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共同体要闻·

2017年上海公民科学素质工作推进会召开

2月14日,2017年上海市公民科学素质工作推进会在上海科学会堂召开。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主任徐延豪,上海市有关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三会”上关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刘延东副总理对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指示要求,对2017年上海公民科学素质工作进行部署和动员。上海市公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及联络员、各区公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以及办公室负责人和联络员、部分市级科技社团相关负责人18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还对上海市获得《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十二五”实施工作全国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

上海市科协[2017-02-15]

重庆市科协部署实施创新争先行动

2月 14日, 重庆市科协第四届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召开。会议传达了中央书记处对科协工作的指示精神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在中国科协九届二次全委会议上的讲话精神, 万钢在中国科协九届二次全委会议上的工作报告精神, 尚勇在地方科协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审议通过了《重庆市科协四届十一次全委会工作报告》《重庆市科协开展 “创新争先行动” 实施方案》。 “十三五” 期间, 重庆市科协将面向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开展创新争先行动, 围绕 “凝心聚魂”“前沿探索”“短板攻坚”“成果转化”“社会服务” 5个方面, 为科技界特别是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搭建平台, 汇成创新创业热潮。

重庆市科协 [2017-02-17]

“科学文化译丛” 新书发布会召开

2月 8日, 由中国科普研究所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共同主办的 “科学文化译丛” 新书发布会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中国科协党组成员、 书记处书记、 译丛主编王春法出席新书发布会。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中国科普研究所、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中国编辑学会以及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 学者参加发布会。

中国科协于 2014年 8月启动了 “科学文化译丛” 项目, 旨在通过引进翻译国外优秀科学文化研究成果, 为我国的科学文化建设提供更多可借鉴的学术资源。项目由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支持,中国科普研究所负责组织协调,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丛书。 “科学文化译丛” 第一辑共 11种图书, 包括 《现代科学的起源》《科学文化与西方工业化》《好奇心: 科学何以执念万物》《科学、 文化与社会: 21世纪如何理解科学》 等。

中国科普研究所 [2017-02-10]

吕西林获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纽马克奖”

近日, 根据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正式公布的消息,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吕西林凭借其在结构工程与力学领域取得的成绩获得了 ASCE 颁发的 “纽马克奖” (Nathan M. NewmarkMedal)。该奖是为纪念结构工程与力学领 域 的 Nathan M. Newmark 教 授 于1975 年设立的, 由美国工程力学与结构工程评选委员会评选、 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颁发的一项具有国际声望的个人学术成就奖。每年颁发1次, 每次在全球范围内遴选 1名在结构工程与工程力学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 并授予其奖章与证书。

同济大学网站 [2017-02-10]

中国科协所属国际数字地球学会成为国际科学理事会成员

日前, 国际科学理事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 ICSU)正式批准国际数字地球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Digital Earth, ISDE)成为 ICSU成员。自 2017 年 1 月 1 日起, 国际数字地球学会成为国际科学理事会第23个国际科学联系会员, 也成为其176个会员之一, 这是第 1个由中国发起成立的、 加入国际科学理事会的国际组织。ISDE 是2006年由中国科学家联合全球十余个国家的专家共同发起的、 为数不多的总部设在中国的国际学术组织, 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归口管理。加入国际科学理事会, 将为学会在国际范围内更快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和机遇, 也将为提升中国发起成立的国际组织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影响力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国际数字地球学会 [2017-01-16]

CRISPR关键专利判归张锋团队

2月 15日, 美国专利商标局宣布, 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共同创建的布罗德研究所可继续保有此前获批的 “基因剪刀” CRISPR技术专利。这意味着这项举世瞩目的专利争夺战基本尘埃落定,美籍华裔科学家张锋的研究团队保有了CRISPR的关键技术专利权。当天, 美国专利商标局专利审判和上诉委员会 3名法官作出法庭裁决,认为布罗德研究所在2014年获得的 CRISPR的技术专利权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提交的专利申请是不同专利, 前者不受后者影响。

2012年 6月,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 授 Jennifer Doudna 等 首 先 在《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论文, 确认 CRISPR技术在体外实验中能 “定点” 对DNA进行切割, 并率先提交专利申请; 而张锋等后来居上, 虽然论文发表和专利申请晚了一步, 但他们首次证明CRISPR技术能应用于人类细胞基因组, 获得了CRISPR技术的第 1个专利。但 Doudna等认为, 他们的研究对这项技术的研发具有奠基意义, 因此布罗德研究所获得的专利不应被授予。由此, 美国专利商标局 2016年决定展开进一步调查, 重新评估 CRISPR专利归属。

新华每日电讯 [2017-02-17]

(责任编辑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