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职场·
撰写中文科技专著的注意事项

大多数科研人员都会写学术论文,但是与写论文的难度相比,撰写学术专著的难度大得多,而学术专著对于科学技术的传播传承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本文从一个科技编辑的角度介绍撰写中文科技专著的注意事项。

专著不是论文的简单组合

大部分科技论文仅对某个小领域的某个方面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涉及方法、手段、过程、结果等,而专著的内容宽泛得多,除了体现作者在某领域多年的研究心得和结果之外,更重要的是总结作者的学术理论和学术思想。

如果把论文比作一颗颗珍珠,那么专著就应该是一串珠链。不能简单地将散落的珍珠串起来,而是需要将各颗珠子再次打磨、重新匹配设计,看做成什么式样和尺寸更和谐、更美。

有些作者将一些论文简单拼凑在一起形成专著出版了,这确实是很多科技专著令人诟病之处。

不要大而全,要小而精

有的专著动辄五六百页,出版的过程繁难,书价颇高。读者有时候会觉得为了买一章的内容买了一大厚本,不值得。还有的读者觉得书太厚,不便于阅读。这样,专著的销量就更少了。

在笔者看来,国内很大一部分普通专著都应限制在200页左右。一个教授在同一领域深耕8~10年甚至15年,写一本200页的书游刃有余,但是要写500页就有点捉襟见肘了。

科技专著需要作者长年累月的积累,而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懂,因此在撰写著作时,不需要把涉及的所有内容像写百科全书似地都写出来。而是突出主题,把最新最精华的成果写出来,把问题说清楚。过时的细枝末节可以略过。读者如果需要其他知识,可以翻阅其他资料和专著。

文字要严谨,单位、符号要统一

有些作者常使用一些衔接词、过渡词,如“换句话说”“那就是说”。这没有必要。科技专著重在用词准确到位,要尽量采用科学严谨的表达方式,客观描述。

还有些作者喜欢使用超长句式,定语套定语,补语叠补语,句式复杂,意思不清。建议多用简单句式,截短句就不用长句,能简单描述就不要复杂。

有些作者在参考自己或者别人的文献时有时间差,就会出现前后同一物理量的符号不一样、单位不一致的情况。作者应通读通改全文,对名词、单位、符号等进行统一梳理,力求没有重复使用或者过时作废的符号、单位。

数据图表是重要表达方式

有的作者不注意图表的制作,比如,一张柱状图上表达很多种不同的数据,每种数据用一种颜色表示,电子稿显得非常漂亮,但是黑白印刷出来后,图就显示为深深浅浅的灰色,读者无法理解对应。还有的表格数据的划分标准混乱,层次区分错乱,表头缺失,单位不明确,使得编辑很难修改。

有的作者连续使用多张图表,以至于连续几个版面全是图表,这样会大大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建议能简单用文字描述的都不用图,能综合到一张图的不用多张图,能单色表示的图不用彩图。

作者在制图制表时要有规划和设计,合理安排层次,有效利用各种信息,图表中文字以及符号不能太复杂,应力求简洁、美观、耐看。并且,图表的序号要连续,在每个图表出现之前在正文中有引文,并且图文一一对应,这样的图表对于文字的补充意义就更明显清晰。

地学中地质图的图层复杂,在排版时所有的图字都需要重新植入,因此必须向出版社编辑提供原始矢量图,而不能仅仅把图插到word文档里。地质图图层多导致图例也多,容易出现多图例或者少图例的纰漏,编辑需要一一核查,也很难保证没有遗漏,所以作者在编写过程中要特别注意。

很多专著会使用地图来直观地表示自然和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分布规律,但是地图涉及行政区界线、地名标注等敏感问题,一般要求作者采用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网站上的标准地理地图,如果作者自己绘制,则需要经过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查。

参考文献不可偏废随意

一本高水准的学术专著,不仅需要内容详实可信、创新性强,还需要引导读者有选择有方向地阅读相关的参考文献。

详实准确的参考文献可以有效减少专著的篇幅,实现小而精、小而美。专著中对于参考文献已经有详细讲解的部分内容可以略写甚至一笔带过,使内容更加精炼,避免大篇幅雷同和资料堆砌。

忠实地标注参考文献,将自己的工作和其他人的成果区分开,这不但体现了对其他科技工作者工作的认可和尊重,也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现在国内科技专著通用的参考文献标注格式有两种,即顺序编码制(温哥华体系)和著者-出版年制(哈佛体系)。有的作者比较随意,编写的时候觉得哪种标注格式顺手就用哪种,或者参考别的论文时,论文用哪种标注格式他就用哪种,于是在专著中这2种格式交叉出现,体例随意,这会给编辑修改工作带来困难。因此作者在编写著作时应参考所选择出版社的标准化参考文献格式,交稿时做到文献清晰、格式统一。

写作态度要端正,要有敬畏心

写作态度端正是作者能否写好一本专著的核心所在。作者的态度端正了,对自己的学术成果和读者有了敬畏心,自然能在写作过程中更加细致和专业。

我曾听一位教授说,他出版的一本英文学术专著的每张图每个表都是自己画的,每个公式都细细核对过,全书每个单词都推敲过。这让我肃然起敬。

反之,有的作者让助手或者学生帮忙编写专著,编辑收到稿件后与他联系后续修改事宜,对方也不配合修改,杳无音信。编辑对作者这样的做事态度是无法认同的,也害怕这样的书在出版后被查出纰漏。

文/范运年
作者简介
  科学出版社能源与动力分社,编辑。图片为本文作者。
栏目主持人 马臻,电子信箱: zhenma@fudan.edu.cn

(责任编辑 李娜)