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界声音·

洁净能源技术是国家能源结构变革的关键,要大力发展煤炭、石油、天然气和非常规油气融合转化利用新路线和新技术,实现化石资源清洁高效转化利用;突破可再生能源规模利用能源转化及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洁净利用;要大力布局先进核聚变和核裂变的技术研究,实现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互补,构成中国能源未来几十年的大框架格局。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张涛

《中国科学报》[2017-09-20]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既然人工智能已经诞生,人们无法禁止对它进行继续研究。工具都有两面性,可以用来做好事,也可以用来做坏事。要防止科学知识变成危险品,最佳办法就是用最好的技术来掌控它,并经过讨论,达成共识,进而立法。

——中国科学院院士、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 姚期智

《人民日报》[2017-09-22]

AlphaGo采用的增强深度学习方法,不仅在围棋上战胜了人类,而且揭示了一种复杂系统建模的可能。但是,对这种方法既不能过高估计,认为它是万能的;也不能低估,忽视它在智能认知方法上取得的突破和隐含的颠覆性意义。

——国防科技大学教授 胡晓峰
科学网[2017-09-26]

近年来,中国沿海湿地保护逐渐形成了从政府到研究机构、非政府组织(NGO)及公众层面的广泛关注和参与,推动了沿海湿地保护进展;然而沿海湿地依然面临严重的威胁,沿海湿地的健康状况不佳,34%的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处于亚健康状态,沿海11个省份湿地总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一些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和生态价值的湿地并未得到有效保护,中国沿海湿地保护面临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的矛盾与冲突,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的体制、机制与政策等问题,造成许多保护政策难以“落地”。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员 于秀波

科学网[2017-09-26]

对于中国来说,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的启用,意味着“宝塔式”的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初步形成。体系中包括一个四级和一批三级实验室和大量的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共有53个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得到了认可,大部分实验室已经投入运行。

——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 袁志明

《科技日报》[2017-09-26]

医学教育是全社会共同关心话题,但总的目的都是为了患者。随着精准医学理念逐渐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我们在医学院校的教育方面也应该引入精准这一理念,或许以后可以将医学教育称为精准医学教育。

——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院长
Paul B. Rothman

科学网[2017-09-25]

中国拥有高达2000亿元的防腐涂料市场,其中重防腐涂料需求年均增速超过20%,不过由于没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缺乏相应技术标准,以前70%的重防腐涂料市场被外资品牌垄断。如今国产石墨烯“防腐外衣”的成功研制,也有望改变中国重防腐涂料被国外产品垄断的市场格局。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
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王立平

《中国青年报》[2017-09-25]

对任何国家或者人类来说,一块完整的、没有人活动的地方,都是无价的样本。比如讨论气候变化的影响,很多时候,我们很难分清到底是人为活动带来的影响,还是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可可西里提供了一个参照样本,这样一个天然的对照,在地球上已经很少了。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 吕植
北京大学[2017-09-23]

图片来源:《光明日报》

“双一流”建设中,学科建设无疑使基础性的工程。基础坚实,整体发展才能够更高更强更好。学科是学校打造学科高峰的核心和开展一流教师教育的基础,是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坚实的支撑。学科建设为推动学校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提供了改革先导,是学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试验区。

——东北师范大学校长 刘益春
《光明日报》[2017-09-23]

计划于2020年前后实施的火星探测工程的研制工作目前进展顺利,正对预期的科学目标进行预先研究。中国首次火星探测工程探测器总共搭载了13种有效载荷,其中环绕器7种、火星车6种,涉及空间环境探测、火星表面探测、火星表层结构探测等领域。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
张荣桥

《科技日报》[2017-09-21]

从研究情况看,2006年至2015年,中国科普能力逐年递增,效果明显,年均增速为8.3%;2015年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指数是2006年的2.05倍,中国总体科普能力建设效果显著,综合科普能力提升较快。

——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 王康友
《科技日报》[2017-09-20]

沿海湿地不仅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鸟类的重要通道,同样也是多种重要经济鱼类、贝类、甲壳类的栖息地,更是沿海社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对维护东部沿海地区生态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
王志高

科学网[2017-09-26]

(责任编辑 祝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