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职场·
谈谈科研合作和交流

2016年8月初,我在明尼苏达大学参加学术会议,顺访了明尼苏达大学的几个同行教授。彼此交流一下目前在做什么,有什么进展。其中一位教授把他最近发现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结果告诉了我。我暗想: “你就不怕我把你的想法偷了? ”他肯定没有设防,当然我也绝没有想偷他的idea的想法,倒是他的研究对我现在正在做的一个项目很有启发。当然我也和盘说出了我的实验室在做的题目和进展——以示公平和以诚相待。我们互相提了不少建议,都觉得这些讨论挺有用,聊得很开心。另外两位教授带我去他们的基地,看他们培育的、最近准备命名的新品种,其中一位教授还将和我开展一个小的合作项目。这些开会和交流对自己科研的提升很有帮助,特别是知道别人的实验室眼下正在做什么,和同行进行实质性讨论,可以让自己的科研少走弯路。

想想自己在南京农业大学兼职已有好几年,和国内小同行和大同行也有一些合作研究,但总觉得不过瘾,合作的深度不够,大多限于帮助修改文章、参与一些项目经费申请和分配等。一直想扩大实质性合作,但效果不好。我想肯定是自己水平有限、资源缺乏的原因。

我到目前为止的学术生涯一共发表和共同发表了近100篇论文,除极少数外,都是SCI收录的,虽然没有什么“地动山摇”的论文,总数也不算很多,但主动合作和被动合作的论文还不少。最近刚被接收的一篇是和我的田纳西大学的同事Robert Auge合作的研究论文,即将发表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合作在美国太容易了,而且很愉快。

项目和论文合作有3种。第1种是自己主导,可以做大部分工作,有少部分需要别人帮忙,所以邀请别人和你合作。完成论文时,你把对方有贡献的作者列入。第2种是和第1种对换角色,别人邀请你合作和帮忙,别人把你列入作者(有时候也加上你的研究生)。第3种情况是合作双方几乎平等,即贡献相当,一般这都是大项目,需要很多人合作,一个人主导完不成。

前两种情况,作者位置由邀请者确定,即依照贡献大小列到恰当位置。

什么时候要邀请项目和研究论文合作?最常见的有两种情况。一是自己实验室不能完成某个实验,又没有商业机构服务可以帮助完成,不想花钱或没有钱。这里也包括数据分析,特别是深层次数据分析。例如应用别人的方法来做和自己相关的研究,请别人帮助分析你的数据,一般都是技能和领域互补的合作。

二是综述性论文的合作。这种论文的合作比较简单。如果你被杂志主编邀请写个综述,但缺一部分或几部分,你可以邀请其他人。通信作者应该组织全文的大段落,将全文分解成几部分,邀请别人写自己不擅长的那些部分。所有作者都要认真修改和按时返回修改稿。国内有些合作者常常出现的问题是,反正我又不是通信作者,对自己的工作考评也没有什么帮助,自己那部分开始时答应得很爽快,过程中常常拖拉,不认真写,但这种情况在美国就相对很少。如果没有什么参与,就不会列入作者名单,没有“荣誉作者”。

比较难的合作是第3种,相对平等的合作,或者说比较容易出问题的合作通常是从头开始的合作。在美国,通常是谁最先提出原创性合作“点子”,就由谁主导并负责主要工作,包括写项目申请、文章、报告。但通常合作的人都是和自己互补的,一般不会打架,也不存在利益分配的问题。在国内常常出现的也是常常纠缠的问题是,原创性研究的合作过程中idea被偷窃。很多人害怕这点,所以很少有深层讨论,没有合作发表的,也不愿意讨论和交流。例如在国内开会,有的人被问到最近在做什么,回答往往是“都在瞎做,没什么值得提的”,这样自然就关闭了交流和合作的大门、小门和侧门。

对一些想偷想法的人,怎么办?如何防止你的idea被别人盗窃?其实“诚信”是最好的防盗锁。有诚信,可以不设防。没有诚信,设防也很难。但为了保险,所有的通讯应该以e-mail为主,这样有记录可寻。如果是在一个会议或访问时的讨论,尽快跟进一个e-mail,大意是:几月几日我们在什么地方见面讨论时答应进行什么课题的合作,现在我正式邀请你参加合作。我将做什么,你将做什么……

在国内合作难,一是诚信。当整个社会都缺乏诚信的时候,谈学术界诚信是不容易的。但我也确实有一些很有诚信的圈内同行。大家能够做些交流。和好多国内同事讨论,大家都认为,校内合作比国内合作难,国内合作比国际合作难。

这种合作难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评价体制的问题。对于第1完成单位、第1作者、通信作者的详细要求和追求不可思议。在美国,极少人会提到自己的名字会放到哪儿,几乎没有人会提要当共同通信作者,因为在西方人的论文中,这种情况很少出现。学校和系的评审没有人会去数第一、共同第一、共同通信作者的文章数。当然一个教授自己实验室出论文是基本期望。帮助别人就是帮自己,没有“荣誉作者”,没有“不劳而获”。这样才能做大项目,才能做出实质性的技术变革。

如何改变这种评价体系?必须改变考核机制。2016年7月在国内和一所高校的副校长谈起此事,他说他们高校正在设法改变这种状况,从制度上鼓励合作,鼓励讨论,提供合作的环境和讨论合作的场所,鼓励合作的大论文,弱化第1完成单位等,强调实质合作。这种合作文化,不是一天两天能改变的,有这个开始,我要点个赞!

文/程宗明

作者简介   美国田纳西大学植物科学系,教授。图片为本文作者。

栏目主持人   马臻,电子信箱: zhenma@fud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