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夯实中国科技外交,提升国家软实力——评《科技外交的理论与实践》

赵刚,著。时事出版社,2007年9月第
1版,定价:46.00元。

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际交流和科技外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在《利用好全球的科技资源》一文中指出,“科技发展的动力在于不同思想和文化的撞击。通过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吸纳他人的智慧与技术优势,这符合科学技术本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自主创新要建立在不断扩大和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战略思想之上。”在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和军事的大背景下,科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科学技术触及到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在外交全局中,在推动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科技外交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由时事出版社出版、赵刚创作的《科技外交的理论与实践》一书,是一本专门就科技外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著作。作者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作出过重大贡献,现就职于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研究领域主要涉足国际科技合作、科技与国际关系、科技政策与战略、软科学理论与方法等。他在科技外交、文化交流方面扎实的基本功和驾轻就熟的能力让他用一种全新、独特的视角来为我们讲述科技外交方面的故事,让读者沉浸在作者的逻辑思辨中,对科技外交的重要性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

从字面而言,“科技外交”并不难理解,但如果从其本质和基本概念方面考量,很少有人能够把它解释得清楚。该书首次对科技外交进行了诠释,“所谓科技外交,是指以主权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外交机构、科技部门、专门机构(如中国科学院等)和企业等为主体,以促进科技进步、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宗旨,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原则而开展的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以及国际组织等之间的谈判、访问、参加国际会议、建立研究机构等多边或双边科技合作与交流。”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科技外交的主体具备多元特性,其主体既可以是政府首脑、外交机构、科技部门,也可能是专门机构和企业等。

《科技外交的理论与实践》由5个章节构成,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科技外交方面的读物,运用全景式逻辑分析方法,从科技外交的基本概念、主要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科技外交状况、国际组织与科技外交、重要领域内的科技外交和中国科技外交的历史回顾与展望5个方面进行介绍。5个章节环环相扣,仔细品读之后,读者会对科技外交有一个全新的深入认识。

紧跟着作者的思绪通读全书,可以从中窥探出,作者向广大读者传递了以下几个重要信息,也许这对于中国的科技外交是很好的借鉴。

中国应该向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学习,优先制定国家科技外交战略,夯实国际科技合作。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有力地增强了国家综合实力。调查显示,发达国家和有一定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发展本国的科技事业。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背景下,对于本国与其他国家或组织的双边或多边科技外交活动,各国都表现出重视的态度,纷纷出台有关政策,将科技外交作为本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美国政府就一贯强调国际科技合作应为外交政策服务,必须服从于其全球战略目标。

中国应该全方位地加入国际组织,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决策能力。在当今的科技外交实践中,除主权国家外,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尤其是那些由主权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组织,其地位和作用在日益上升,逐渐成为活跃的外交主体。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国际组织及其活动中还较少听到中国的声音,中国应当以更为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国际组织中去,特别是参与到有关重要“游戏”规则的制定中去,才能更好地在机制、体系内维护好中国的利益,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更好地发挥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中国应该重视重点科技领域的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大项目建设。放眼全球,气候变化、环境、能源、信息、生物、标准以及知识产权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7大领域,当仁不让地成为了人类关注的重点科技领域。对于当前全世界关注的重要科技领域,我国应该积极应对,制定政策,促进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的国际合作,在我国具有优势和特色的重点领域和交叉领域取得一批创新成果;充分利用国际合作,大力促进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其最终目的是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促进中国科技进步,提高中国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此外,中国应当关注国际大型科技合作项目,积极参与其中,贡献自己的智慧。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这一阶段,我国参加了一些多边国际合作的重大项目,如: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计划、伽利略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全球气候变化研究计划,以及大型强子对撞机项目等。

未来,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中国科技外交规模将会逐渐扩大,科技外交将会向多形式、多领域方面推进,国际性和区域性的科技合作将会日益频繁,中国科技的国际影响力将会不断提升。在此背景下,中国的科技外交将会更有用武之地,在促进科技发展、技术创新,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以及提升国家软实力中将会发挥更大作用。

文/李军平
作者简介 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