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静谧之美
——《一平方英寸的寂静》评介

[美]戈登·汉普顿,约翰·葛洛斯曼 著,
陈雅云 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4月
第1版,定价:63.00元。

早在1905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得主、细菌学家罗伯特·柯赫就对人类发出这样的警告:“人类终有一天必须极力对抗噪音,如同对抗霍乱与瘟疫一样。”时至今日,科赫的预言已经成为现实。在大发展时代下的今天,人们的耳边总是充斥着各式各样人为制造的声音,城市、近郊、乡村,甚至在偏远、辽阔的森林公园,都无法避免人类噪音的入侵,即使是去想象一个寂静之境也变得异常艰难。根据一份名为《噪音污染导致的疾病负担》的报告,噪声危害已成为继空气污染之后人类公共健康的第二杀手。然而可悲的是,面对噪音,人类逐渐失去了宁静的力量。在此背景下,生态环保主义者戈登·汉普顿和生态作家约翰·葛洛斯曼撰写的《一平方英寸的寂静》于2014年4月由商务印书馆引进出版中译本,引起广泛关注。该书以其生动优美的叙事,为读者推开了一扇思索的大门,引发了人们对环境破坏、噪音污染的反思;同时,也凭借其富有哲思的笔触,唤起了人们对“寂静”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新认识。

“一平方英寸的寂静”保护计划

戈登·汉普顿是一名声音生态学家、录音师,对声音极其敏感,是一个追求绝对寂静的完美主义者。他认为,“寂静”不是指没有声音,而是指大自然发出的各种声音,是风声、雨声、雷声;是松涛拍浪、是流水潺潺、是鸟叫虫鸣。该书描述了戈登·汉普顿通过2005年启动的“一平方英寸的寂静”保护计划,横跨美国大陆,寻找大自然“寂静之音”旅途的全纪实。

在“一平方英寸的寂静”计划中,戈登·汉普顿将一块小红石放在美国奥林匹克国家公园霍河雨林某处的圆木上,维护这块石头一定范围不被噪音打扰。这项计划看上去毫无意义,但事实上要做到维护这块小石头周边的寂静非常困难,因为声音的穿透力非常强,一平方英寸的寂静关系到数公里以外的施工机械以及高空飞过的飞机要保持安静。“如果飞机的巨大噪音会对无数平方英里造成影响,那么保护一块百分之百宁静的自然之地,便能对周遭无数平方英里的土地产生正面的影响。”

之后,戈登·汉普顿会定期通过网站公布霍河雨林的噪音观测记录,同时与奥林匹克国家公园管理局、航空公司等噪音制造者商谈禁飞协议。于是,“一平方英寸的寂静”计划促成了作者致力维护生态寂静、不受“人造物的声音”干扰的具体行动。为了将这项行动变得更有意义,他从美国西岸的华盛顿州出发前往东岸的华盛顿特区,沿途聆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倾听人们对“寂静”的想法和认识,反复思索追寻“静谧”的意义所在,最后将这场具有启发性的旅程记录成书出版。作者用优美的文字刻画了旅程中聆听到的美妙声音:雨林里无数种子自耸立的树上掉落、轻柔飞舞的枫叶静静飘下、暴风雨来临雨滴撞击地面……并描述了向人们推广保护“寂静”的过程——从最开始的忽略到逐渐意识到“静谧”的重要性。

拯救寂静的价值

在作者的不断努力下,“一平方英寸的寂静”知名度逐渐增加,该计划已经引起美国高层的重视,将大自然的寂静作为评价环境的重要指标。不过,该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此。除了噪音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外,作者还关注到了更为内省性的问题,即寂静对于人本身的影响。通过这本书,汉普顿和葛洛斯曼试图告诉读者,追寻寂静能引发人们对内心平静的追求,引导人们向内心深处探索。“一平方英寸的寂静”就像时间一样,不受干扰地存在着。很多人会慕名到访,在那里敞开胸怀,感受寂静,并为之感动。作者在书中引用了俄勒冈州大学哲学教授凯斯琳·迪恩·摩尔一段话“当风吹动枫叶时,深受感动的是我们。没有人知道为什么音乐能直接触动人类的心灵,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它想诉说的话语:我们与世界不可分割,人类不是世界的主宰,也与世界无所差别。如同石与水,我们的声响也塑造着世界。我们就是音乐,而且全部都在运行当中,我们所有人,一起把和谐送入暗黑颤动的天空。”

戈登·汉普顿认为有两种寂静:内在寂静与外在寂静。内在寂静是尊敬生命的感觉,是一种神圣的寂静,即使我们身在嘈杂的城市街道上,仍能保持这样的感觉。这种寂静属于灵魂的层次。外在寂静则是置身安静的自然环境,没有任何人为噪音入侵时的感受。外在寂静帮助人们打开感官,重新与万物连结,帮助人们找回内在寂静,让心灵充满感恩与耐心。大自然的寂静可以让人内心沉静,而这些体验也能够帮助我们找回与大地的情感,了解我们过去的演化,让人意识到自己是自然中不可分的一部分。当人的心灵变得更乐于接纳实物,耳朵变得更加敏锐后,我们不只会更善于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也更容易倾听彼此的心声。因此,作者也在书中明确指出,聆听寂静是使心灵变得富足的必由之路。寂静之于人类不仅仅包括保护环境的价值,更是使得人类社会得以延续至今的不可或缺的支持。

“拯救寂静不是麻烦的工作,而是一种能够觉醒的喜悦。当我们聆听寂静时,听到的不是万物不存在,而是万物俱在。”寻觅自然乐音中的平和与静谧,这是处在大发展时代下的我们所不应当忽视的目标。

文/刘星铄
作者简介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责任编辑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