科学研究及矿产开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现任国土资源部盐湖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盐湖学会副主席,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咨询委员,青海省人民政府顾问。长期致力于盐类矿产地质和盐湖综合资源研究。

郑度,广东大埔人,自然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自然地理的综合研究,主要区域为青藏高原和西北干旱区;揭示青藏高原三维地带性规律并构建其自然地域系统方案;提出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新方案;推动区域发展中环境伦理的研究和应用。

卷首语
大力弘扬“青藏精神”,加强中国高原研究

青藏高原誉称地球“第三极”,是地球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构成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的范例,是打开地球动力学的金钥匙,是涵盖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冰冻圈和生物圈的综合研究领域,是中国地球科学、生物学、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具有突出区位优势的研究领域,而成为探索自然奥秘多学科交融的一块瑰宝。

青藏高原主体位于中国,既是东南亚“水塔”,又是中国生态屏障和国家安全的战略要地,也是中国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矿产的重要后备基地。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中国科学院、地质矿产部门、气象水利、生态环境等科技部门,先后对青藏高原作出了大量科学技术综合考察和专业调查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成果,在高原岩石圈演化、隆升过程与环境变化、生物学、自然环境与资源、气象、冰川及区域发展等基础理论及应用领域取得了大量开拓性科技成就;在高原矿床勘查、区域矿产调查与地质图测绘,为缓解中国矿产资源制约和建立资源后备基地奠定了基础,为国家制订和实施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和三江源保护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中国青藏高原研究文献数量和总被引用频次已位居全球最前列。

中国对青藏高原持续调研60余年,从点、线到面,迄今已扩大到全区。依据青藏高原研究国际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以及已有的工作基础和中国科技实力,未来青藏高原调查研究将会在高原岩石圈地球动力学(圈层相互作用、高原隆升、陆陆碰撞的资源环境)、高原演化与全球变化(古今气候变化与预测、生态环境系统响应)、区域可持续发展(资源合理开发、环境保护与发展战略)等方面有更深入研究和进展。大力弘扬“青藏精神”,依据中国高原区位优势,密切关注国际研究前沿,加强学科交叉,加强协同创新,更加重视取得原创数据,积累表生过程和空天观测记录,着力开展比较沉积成矿试验、系统钻取湖泊、冰芯和树轮,建立高分辨率演化序列,构建高原科学共享信息数据库和各类模型,在此基础上综合提升,可望发展中国青藏高原研究学说和具有世界意义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国土资源部盐湖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7)(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