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大家妙笔著文章编辑匠心传信史——《科学精英:求解斯芬克斯之谜的人们》评介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北京:2015年10月第1版。
定价:99.80元。

国家一级学术期刊《自然辩证法通讯》辟有一个“人物评传”栏目,专门刊登科学家评传文章。《科学精英:求解斯芬克斯之谜的人们》就是从《自然辩证法通讯》人物评传栏目中精选的44篇文章汇集而成的。这些文章在科技史研究的基础上,不仅介绍了科学家的生平和贡献,还通过代表性科学家的个体故事去反映其所在时代的社会环境和价值取向,反映科学家与时代背景的互动。这44篇文章,按主题分为“科学体制化的贡献者”“丰富多彩的科学生活”“为理解自然和自我而奋斗”“艰难时世的跋涉”“浮士德式的科学家”“女性与科学世界”“东西交汇的激荡”“中国科学家的家国情怀”8个部分,为读者展示了44位科学家的人生轨迹,通过他们的选择、担当、奉献甚至牺牲,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科学画卷,展现出科学发展历程中,科学的争论与创新、梦想与奋斗、苦难与辉煌。

大家作传 精心编校

《科学精英》收录的范岱年、戈革、董光璧、金吾伦、胡作玄、李醒民、刘钝、樊洪业、王渝生、江晓原、刘兵等知名学者的文章,严肃而又通俗,严谨而又生动,“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善”,充满了人文情怀的哲思。这本书涉及物理学、数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学科,对所收录科学家的生平事迹、科学成就做出了简明而全面的介绍,并恰如其分地评价了他们的成败得失,读者可以从中了解不同学科在不同历史境遇中的发展历程。更加令人欣喜的是,每篇文章在收录之前,作者或编辑都对新发现的史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处理,重新对文章进行补充完善,文章后面还列有主要参考文献,希望起到引而不发、能者从之的效果,方便读者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相关研究内容。这本书对丰富科学技术史园地、有效传播科学家形象,提高公众对科学家的认识都有很大帮助,有利于在读者更加全面地理解科学家群体。

更加立体的科学家形象

科学共同体尽管有着相似的精神气质,遵循共同的行为规范,但是不同的科学家有着不同的情感世界,不同的生活态度。这或许也与他们所从事的研究工作有一定的关系。“丰富多彩的科学生活”章节将一个个鲜活的科学家形象展现出来,引领读者去感受他们的情感世界和奋斗历程,体会科学工作中感性和理性的完美结合。读者会在这一部分看到提出板块漂移学说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如何收获他的爱情;致力于物理学研究工作的美国科学家拉比是否应该选择服务于政府;基因调节理论的创立者雅克·莫诺是终生的业余音乐家,还是登山和快艇航海的爱好者;丽丝·迈特爱好音乐,能弹钢琴,在柏林的时候,经常到普朗克家参加音乐聚会。在科学家无法与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其他社会力量相抗衡时,有些科学家为了获得社会认同,出卖了自己的灵魂,顺从政治、经济等领域的行为规范。“浮士德式的科学家”介绍了3位饱受争议的科学家: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勒纳德和斯塔克,还有运用政治迫害手段打压不同学术见解者的李森科。他们曾经为科学进步做出过重要贡献,后半生由于私欲膨胀,从科学大师变成了灵魂出卖者,颠覆了我们心目中科学家的传统正面形象。这些科学家的故事,也可以引起我们对科学家的社会处境和社会责任的反思。

女科学家群体的光彩

在以往的科学史著作中,女性在科学中的作用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忽视。毋庸讳言,科学世界长期以来由男性统治,这点从诺贝尔奖获得者男女比例差异悬殊可见一斑。世界需要科学,科学需要女性。可喜的是,《科学精英》一书为女性科学家专设了一章,介绍了4位勇敢追求科学真理的伟大女性:丽丝·迈特纳、麦克林托克、吴健雄、朱丽亚·罗宾逊,展现了女性科学家在科学事业中不可忽视的成就,希望读者能从中管窥女性在科学中的独特作用。有些科学家不仅将全部精力奉献给科学事业,甚至也付出了情感上的代价,或者因为科学事业而终身未婚,比如,玉米田里的孤独先知——麦克林托克。麦克林托克是科学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女科学家之一,有关玉米染色体遗传变异的许多重大发现都与她有关。1983年,麦克林托克独自摘取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此时她已经81岁高龄,获得了科学界迟到的承认。

探寻科学活动的终极价值

自近代科学诞生以来,人类沐浴着科学的光辉,享受科学带来的果实。现在人类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社会因科学推动而日新月异,科学被世人所景仰。不过,科学的不当使用,也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比如,核战争可以“在几秒种之内使人类回到石器时期”,人类成为唯一可以决定自己未来生死存亡的物种。爱因斯坦说,他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怎么打,但他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要用石头和木棒打。在了解了核武器的巨大破坏力之后,爱因斯坦说:“今天,参加过研制这种历史上最可怕、最危险的武器的物理学家,不说是犯罪,也是被同样的责任感所烦恼……战争是赢得了,但和平却还没有。”这本书,可以让读者了解科学的两面性,引导读者思考科学探索与人类未来的关系,趋利避害,重新审视人类科学活动的终极价值。

总体来说,这本书的内容基于严谨的科学史研究,在讲好科学家的故事的同时,还承担了宣传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的使命。因此,本书被看作招募科学接班人的公益广告不足为过。

文/王洪鹏
作者简介  中国科技馆,高级工程师。

(责任编辑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